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雜阿含1337經》:誦習法句


很久沒讀《雜阿含經》了,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篇《雜阿含經》吧!我選的是《雜阿含1337經》。 ------ 在閱讀《雜阿含經》時,相當於巴利〈有偈品〉的《雜阿含經》〈八眾誦〉是讀得最快的篇章,一天可以讀十幾到二十幾經,可以說是「一目十行、過目即忘」。 在台灣各地的「《雜阿含經》讀書會」,〈八眾誦〉也是最少閱讀的篇章,歸咎原因在不知道這一篇《雜阿含經》在教導什麼,導讀師兄不知道怎樣帶領大家閱讀。 〈八眾誦〉可能含有《雜阿含經》未正式結集之前,有一部分以偈頌為主的教導,但是,也有一部分可能是佛教成立之前的古印度偈頌與神話,這當中很有可能不是原汁原味的佛教的教導。 這一部分也最容易發生傳誦訛誤(連偈頌最基本的押韻都錯亂了)、錯字和誤譯,這真是難上加難。 請參考: 〈《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2009),《正觀》48期,69-142頁
https://www.academia.edu/7215543/Hemavatta_Sutta_the_comparative_studies_among_S%C4%80_S%C4%802_and_Snp_2009_%E9%9B%AA%E5%B1%B1%E5%A4%9C%E5%8F%89%E7%B6%93_%E5%B7%B4%E5%88%A9%E7%B6%93%E5%85%B8%E8%88%87%E6%BC%A2%E8%AD%AF%E6%96%87%E7%8D%BB%E6%AF%94%E8%BC%83%E7%A0%94%E7%A9%B6 --------

SN 9.10 莊春江

《雜阿含1337經》

SN 9.10 元亨寺

 

比丘汝先時,晝夜勤誦習,常為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比丘!你為何不用心學習諸法句:當比丘們共住時?

汝今於法句,寂然無所說,不與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比丘汝何故,今交諸比丘,不誦法句耶?

聽聞法後得到淨信,當生得到稱讚。

 

人聞得歡喜,現在得稱讚。

之前在諸法句上有意欲,直到我們與離貪會合為止,

本未應離欲,心常樂法句,既離欲相應,誦說事已畢。

依離欲至果,前望於法句,今依離至果,

自從我們與離貪會合,凡任何所見的或所聞的或所覺的,了知後善人們說放下(捨棄)

先知道已備,用聞見道為,世間諸聞見,無知悉放捨。

見聞思何物,依智慧捨棄,善人是為教。

《雜阿含1337經》與對應經典《別譯雜阿含357經》都是提到一位比丘居於林中,曾經常誦習法句,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卻不再誦習;天神以偈頌問原因為何。 對應的《相應部9.10經》,則僅是前時誦習法句而後時不誦,並未提及此一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先看問偈。 《雜阿含1337經》: 「比丘汝先時,  晝夜勤誦習,  常為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  汝今於法句,  寂然無所說,  不與諸比丘,  共論決定義。」(CBETA, T02, no. 99, p. 368, c28-p. 369, a2)。 《別譯雜阿含357經》: 「汝常誦法句,  精懃不休廢,  今何故默然,  都無所誦習?」(CBETA, T02, no. 100, p. 490, b29-c1) 在對應的《相應部9.10經》,問偈是四句,翻譯作「比丘!當與諸比丘共住時,你為何不好樂誦習諸法句?聽聞(這些法句)之後能生淨信,此世得到讚譽。」 莊春江老師的翻譯為:「比丘!你為何不用心學習諸法句:當比丘們共住時?聽聞法後得到淨信,當生得到稱讚。」 元亨寺的翻譯為:「比丘汝何故,今交諸比丘,不誦法句耶?人聞得歡喜,現在得稱讚。」 在問偈,我們可以發現《雜阿含1337經》的兩個問題: 1. 將四句偈翻譯作八句,而《別譯雜阿含357經》則翻譯作四句。 2. 將疑問句翻譯作肯定句。 《雜阿含1337經》和《別譯雜阿含357經》都缺了對於法句的描述:「聽聞(這些法句)之後能生淨信,此世得到讚譽。」 ---------- 我們再看答偈。 《雜阿含1337經》: 「本未應離欲,  心常樂法句,  既離欲相應,  誦說事已畢。  先知道已備,  [3]用聞見道為,  世間諸聞見,  無[4]知悉放捨。」 [3]用聞見道為Yaṃ kiñci diṭṭhaṃ va sutaṃ va mutaṃ.。[4]知=如【元】【明】。」 《別譯雜阿含357經》: 「我先求法句,  未得離欲結,  吾今既離欲,  法句義已成。  我今已知見,  不墮於諸道,  所其(期)得出要, 何用文字為?  世間諸所有,  一切聞見事,  悉皆都捨離,  不受於後有。」 菩提比丘指出,在對應的《相應部9.10經》答偈是五句,這是相當詭異的偈頌形式。 巴利偈頌為: Ahu pure dhammapadesu chando, yāva virāgena samāgamimha; Yato virāgena samāgamimha, yaṃ kiñci diṭṭhaṃva sutaṃ mutaṃ vā; Aññāya nikkhepanamāhu santo. 帖主在此翻譯作: 「過去我尚未離欲,  因此樂於(誦習)諸法句,  但是,我今已離欲,  是智者所稱的『以智慧捨置任何從見、聞、受所得的』。」 莊春江老師的翻譯為: 「之前在諸法句上有意欲,直到我們與離貪會合為止,  自從我們與離貪會合,凡任何所見的或所聞的或所覺的,  了知後善人們說放下(捨棄)。」」 元亨寺的翻譯為: 「依離欲至果,前望於法句,今依離至果, 見聞思何物,依智慧捨棄,善人是為教。」 答偈有一重要詞彙「āhu santo 智者所說」,所說的內容為「yaṃ kiñci diṭṭhaṃva sutaṃ mutaṃ vā aññāya nikkhepana 以智慧捨置所有的見(diṭṭhaṃ)、聞(sutaṃ)或受(mutaṃ 此為鼻、舌、身的感受)的所得」。 回到前三句:「過去我尚未離欲,因此樂於(誦習)諸法句;但是,我今已離欲」。 《雜阿含1337經》在第三句「既離欲相應」之後,補上了「誦說事已畢」;《別譯雜阿含357經》則在第三句「吾今既離欲」之後,補上了「法句義已成。我今已知見,不墮於諸道,所其(期)得出要, 何用文字為?」 ***那麼,漢譯是否翻譯了重要詞彙「āhu santo 智者所說」? 帖主認為,《別譯雜阿含357經》並未翻譯出此一詞彙。而《雜阿含1337經》則翻譯為「先知 santo 道已 āhu (備)」。也就是說,此句不是「先 - 知道 - 已備」,而是「先知 santo - 已備道 āhu 」(前賢已經說得很完備)。 所說的內容為「yaṃ kiñci diṭṭhaṃva sutaṃ mutaṃ vā aññāya nikkhepana 以智慧捨置所有的見(diṭṭhaṃ)、聞(sutaṃ)或受(mutaṃ 此為鼻、舌、身的感受)的所得」。 《雜阿含1337經》對「所說的內容」翻譯為第七句「世間諸聞見」,少譯了「受(mutaṃ 此為鼻、舌、身的感受)」; 《別譯雜阿含357經》對「所說的內容」翻譯為則在第九、十句:「世間諸所有,一切聞見事」,也同樣少譯了少譯了「受(mutaṃ 此為鼻、舌、身的感受)」。 《顯揚真義》(註釋書)的解釋:「Virāgenāti ariyamaggena 『以離欲』意為『以聖道、以八正道』」。

SN 9.10 Bodhi 英譯

《雜阿含1337經》

《別譯雜阿含357經》

 

比丘汝先時,晝夜勤誦習,常為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汝常誦法句,精懃不休廢,

比丘!當與諸比丘共住時,你為何不好樂誦習諸法句?

汝今於法句,寂然無所說,不與諸比丘,共論決定義。

今何故默然,都無所誦習?

聽聞(這些法句)之後能生淨信,此世得到讚譽。

 

 

過去我尚未離欲,因此樂於(誦習)諸法句,但是,我今已離欲,

本未應離欲,心常樂法句,既離欲相應,誦說事已畢。

我先求法句,未得離欲結,吾今既離欲,法句義已成。

 

 

我今已知見,不墮於諸道,所其得出要,何用文字為?

是智者所稱的「以智慧捨置任何從見、聞、受所得的」。

先知道已備,用聞見道為,世間諸聞見,無知悉放捨。

世間諸所有,一切聞見事,悉皆都捨離,不受於後有。

------- Bhikkhu Sujato 的答偈翻譯: “I used to be enthusiastic about passages of the teaching, so long as I’d not realized dispassion. But then I realized dispassion, which the good call the laying to rest by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whatever is seen, heard, and thought.” ------ Bhikkhu Bodhi 的答偈翻譯: “In the past I was fond of Dhamma-stanzas So long as I had not achieved dispassion. But from the time I achieved dispassion, [I dwell in what] the good men call ‘the laying down by final knowledge Of whatever is seen, heard, or s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