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蘇錦坤〈《雜阿含經》(T99)與《相應部》的八類差異〉


蘇錦坤〈《雜阿含經》(T99)與《相應部》的八類差異〉,(2024),《學思》第三期,39-52頁,玄奘大學,新竹市,台灣。
-------
  巴利「四部」分別與漢譯「四阿含」在經名與結集旨趣大致相當,如《長部》與《長阿含經》(T1)、《中部》與《中阿含經》(T26)、《相應部》與《雜阿含經》(T99)、《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經》(T125)對應;除了第四組的差異較大以外,漢、巴對應經典之間有頗多彼此呼應、互相一致的地方,也因此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益。
  溫宗堃主張兩者偶有歧異,但是由於來源相同,彼此必然擁有共同一致的經文:
  【漢譯《阿含經》及巴利《尼柯耶》經典,雖然分別屬於不同的部派,因而偶有彼此岐異的經文,但是,由於二者同源自一個更古老的傳承——古上座部,因而也必然擁有彼此共同一致的經文。因為存在著這些共同的經文,我們才能透過漢、巴文獻的比較,來解讀《雜阿含經》裡部分晦澀不明的經文。筆者相信,《雜阿含經》乃至其他《阿含經》,可能尚有不少難解的字詞文句,需要我們藉助巴利經文,來進一步釐清它們的義涵。】

  但是,一般讀者對「第一結集」(或稱「五百結集」)容或有不同理解,認為「第一結集」之後,各部派佛教文獻將呈現架構一致、篇章類似、而內容差異不大的「經藏」。依筆者閱讀所及,這些漢、巴經典差異處的數量、種類及各種面向並未受到充分的理解與關注。
  其實,藉由辨識「對應經典」和「參考經典」以定位其間的差異,不僅能夠澄清因口誦傳承、翻譯、輾轉抄寫、經卷散落或錯頁等所造成的經文字句、法義的訛誤或遺漏,也能協助詮釋難解的漢譯經文,補充未詳盡敘述的經文背景,更可以描繪各部派口誦傳承、經典傳抄、轉寫與翻譯在對應經典顯示的不同風貌,協助辨識新出土的佛典殘卷,或彰顯部派之間對經典的不同詮釋。
  本文認為不僅應重視漢譯《阿含經》及巴利《尼柯耶》兩者之相同架構與內容,也應關注彼此之間的八類差異:
  1. 「經典數量」、
2. 「篇章結構」、
3. 「經名」、
4. 「攝頌」、
5. 「獨有的經典或經義」、
6. 「衍生經典、連綿經典」、
7. 「定型句」、
8. 「經文內容的細節」。

近代學者逐漸理解佛教歷史遠比他們原先理解的複雜,巴利文獻所呈現的獨一與權威只是出於歷史的機緣、意外。以前西方學者所不知的豐富的中亞梵文經卷的發現,讓現代學者了解過去曾有許多以當地語言保存的印度原典或超出印度原典內容。在巴利、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對應經典比較之後,進一步破解此一「巴利聖典唯一而直接出自佛語」神話的基礎。對於某些特定經典比對了不同語言版本之後,例如比對了《犀牛角經》的巴利、梵語和犍陀羅語版本,能作為典型地顯示,沒有任一語言版本能宣稱比其他版本更為古老或更接近「經典的原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