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四部阿含是先有『雜阿含』嗎?



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論會編》的序(p. 1-2)如此敘述:
「其實,四部阿含是先有『雜阿含』,九分教是先有『修多羅』、『祇夜』、『記說』(這三分也還是先後集出),二者互相關聯,同時發展而次第成立的。」
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自序也有類似的主張:
「研究經律集成所得的結論,是這樣:法(經)與律,原始結集是分別結集的,卻同樣的以「修多羅」(散文)為主體,稱為「相應」;附以偈頌的「祇夜」,名為「雜」。律部方面,波羅提木叉(五部──八部,即『戒經』)為修多羅,附以「法隨順偈」(雜頌)。到第二結集時,波羅提木叉的分別,解說,是「記說」。「祇夜」部分,漸獨立為「雜誦」(摩得勒伽)。依「雜誦」而類集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成為犍度部,那是以後的事,上座部律師的業績。經部(法)方面:原始結集的,是修多羅(相應)四大部,祇夜(雜)八部。接著,有「弟子所說」,「如來所說」──「記說」。「修多羅」,「祇夜」,「記說」,這三部分的綜合,成為根本的「相應教」。與「記說」同時,不屬於(相應教的)祇夜的偈頌,如「伽陀」,「優陀那」,都成立了。「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也先後集成。到了再結集的時代,以「修多羅相應」為取捨的最高準繩,綜合傳誦於佛教界的聖教,共同審定而再為結集。本著「弟子所說」的意趣,集為「中部」;本著「祇夜」的意趣,集為「長部」;本著「如來所說」的意趣,而集為「增一部」;固有的相應教,稱為「相應部」。四部、四阿含的成立是再結集的時代,部派還沒有分化的時代。」
--------
以上兩段引文,印順導師或明言「四部阿含是先有『雜阿含』」,或隱言「到了再結集的時代,以「修多羅相應」為取捨的最高準繩,綜合傳誦於佛教界的聖教,共同審定而再為結集。本著「弟子所說」的意趣,集為「中部」....」。
但是,「四部阿含先有《雜阿含》」或「四部尼柯耶先有《相應部》」,這樣的敘述能從文獻找到佐證嗎?
----------
元亨寺《一切善見律註序》卷1:「大迦葉尊者問阿難大德:『友,阿難!《梵網經》於何處說耶?』」(CBETA, N70, no. 36, p. 16, a13 // PTS. Sp. 15),「『又,友,阿難!《沙門果經》於何處說耶?』」(CBETA, N70, no. 36, p. 17, a2 // PTS. Sp. 16),「由如是方法問五部。五部者,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CBETA, N70, no. 36, p. 17, a4-5 // PTS. Sp. 16)。《梵網經》為《長部》第一經,《沙門果經》為《長部》第二經。
所以,巴利上座部的傳承是主張先誦出《長部》,我們不能說在第一結集之前先集出《相應部》,但是在第一結集時,先誦出《長部》;因為不能在第一結集之前安立更早的結集。
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的敘述與此相同:「《梵網經》...《沙門果經》」(CBETA, T24, no. 1462, p. 675, b16)。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9:「時阿難陀聞說大師名,心生戀慕,遂便迴首望涅槃處虔誠合掌,以普遍音作如是語:『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此中廣說如上《三轉法輪經》。」」(CBETA, T24, no. 1451, p. 406, b29-c5)。
也就是說,依「根本說一切有部」,為先誦出《雜阿含經》的《三轉法輪經》,但是,存世的《雜阿含經》或《相應部》都不是以《三轉法輪經》為第一部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迦葉即問阿難言:『佛在何處說《增一經》?在何處說《增十經》[6]、《大因緣經》[7]、《僧祇陀經》[8]、《沙門果經》[9]、《梵動經》[10]?何等經因比丘說?何等經因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子、天女說?』阿難皆隨佛說而答。」(CBETA, T22, no. 1421, p. 191, a18-22),[6]增十~Dasuttara.。[7]大因緣~Mahānidana.。[8]僧祇陀~Saṅgīti.。[9]沙門果~Sāmaññaphala.。[10]梵動~Brahmajāla.。
如上所述,「正量部」(彌沙塞部)主張先誦出《長阿含》,而非《雜阿含》。
-------
《四分律》卷54:「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在何處說?《僧祇陀經》在何處說?《大因緣經》在何處說?《天帝釋問經》在何處說?』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CBETA, T22, no. 1428, p. 968, b15-23)。
如上所述,「法藏部」(曇無德部)主張先誦出《長阿含》,而非《雜阿含》。
---------
《毘尼母經》卷3:「諸經中所說,與長阿含相應者,總為《長阿含》。諸經中所說,與中阿含相應者,集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一數增者,集為《增一阿含》。與比丘相應、與比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梵王相應如是諸經,總為《雜阿含》。」(CBETA, T24, no. 1463, p. 818, a20-25)
-------
總結以上引文,主張先結集《長阿含》的部派有巴利上座部、「正量部」和「法藏部」。
主張先結集《雜阿含》的部派有「根本說一切有部」,即使如此,「根本說一切有部」《雜阿含經》的第一部經也不是《三轉法輪經》。
---------
即使先結集的經典就算是《雜阿含經》,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因為經藏的誦出雖有先後,也是同一段日期誦出,這一段誦出經藏的日期,或許是七天、十天或二十天,但是,無法主張在第一結集當中,後誦出的經典就受到前幾誦出的經典影響;除非,有人主張四阿含不是一時所結集出來的,而是各自相隔數年或數十年所形成的。
如同一位母親生了四胞胎,總不能說四胞胎的老二、老三受了第一胎影響吧?
--------
另外,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自序的此一句話,存在著「語病」:
原始結集是分別結集的,卻同樣的以「修多羅」(散文)為主體,稱為「相應」;附以偈頌的「祇夜」,名為「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