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雜阿含122經》:沙灘上的城堡



雜阿含12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40, a4-18)

侍者羅陀Rādha應該是在阿難之前的佛陀侍者,在《中阿含經》尚有一位彌醯侍者。
=====引文分隔線=====
以下引自部落格《我們正趨向神祕主義》〈堆著沙堡的佛教徒?〉
http://www.wretch.cc/blog/guobing/2636758
在相應部《眾生經(Satta Sutta)》(SN 23.2)中,世尊藉由小孩子堆沙堡的遊戲來解釋眾生對五蘊的執取:
「就像小男孩、小女孩堆沙堡一樣,只要他們沒有從熱情、欲望、喜愛、渴求、狂熱以及渴望這沙堡的觀感之中脫離,他們就會繼續沉迷在建構沙堡的樂趣之中,歡喜、珍惜並且覺得擁有了這座沙堡。一但他們自熱情、欲望、喜愛、渴求、狂熱以及渴望這沙堡的觀感之中脫離,他們將會用雙手或雙腳來摧毀、粉碎、破壞這座沙堡,讓這座沙堡再也不適合玩。
「同樣的,Radha,你也應當摧毀、粉碎、破壞『色蘊(form)』,讓它再也不適合玩。你應當練習去停止對『色蘊』的執取。
「『受蘊(feeling)』、『想蘊(perception)』、『行蘊(fabrications)』、『識蘊(consciousness)』也是如此,停止一切的執取,Radha,你將再也不受牽絆。」
在《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SN 56.11)之中,世尊也簡單明瞭的說「苦(Dukkha),就是對於五蘊(khandas)的執取!」所以佛使比丘引用世尊於《中部尼柯耶》裡一言蔽之的回應,白話的解釋佛教核心教法,那就是「不管什麼都不應該執取(Nothing whatsoever should be clung to.)」(Sabbe dhamma nalam abhinivesaya)。因為一但執取,就會有「我(I)」與「我所(mine)」的產生,繼而推動「愛(craving)」、「取(grasping)」、「有(becoming)」,導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等,這些其實並不需要推託到所謂的「三世」這個藉口之上,而是當下即可體會得到!
綜觀世尊四十餘年來的說教,總不脫離「知苦、苦滅」,而這也是整個佛教的核心精神所在,在《雜阿含》第404葉喻經之中,世尊所悟之法雖然如整個樹林之中的樹葉一般多,但是他卻只教導他的弟子們僅僅一手掌這麼多的教法,理由是因為這些教法是「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而且這些教法並不是形上空洞、無法自我體驗的;那些形上空洞、無法自我體驗的法對於苦的止息一點幫助也沒有,是世尊所不教導的部份!
前世有或無?來生有或無?這些對於知苦、苦滅有何助益?如若真有前世來生,但對其卻無法確實捉摸而堅信,這就是盲目的信仰,此非世尊所樂見;如若真有前世來生,前世已無法改變,每個當下又不好好把握,那又何來的來生?那些推銷極樂淨土者們真的個個都確實體驗到淨土的利益了嗎?真的到了淨土之後一切的苦都止息了嗎?如若答案皆是否定的,那怎麼可以妄說那是世尊的教法?
將世尊教法曲解成「三世二重觀」,整個佛教因此被宿命化、二元化了,一切依著賊住比丘們訂出的虛偽善惡標準來評分,然後藉著利益交換的方式剝削盲目信眾的供養,供養越是殊勝,所灌的法越高級、所托生的蓮花等級越高,整個佛教好似個販賣生死的老鼠會,試問這是「真佛教」?
仔細的審視一下自身,是否跟著一群賊住比丘們在海邊愉悅的堆著沙堡?而這些海潮一來就會被沖散的沙堡,誰比誰玩得愉快?這種愉悅真的就如同苦的止息了嗎?
佛使比丘一再的強調世尊教法的基礎,那就是「針對苦滅、可實證(不需盲從)」,你的法師們教導的可是這些?或者僅僅是陪著你一起堆疊虛幻的沙堡?
2006.03.15
======引文分隔線======
《雜阿含414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汝等宿世作何等業?為何工巧?以何自活?』
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座具於眾前坐,問諸比丘:『汝說何等?』時,諸比丘以上所說具白世尊。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說:< <宿命所作>>所以者何?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汝等比丘!當共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依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教導勿談過去生之宿命,此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而應多談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歌星張學友向聖嚴法師詢問他的一位朋友,虔心學佛、熱心公益、濟貧助苦,卻車禍喪生,他問世尊曾在經典上提及這是過去業所造嗎?聖嚴法師回答:「佛陀不作這樣的回答。」(現行的小冊子《佛法與e世代》無此段記載)即是呼應這部經的精神。
2006 年三月菩提比丘訪台期間,午後於香光尼眾佛學院後山經行時,跟長老菩提比丘背誦此部經典,菩提比丘兩眼射出喜悅感動的眼神,讚嘆居然有《雜阿含414 經》這麼殊勝的一部經典,巴利三藏經典並沒有與《雜阿含414 經》相當的經典。回到寮房後,長老立即以中文閱讀此部經典,長老說,雖然他有此想法,可是發現有佛陀親口宣說的經典,還是令他感激欣喜。
《雜阿含414 經》前世今生 1
《雜阿含414 經》前世今生 2
《雜阿含414 經》前世今生 3
========《我們正趨向神祕主義》部落格版主回函:======
學長您好,
其實這篇文章是早年征戰BBS時代的一篇感想文,
當時是感嘆嘴巴喊著學佛的人如此之多,
然對佛教義理乃至歷史確如此輕視,
因而發了這樣一篇有點批判性質的文章。
感謝您幫忙補充相對應的《雜阿含》出處。
October 4, 2010 01:53 PM 回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