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論文簡介 6-1:潘濤:「梵文《法句經》」第一頌與第二頌 -- 1/3



-------------
潘濤老師的「吠陀梵語與佛教梵語」第18課:「《法句經》〈無常品〉閱讀,分析詞語含義」總長一小時45分,帖主將這堂課分四次讀完。
看完之後,帖主不僅充滿欽佩讚嘆之情,更是滿臉慚惶,許多字義與書都是前所未聞。「吠陀梵語與佛教梵語」這個坑真是深呀!我不敢講「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樣的話,因為「印歐語系佛典語言學」恐怕是這輩子無緣攻讀了。
帖主本就關注「跨語言文本《法句經》」這一範圍,總共發表了十三篇與《法句經》相關的論文,還是從中學習了不少知識。以下轉述潘老師的講解。
------
梵文《法句經》第一頌:
stīnamiddhaṃ vinodyeha sampraharṣya ca mānasam | śṛṇutemaṃ pravakṣyāmi udānaṃ jinabhāṣitam |1,1|
相當的漢譯:
《法句經》卷1〈無常品 1〉:
「睡眠解寤,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撰[6]記佛言。」(CBETA, T04, no. 210, p. 559, a10-11),[6]記=集【宋】【元】【明】。
《出曜經》卷1〈無常品 1〉:
「睡眠覺寤,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撰記出曜。」(CBETA, T04, no. 212, p. 611, a14)
《法集要頌經》卷1〈有為品 1〉:
「能覺悟煩惱,宜發歡喜心,
 今聽我所集,佛所宣法頌。」(CBETA, T04, no. 213, p. 777, a8-10)
(1) stīnamiddhaṃ:
明法比丘增訂《巴漢詞典》Thīna,Thina,Thena,Thāna,(‹the縮;梵styāna),【中】惛沈(昏沈),沈滯。
 《法集論》Dhammasaṅgaṇī #1162(PTS:1159)(CS:p.233):Tattha katamaṁ thinaṁ? Yā cittassa (什麼是‘昏沈’?那個心是)
  1. akallatā 不聰明的
  2. akammaññatā 不適合工作
  3. olīyanā 偷懶
  4. sallīyanā 遲鈍
  5. līnaṁ 萎縮
  6. īyanā 萎靡
  7. līyitattaṁ 昏沈
  8. thinaṁ 昏昧
  9. thiyanā 昏迷
thiyitattaṁ cittassa--idaṁ vuccati thinaṁ,稱為昏沈。
-----------
PTS 的《巴英字典》稱「thīnamiddha」為「sloth & drowsiness 昏沉(怠惰)與嗜睡,stolidity & torpor 感學麻木與遲鈍」。
《雜阿含611經》:「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19]貪欲蓋、[20]瞋恚蓋、[21]睡眠蓋、[22]掉悔蓋、[23]疑蓋。」」(CBETA, T02, no. 99, p. 171, c2-4)
[19]Kāmacchandanīvaraṇa.。[20]Byāpāda.。[21]Thīnamiddha.。[22]Uddhaccakukkucca.。[23]Vicikicchā.。
潘濤老師指出,「stīnamiddha」另有一個可能是「stīna-m-iddha,iddha 是『濃厚的』」,所以僅有「濃厚的昏沉」的字義,而未出現「睡眠」。
五蓋之中,漢譯此字向來翻譯出「睡眠」,未見單純譯出「昏沉」。
--------
(2) vinodyeha: vinodya-iha 應驅趕(祈使態) - iha 此處
所以 (1) 及 (2) 為「於此處,應驅趕昏沉睡眠」,沒有與「覺寤、解寤」對應的字。
--------
(3) sampraharṣya: 使(某人、某物)歡喜
(4) mānasam: 心、心情
所以上半偈「stīnamiddhaṃ vinodyeha sampraharṣya ca mānasam」,古譯為「能覺悟煩惱,宜發歡喜心」或「睡眠解寤,宜歡喜思」。
依上述字義,應作:
「這裡應驅趕走睡意,而且應讓心歡喜起來」。
--------
(5) śṛṇutemaṃ: śṛṇuta你們聽 imaṃ 這個
--------
(6) pravakṣyāmi 我將說
--------
(7) udānaṃ: 優陀那
《雜阿含64經》卷3:「世尊歎優陀那偈」(CBETA, T02, no. 99, p. 16, c6-7) 對應的《相應部 22.55經》的經名與攝頌亦為 Udāna,而巴利《小部》的《優陀那》Udāna 並未收錄此經。 所以「優陀那」此應作五種指涉不同的詞義:
  1. 一種「偈頌型式」:優陀那(Udāna,感興語、慍陀南、自說、自然說),本義為由於驚、喜、怖、悲等情感,自然抒發出來的聲音(詩句)。
  2. 「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第五。
  3. 經名:巴利《小部尼柯耶》第一部為《小誦》,第二部為《法句》,第三部即為《優陀那》。巴利文獻出現的「優陀那」,有佛陀、佛弟子、婆羅門說偈,也有諸天說偈。
  4. 梵文《優陀那品》Udānavarga,有學者主張此書應是名為《優陀那》Udāna。
  5. 以此偈頌為證,梵文《優陀那品》Udānavarga,稱所有「法句偈頌」為「優陀那」,並不限定於「感興所作的詩偈」。
--------
(8) jina: 勝者。此字的音譯即是「耆那」。佛教稱世尊為「大雄 mahāvīra」,耆那教也稱尼犍子為「大雄 mahāvīra」。兩處都稱其成就者為「阿羅漢」。
《出曜經》的偈頌雖為翻譯出「jina 勝者」,但是,譯者知道偈頌之中有此字:「如來世尊亦名『最勝』。云何為『最勝』?勝諸結使不善之法,勝婬怒癡,勝一切生死結縛,勝外道異學尼乾子等九十六種術,於中特出,故曰『最勝』。」(CBETA, T04, no. 212, p. 611, a18-22)
--------
(9) bhāṣita:所說。
--------
全首偈頌為:
「這裡應驅趕走睡意,而且應讓心歡喜起來;
 你們即將聽我說勝者所說的優陀那。」
也可以解釋作:
「你們即將聽我說勝者所說的優陀那,可驅趕走(你們的)睡意,而且將讓(你們的)心歡喜起來;」
回顧三種古譯:
《法句經》「聽我所說,撰記佛言。」[6]記=集【宋】【元】【明】。
《出曜經》「聽我所說,撰記出曜。」
《法集要頌經》「今聽我所集,佛所宣法頌。」
  1. 梵文偈頌並未出現與「撰記、撰集、所集」對應的字。
  2. 梵文偈頌的「udāna」,《法句經》與之相當的是「佛言」,《法集要頌經》與之相當的是「法頌」。《出曜經》翻譯作「出曜」
  3. 梵文偈頌的「jina 勝者」,《法句經》與《法集要頌經》均翻譯作「佛」,《出曜經》之「聽我所說,撰記出曜」,與「jina 勝者」相當的字未出現在譯詞中,並未特別強調是「佛所說的」出曜。
--------
所以,《出曜經》的「出曜」是 udāna。
僧叡所寫的〈《出曜經》序〉:「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CBETA, T04, no. 212, p. 609, b29-c1)。
僧叡此處所說恐怕是失誤,「出曜」與「譬喻」不同,「出曜」列「九分教」與「十二分教」的第五,而非第六。
《長阿含2經》:「《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CBETA, T01, no. 1, p. 16, c15-17)。
《中阿含1經》:「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CBETA, T01, no. 26, p. 421, a23-25)
《雜阿含1138經》:「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CBETA, T02, no. 99, p. 300, c5-8)。
《別譯雜阿含113經》:「修多羅、祇夜、授記、說偈、優陀那、尼陀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毘佛略、未曾有、優波提舍、本事」(CBETA, T02, no. 100, p. 415, a29-b2)。
--------
https://youtu.be/oQiLqQ4vKn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