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法友飛鴻 512:(2017/10/14 的電子郵件)



宋居士、蘇居士兩位早安:

  昨天冒著颱風的強風回到台灣來,今早在書桌前面坐定,先來一段聊天時間。
  前幾天,我家裡那位長頭髮的說我有一點「自戀」,老是盯著 Youtube 自己的畫面看。其實,我有覆讀論文和講說紀錄的習慣。覆讀了上一次在瀚邦的畫面,才發現我有兩處口誤,一是「梵文《長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而讓我說成是『法藏部』」,另一處是「漢譯《雜阿含經》有四處『誦』的文獻痕跡,讓我說成是三處」(《雜阿含經》卷16:「雜因誦第三品之四」(CBETA, T02, no. 99, p. 108, c27),《雜阿含經》卷17:「雜因誦第三品之五」(CBETA, T02, no. 99, p. 116, c11)。《雜阿含經》卷24:「第五誦道品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70, c27),《雜阿含經》卷18:「弟子所說誦第四品」(CBETA, T02, no. 99, p. 126, a6))。
基本上,我介紹的觀念是:
1. 經典有「誤譯」、「抄寫訛誤」、「翻譯時『譯本』的原文出錯」等等狀況,不能執著地「以字改經」。(例如《長阿含7經》「童女迦葉」的翻譯問題:https://www.academia.edu/34167023/_%E9%95%B7%E9%98%BF%E5%90%AB7%E7%B6%93_%E8%AD%AF%E8%A9%9E_%E7%AB%A5%E5%A5%B3%E8%BF%A6%E8%91%89_%E7%9A%84%E5%95%86%E8%AD%B0_2017_In_Chinese_v.3)
2. 現代人讀經,不能忽略巴利文獻、梵語文獻所呈現的另一面貌。
3. 讀經的要點:讀完一部經之後,應問「這部經教導什麼道理?」「我對這部經有什麼問題?」。

2006年菩提比丘訪台講學,我曾經因新竹法源講寺之託,將我現場口譯的錄音檔轉寫為文字檔,過程真是辛苦。雖然我是演講當場的翻譯者,卻有幾個字我要反覆聽了四十多次,才認出那個字說了什麼。
讀了宋師姊的文字檔,才發現當場似乎聽懂了的對話,轉成文字檔之後,如果一字不改,外人讀來是支離破碎,既不成完整句子,有時讀來也不知所云。
我先說元亨寺《南傳大藏經》這一事。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的翻譯,是台灣四百年佛教史的第一件大事。即使有人指點此一《南傳大藏經》的瑕疵,事實上,至今日為止還沒有人超越此一壯舉(CBETA 可以相提並論,但是 CBETA 只是將既有文獻改成新的媒體、載體,它並無翻譯、創作之功);相對來說,台灣佛教界、佛學界、諸山長老並未給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的翻譯一個應得的讚譽。
演培法師協助決定將「《長部》初譯稿」棄置不用一事,與佛教史有關。此一史實,說出來會引起爭論;不說,則當事人失去辯白的機會。真是兩難。
上次研討會影音記錄當中,在問答時段有幾個提問而來不及回答的問題,例如:
1. 《佛遺教經》的不能合和湯藥,與《瑜伽師地論》「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哪一教導正確?
2. 《雜阿含1267經》與《相應部1.1經》的教導是什麼?作為《相應部》的第一部經,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3. 《雜阿含267經》「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是什麼意思?
4. 從結構性來看,《相應部》和《雜阿含》的差異在哪裡?
5. 《雜阿含經》中提到的天神是實有其事嗎?

感謝宋師姊費心花了不少時間轉寫。
我修正如附,但是其中的議題好像要如我的貼文一樣,一件一件分別貼文,合起來擺在一處好像不妥,兩位覺得怎麼樣?

  蘇錦坤 敬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