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勛在《新台灣新聞》(2004/02/27 第414期)發表了一篇《看林懷民與侯孝賢的俳優性格(對現實社會與政治的無知,在國民黨奴化教育中成長而不自覺,使林懷民和侯孝賢淪為罪惡的奴僕。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5946)》,對此意見不予置評,本文的目的僅僅在討論「俳優」兩字。
俳(ㄆㄞˊ)優(ㄧㄡ)
現代的演員(古稱「優」),諧星(喜劇演員、逗笑的表演人員,古稱「俳」)。也就是說,古代稱演滑稽雜戲的藝人,或所有的戲劇演員都叫「俳優」。我幼年時候,家裡大人還是稱呼他們為「俳優」,而不是「演員」。
史記˙卷112˙主父偃傳:「金石絲竹之聲不絕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無宿憂。」
《一切經音義》卷4:「俳優(上「敗埋反」。《說文》:『戲笑也。從人從排,省聲也。下『憶鳩反』。《蒼頡篇》云:『俳優,樂人也。」顧野王曰:『樂人,所為戲笑以自悅也。』《說文》:『俳戲也,優倡也。』」(CBETA, T54, no. 2128, p. 330, a24-b1)
《磧砂藏》《一切經音義》有《趙城金藏》(與《高麗藏》相近)與《磧砂藏》兩個版本系列。在下一則顯示了兩個版本的注音不同。
《一切經音義》卷7:「俳優(上『蒲埋反』,下『億鳩反』。《蒼頡篇》云:『俳優,樂人。』」(CBETA, T54, no. 2128, p. 349, b17)
在《高麗藏》的反切,標的是「父皆反」。
「蒲」切的是「ㄅ」的音。「皆」切的是「ㄞ 第一聲」的音。
那麼,「父」怎會切「ㄅ」的音呢?
《一切經音義》卷45:「詩曰:『既破我斧』。《說文》:『斧,破也。從斤,父聲』」(CBETA, T54, no. 2128, p. 606, c14)
所以「父」和「斧」字,音一樣,只是第幾聲不同。
看來「父」有兩音,一是《說文》的「扶雨反」,這是「hu7」 ,
一是「傅 poo3」。
以下是《台語半桶師雜記》的補充解說:
http://hik-u-tw.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3.html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回覆「父」怎會 切「ㄅ」
多謝關心,進前我都合上未拄好,毋是再度風塵,只不過較 有時間。
汝箸2010,03,23留言咧講的,箸隔轉工我有去「俳優」做討論。今仔佫看看咧,有另外做一寡補充。
雖然中古漢語「父」除了一個非紐的 「方矩切」參「斧」共款以外,另外佫有一個奉紐的「扶雨切」。
咱的話音並無「非、奉」這款輕唇音,中古 漢語這兩個聲母的讀法,基本上咱話音是照「幫、並」的重唇音,讀書音著用喉音 -h 讀「非、奉」,有一部分可能是受讀書音的影響,致使話音失落,或者按書面語法展出來的口語,嘛是用 -h;爭差的是調類的區別,「幫、非」是陰聲調 (調號是1、2、3、4),「並、奉」是陽聲調 (調號是5、6、7、8)。比如:
小 注明咧,tsia5 我字體的色緻,清聲母用紅兮,濁聲母用 khong2 e9 (こんいろ,dark / navy blue、indigo,こん漢字是「紺」),敿「回覆『坐、臥、凡』的讀音等」的用色無 sang5。另外,所謂的上古音,若箸這個場合,應該是講魏晉六朝較接近實際,因為當 (tong1) 時嘛無輕唇音。
分,話音 pun1 (上古音「幫」),讀書音 hun1 (中古音「非」)
反,話音 ping2 (上古音「幫」),讀書音 huan2 (中古音「非」)
富,話音 pu3 (上古音「幫」),讀書音 hu3 (中古音「非」)
幅,話音 pak4 (上古音「幫」),讀書音 hok4 (中古音「非」)
房,話音 pang5 (上古音「並」),讀書音 hong5 (中古音「奉」)
婦,話音 pu6 / 7 (上古音「並」),讀書 音 hu6 / 7 (中古音「奉」) (案,汝箸 「世說新語---台語的走音」講:「有些地方讀音已經成為『sin1 pu7』,其實『婦』的讀音應為『hu7』」。「婦」的讀書音是 hu7,這著,但是新「婦愛」話音講 sin1 pu7,毋是 sin1 hu7;著像「分錢、分紅包」未使叫人愛講「hun1 錢、hun1 紅包」共款)
吠,話音 pi7 (上古音「並」),讀書音 hui7 (中古音「奉」)
佛,話音 put8 (上古音「並」),讀書音 hun8 (中古音「奉」)
所以「父、斧」箸方矩切 (幫、非) 讀 hu2 陰上調,但「父」若是箸扶雨切 (並、奉) 的時,準上聲有分陰陽的所在,著讀 hu6 陽上調;台灣話差不多攏無陽上,大多數讀 hu7 陽去調。
這嘛是「父」會切「ㄅ (p-)」的原因,因為讀 h- 的「非」,in1 的上古音是會使讀「ㄅ (p-)」的「幫」。
「父」讀陰上,照字書講的,參「甫」的意思共款,是「男子的美稱」,古早著有通假。我的看法,這是書面 語,台語罕咧聽人安呢讀啊。若欲講「父親、師父、教父」等一般口語,計攏用陽聲調。
所以毋 naN7 是汝講「父」和「斧」字,音一樣,只是第幾聲不同。若是讀書音,連第幾聲嘛共款,台語攏讀 hu2。
準若是話音,著無 kang5 阿。
偏 泉腔 (我的偏泉有包括古早的廈門)「斧頭」講 poo2 頭,音值一般是講 poo24 頭 (似台灣國語的「博桃」),偏廈門腔是講 poo44 頭 (似台灣國語的「剝桃」)。
偏漳腔講 hu2 頭 (仔)、pu2 頭 (仔),kan1 naN7 有一位老先兮講 phu2 頭仔。
這 陣仔有真濟偏漳的所在,嘛綴廈門講「剝桃」;阿我若挑意故先講「博桃」誤導 in7,有兮恍惚煞學我講做「博桃」,佫含我諍徦頷䫀 ( [艮頁] ) 筋浮 la7 sah8 / la3 sa3。 ^_^
台語「父」話音若 (naN2) 無人講 poo2 / 6、pu1、phu2 的款,「臺父」、「臺甫」古早會使通用,讀臺 hu2,不而過計寫做「臺甫」,這是讀書音。
「父」有人主張講會使讀做 pe7 / pe6 / pε7,我咧蒦 in1 的理由拍算是上古音「父」是歸「魚」部,上古「魚」部包含有「家、牙、馬、下 ……」等,後來變「麻」韻的字,這寡字現仔時台語是讀 -e,阿嘛有人讀 -ε (最近咧請教人有關宜蘭腔的代誌,佫一擺確認 -ε 這個音箸台灣並無完全消失),聲母、聲調亦合對應,所以台語「老 pe / ε7」的本字著是「老父」。這我無意見,我只是猶未曉兮、嘛想無,這寡字的分化條件是啥物。
歡迎繼續指教。
掃葉先生:
回覆刪除這講 khiai9 著話頭長,以下是我簡單的回覆。
「斧」方矩切,是上聲,中古非紐,文讀是h-,古無輕唇,非紐上古音屬幫部,文、白音讀 p- (有一部分讀 ph-)。「虞」組韻,台語有讀 -u,上古音「魚虞模」同屬「魚」部,魚部有讀 -u、-oo 的字例,「斧」台語讀做:
(1.) poo2,上古幫母魚部,幫是重唇清聲母,讀陰上。
(2.) hu2,中古非紐虞韻,非是輕唇清聲母,讀陰上。
「父」有兩個音切,一個參「斧」共款是方矩切,兩字讀共音,無聲調上的區別。但是我毋 pat4 聽人「父」讀 poo2 抑是 hu2。
另外一個是扶雨切,是上聲,中古奉紐,文讀是h-,古無輕唇,奉紐上古音屬並部,文、白音讀 p- (有一部分讀 ph-)。「虞」組韻,台語有讀 -u,上古音「魚虞模」同屬「魚」部,魚部有讀 -u、-oo 的字例。「父」台語讀做:
(1.) hu6,並、奉攏是濁母,所以有人讀陽上。
(2.) hu7,有的上聲不分陰陽,濁上讀陽去。
我的看法這兩個計是文讀。
有人主張話音是「pe7 (一般)、pe6 (老鹿港)、pε7 (老宜蘭)」,理由是:
(1.) 上古並母台語會使讀 p-。
(2.) 上古魚部有包含部分中古「麻」韻字,比如「家、牙、馬、下 ……」,這寡宜蘭猶有讀ε。
老鹿港敿泉州共講 pe6,因為 in1 上聲有分陰陽,其他濁上讀陽去。
我隱約知道「父」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斧,方矩切」,一個是「扶雨切」。後一個讀音也有問題,因為「雨」有「hoo 7」和「u2」兩音,似乎問題又回到原點。
回覆刪除台語未曾聽過「父」有這個「hu2」讀法。《經典釋文》陸德明提到「甫田」舊音「晡」,這個音就與「斧」不同,而與「查甫(poo 1)」同(《詩經、小雅、車攻》,〈東有甫草〉)。
之後在解釋尹吉甫時,又說:「吉甫:本又作父,以後人名都讀此音」(《詩經、大雅、嵩高》)
辜振甫的「甫」,我們是讀 hu2,如此一來,你沒聽過的 hu2 又可見到這個讀音。
不過,總是覺得「父」字,又作「方矩切」,又作「扶雨反」,又與「晡」同音,又和「甫」同讀。
不知 hiku 兄,可否指點一些規則,譬如說,作父親則讀成xxx,作人名或男子則讀作xxx...等等。
基本上「父」台語計是用扶雨切的讀音 hu6 / 7。
回覆刪除我講「父」有兩個音切,一個參「斧」共款是方矩切,兩字讀共音,無聲調上的區別。
無毋著,照古冊的記載,「父、甫」古通,但是我著有影毋 pat4 聽過有人「父」讀做 hu2,可能我孤陋寡聞,這我未曉兮。
阿「甫」是方矩切,本來著是讀 hu2。
另外,有一位酒友,伊講古早 in1 老爸「斧頭」是講 pu2 thau5,Hennessy 有一款V.S.O.P,標頭是一隻手 giah8 一支斧頭,in1 老爸攏講「pu2 頭仔標兮」,in1 是桃園的人,偏漳腔的,另日有機會我才佫揣人請教,看今仔敢猶有人佫安呢講。
「斧」講 pu2 亦著,是讀方矩切的音。
方,非紐上古音屬幫部,文、白音讀 p- (有一部分讀 ph-)。
矩,「虞」組韻,台語有讀 -u,上古音「魚虞模」同屬「魚」部,魚部有讀 -u、-oo 的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