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

佛學論文的翻譯與寫作


  2004年左右,在新竹市林森路與四維路交口不遠處,是法源別苑的舊址,當年對圖書架上有《正觀》三十來冊心生欣羨,可惜這些書並未開放外借,只能當場翻閱。那時有一個想法:「如果書房能擁有整套《正觀》雜誌,長坐細細閱讀,應該是人間一大樂事。」
  現在,抬頭看一下書架,正齊全地擺了一套1-106冊《正觀》雜誌。
  曾有年輕朋友叩問「如何建立閱讀佛學論文」的能力,老實說,我翻閱當期學術期刊,即使是漢傳佛教的範圍,也常有連論文題目都讀不懂的時候,更不用說涉及梵文佛典、巴利佛典、藏譯佛典、印度佛教考古等等範圍了。所以,我的建議是:
  1. 集中閱讀範圍,選定你想深入理解的範圍。這樣的範圍不應該是般若經、阿含經、巴利文獻,而應該是《八千頌般若經》、《雜阿含》、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
  2. 剛開始會看不懂論文,即使看不懂,只要是在你設定的範圍內的名家著作,看不懂還是照看。這有一點奇怪,看不懂,要怎麼看;其實,所有各科學術期刊都是如此,從看不懂學術期刊論文開始學起。
3. 想辦法找一份「基本書單」,例如「漢譯佛典文獻學基本書單」、「雜阿含基本書單」、「巴利《中部》基本書單」。
4. 試著找一篇當代學者此一範圍的重要論文,進行翻譯。如果你對《心經》有興趣,試著翻譯 Nattier, Jan, (1992), ‘The Heart Sūtra: A Chinese Apocryphal Text?’(《心經》是出自漢地的偽經嗎?),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 15(2) pp. 153-223. 翻譯能像強迫馬兒在溪邊喝水一樣,讓自己將全文「一字不漏」地閱讀。
  當然,動筆寫作則是「由閱讀激發寫作,由寫作需要而擴大閱讀,再由閱讀創造更多問題意識」的循環。
  印順導師尚在世時,有幾位福嚴的師友告訴我,導師希望學僧登堂試講,也期許學僧提筆為文。
  我個人的經驗是:
  (1). 沒提筆寫作,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某一範圍的教導,或深信某一見解;一直到試圖以文字寫下來,才發現其實並未弄清楚某些關鍵之處,有時候甚至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2). 從我的工作經驗得知,其實沒有人願意指出你自己的缺陷,或當面跟你提出不同的意見。不管是上司、長輩或朋友,通常只是默默離開。投稿論文之後,編輯當局會找兩位學者,認真地閱讀那篇粗糙之作,提出懇切的建議。這些不同的意見,都能開拓自己的視野,刺激自己成長。審稿老師的評審意見,是整個過程得益最多的地方。
(3). 能找到論點相近的學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