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72: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創見


歐美學者有時會誤以為,佛光《阿含藏》的《雜阿含經》經次與所列的對應經典即是遵循《雜阿含經論會編》。我有兩次對分別的不同學者解釋,前者在經號的先後排列、「《雜阿含經》51〈相應〉」的編排次序、對應經典的編列等等,並未完全遵循後者。
有時似乎並未察覺導師的「創見」。
舉兩個例子來說,
---------------
1.
《雜阿含892經》卷3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界身、五陰,亦如上說。」(CBETA, T02, no. 99, p. 224, b26-c14)。
《會編》列此經於〈39 入界陰相應〉,新編經號為 12992經,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25.1-10》,也就是此經(《大正藏》《雜阿含892經》)相當於《相應部 25.1-10經》(Okkantasaṃyuttaṃ 「入相應 25」)。
佛光阿含藏《雜阿含經》雖然標為〈16 入界陰相應〉,但是在經文並未標示,而是列於卷首的「總表」,該經被編為《雜阿含606經》,而未標註任何對應經典。
我們查閱 suttacentral 網站,對《雜阿含892經》與《相應部 25.1-10經》也未編列任何對應經典。
王建偉、金暉(校釋)的《《雜阿含經》校釋》(2014出版),雖將此經編為7759經,劃歸〈33 入界陰集〉,但是明列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25.1-10經》。
明法比丘《雜阿含經注》為尊者明法比丘(1952-2009)的遺著,將此經編為〈39 入界陰相應〉,新編經號為 12992經,對應經典為《相應部 25.1-10》,與《會編》相同。
巴利〈Okkantasaṃyuttaṃ 入相應 25〉的名稱,可以推論是來自經文「okkanto sammattaniyāmaṃ 入『正性決定』」。
在《雜阿含892經》卷31:翻譯為「超昇離生」(CBETA, T02, no. 99, p. 224, b29)。
《吉祥悅意》在《長部33 經,等誦經》解釋:「此為『四聖道』的別名。 Catunnaṃ ariyamaggānametaṃ nāmaṃ.」
----------------------
2.
《會編》〈序〉32-33頁:『又如『大正』五八經,對五陰作十門問答。依「攝頌」是「十問」;『攝事分』稱為「問記」,這是問答論究的「記說」。』
《雜阿含58經》卷(《會編》新編經號為《雜阿含170經》):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盡。」(CBETA, T02, no. 99, p. 15, b2-3)
導師在此的註解為:『此頌是「內攝頌」,攝一經十問之義,與攝十經為一頌不同。又原本作「二味」,今改「二我慢」,即「我慢」與「無我慢」。』
此一內攝頌為: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味、二我慢、疾漏盡。」

佛光阿含藏《雜阿含經》此經被編為《雜阿含104經》,但是對經末攝頌未作任何說明。僅簡單標示如下: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