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3:細說佛教經論的「解題」 (1)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法句經》


(照片一:犍陀羅《法句經》抄本之一的樺樹皮原物照片,目前所知,有三本犍陀羅《法句經》,各自頗有差異,在現代的《法句經》研究,布洛赫(John Brough)所著的《犍陀羅語法句經》一書為必修的讀本。)

(照片二:中國甘肅省博物館藏編號第一號的「《法句經》抄本,約當西元 380-450年之間,內容與現有各《大藏經》雕本不同,為失傳的版本。)
 -----
帖主總評:
  其實本文的「解題」可以扣住漢譯的四本(T210, T211, T212, T213),頂多再介紹目前的他種語言的《法句經》文獻。「本經在中國的傳譯有諸多不同誦本,完整無缺的有26品本、39品、33品本,其說明如下」,如果不是談民國以後的譯本,漢譯本哪來的「完整無缺的有26品本」?
  巴利《法句經》與其近代翻譯本,可以單獨一章節獨立討論。
  個人認為,此處以「本經」稱「三十九品」的摘要,又將「解題的範圍」拘束到 T210 《法句經》來,也就是說,該處「解題」的對象常有跳躍、閃爍不定。其實,四本漢譯逐一解題,會更清晰一點。
  同時,「39品」的摘要詮釋,或者忠實翻譯,或者親自去做偈頌摘要,或者略去不談。目前的「摘要」方式令作為讀者的我有些困惑、疑惑。
   帖主以為作為「經典題解」的文章,觀點應力求 precise 準確,有待進一步補充。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
   《法句經》有二系統:巴利語與梵文語系。屬於巴利語系的稱做「曇缽」,意譯「法句」。屬於梵文語系的稱做「優陀那」(或作憂陀那,鄔陀南),又譯「自說」。
  (以今日的文獻現狀而言,有巴利《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波特那《法句經》、梵文《法句經》、藏文《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除了梵文《法句經》與藏文《法句經》作 Udānavarga 之外,其實沒有其他《法句經》明確地稱作「優陀那」,而且作為《法句經》譜系之一的「優陀那 Udānavarga」是否能翻譯作「自說」,也成問題。 
  《一切經音義》卷19:「鄔馱南(梵語。唐云『偈句』或云『足跡』)。」(CBETA, T54, no. 2128, p. 423, c16)  
  《出曜經》卷1:「《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撰也,集比一千章,立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錄其本起,繫而為釋,名曰『出曜』。」(CBETA, T04, no. 212, p. 609, b27-29)  
  這樣的敘述有兩個考量: 不應稱作「兩個系統」:犍陀羅《法句經》與波特那《法句經》既與巴利《法句經》不同,也與梵文《法句經》有顯著差異,要歸到哪一語系? 《出曜經》與梵文《法句經》相近,卻「名曰『法句』」,巴利文獻有《法句經》也有《優陀那》,這當中恐怕仍需仔細分析。)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
  《法句經》漢譯本,南北傳均有多種版本。北傳《法句經》有四種譯本:《法句經》、《法句譬喻經》、《出曜經》、《法集要頌》。
  (《法集要頌》應作《法集要頌經》)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
  北傳《法句譬喻經》和《出曜經》均有故事穿插,《法句譬喻經》79篇,《出曜經》比《法句譬喻經》多出很多故事,其餘兩經為純粹偈頌。南傳的漢譯本品目比北傳的少13品,僅26品,423頌,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偈頌的譯本,沒有故事,依據覺音尊者所撰巴利文版的南傳《法句經》共計305篇故事,幾乎為北傳《法句譬喻經》的三、四倍,而這些故事就是佛陀說偈的緣起。北傳的《法句譬喻經》據說是依據法救尊者所撰而翻譯的,譯者又配合中國當時的風俗民情,將故事本土化了,因此南北傳常出現一樣的偈頌,卻有不一樣的故事內容。
  (「南傳的漢譯本品目比北傳的少13品,僅26品,423頌」,此一敘述應作「巴利《法句經》為26品,423頌」較妥當。
  「北傳的《法句譬喻經》據說是依據法救尊者所撰而翻譯的」,根據什麼文獻而如此「據說」?此一敘述恐怕是出自猜測?也有可能《法句譬喻經》的「譬喻」故事是出自講經的記錄?
  「依據覺音尊者所撰巴利文版的南傳《法句經》共計305篇故事」,此句有嚴重的「語病」,應改作「依據覺音論師的《法句經註》收有305篇譬喻」。
  「幾乎為北傳《法句譬喻經》的三、四倍,而這些故事就是佛陀說偈的緣起。」這是將「註 aṭṭhakathā」當作經來看待了。版主認為,覺音論師《法句經註》的 305則譬喻故事,應當作註解,而不是作為「說此一偈頌的緣起」。)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
  本經以格言文句組成,內容為原始教義的精選及早期的修行觀,以「身、受、心、法」貫穿全經,體現原始佛教的思想。句句啟發人心,教導我們如何學習佛法,堅守戒律,開悟智慧,達到涅槃境界。
  (這一段文字恐怕是翻譯自英文《法句經》的序,所謂的 ethical sayings 在此處翻譯作「格言文句」。帖主也認為「以『身、受、心、法』貫穿全經,體現原始佛教的思想」與事實不符。)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
  巴利語系《法句經》,二卷,又名《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曇缽經》、《曇缽偈》,印度法救撰;吳.維祇難等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法句」(Dhammapada),在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又稱為「優陀那」,是「真理的語言」的意思,為部派佛學所依據的四阿含中重要的頌文抄錄出來,按照義理分品構成,內容策勵學眾,精進向道,富有感化激發力量,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
  (稱T210 《法句經》,為「巴利語系《法句經》」並不貼切。稱《法句經》的偈頌為「部派佛學所依據的四阿含中重要的頌文抄錄出來」,也不正確。稱「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又稱為「優陀那」,也不正確。其實三本犍陀羅語《法句經》之一,經名正是「法句 Dharmapada」!)
-----
香光圖書館「佛經解題」《法句經》原文引自(此處帖主未將全文引全):
http://www.gaya.org.tw/library/title/index.asp?sql_form=+WHERE+%28+%E9%A1%8C%E5%90%8D+like+%27%25%E6%B3%95%E5%8F%A5%25%27%29&sql_detail=WHERE+%E9%A1%8C%E5%90%8D%3D%27%E6%B3%95%E5%8F%A5%E7%B6%93%27&ScrollAction_form=&page_rec_form=20&submit_form=%E8%A9%B3%E7%B4%B0
-----------
《法句經》有二系統:巴利語與梵文語系。屬於巴利語系的稱做「曇缽」,意譯「法句」。屬於梵文語系的稱做「優陀那」(或作憂陀那,鄔陀南),又譯「自說」。   《法句經》漢譯本,南北傳均有多種版本。北傳《法句經》有四種譯本:《法句經》、《法句譬喻經》、《出曜經》、《法集要頌》。   北傳《法句譬喻經》和《出曜經》均有故事穿插,《法句譬喻經》79篇,《出曜經》比《法句譬喻經》多出很多故事,其餘兩經為純粹偈頌。   南傳的漢譯本品目比北傳的少13品,僅26品,423頌,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偈頌的譯本,沒有故事,依據覺音尊者所撰巴利文版的南傳《法句經》共計305篇故事,幾乎為北傳《法句譬喻經》的三、四倍,而這些故事就是佛陀說偈的緣起。北傳的《法句譬喻經》據說是依據法救尊者所撰而翻譯的,譯者又配合中國當時的風俗民情,將故事本土化了,因此南北傳常出現一樣的偈頌,卻有不一樣的故事內容。   本經以格言文句組成,內容為原始教義的精選及早期的修行觀,以「身、受、心、法」貫穿全經,體現原始佛教的思想。句句啟發人心,教導我們如何學習佛法,堅守戒律,開悟智慧,達到涅槃境界。   巴利語系《法句經》,二卷,又名《法句集經》、《法句集》、《法句錄》、《曇缽經》、《曇缽偈》,印度法救撰;吳.維祇難等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法句」(Dhammapada),在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又稱為「優陀那」,是「真理的語言」的意思,為部派佛學所依據的四阿含中重要的頌文抄錄出來,按照義理分品構成,內容策勵學眾,精進向道,富有感化激發力量,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   本經在中國的傳譯有諸多不同誦本,完整無缺的有26品本、39品、33品本,其說明如下:   一、26品本   從(1)<雙要品>到(26)<婆羅門品>,共423偈,是銅鍱部所傳,巴利語本,在南傳巴利聖典編為《小部》第二《法句經》。有覺音著《法句註》(Dhammapadat!t!hakatha ),註本中附有299種譬喻。   二、39品本   從(1)<無常品>到(39)<吉祥品>,共752偈。吳.維祇難等所譯。收在《大正藏》第四冊。共2卷,名《法句經》。本經與26品的次第相合,增加13品,從經文的比對上可發現本經是在26品的基礎上,擴編而成。在內容方面,《法句》本為出家眾所常誦,而39品中,有幾品重於在家,如「吉祥品」,與『小部』『經集』的『大吉祥經』相近,而更富於為在家說法的特徵。(38)<道利品>,是君王(輪王)治國安民的法門。(四)<慈仁品>,說仁慈不殺及慈心的功德。   另有《法句譬喻經》,4卷,西晉.法矩、法立等譯。品名與次第都與《法句經》相合,但偈頌不全,僅197偈。引有68譬喻。偈頌及義釋不全,可能是譯者的略譯本。   三、33品本   從<無常品>到<梵志品>,是說一切有部所傳,以梵語寫成,現有梵本存在。傳說為大德法救Dharmatra^ta所撰集。漢譯現有二經,均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冊。   一為《出曜經》,30卷,約930偈,姚秦.竺佛念譯罽賓僧伽跋澄執梵本。本經亦是『法句』的譬喻集。「出曜」是「優陀那」的義譯。本經雖說33品,而現存經本作34品。與同類譯本《法集要頌經》相對比,其將(四)<不放逸品>,誤分為<不放逸>、<放逸>二品。   二為《法集要頌經》,4卷,933偈。趙宋.天息災譯,為「法優陀那」的義譯,純粹的偈頌集,與《出曜經》為同一誦本。   除了中土的譯本之外在西藏譯本,名《優陀那品》Uda^navarga,也屬於33品本,是偈頌;還有名為Uda^navargdvivaran!a,是「法句」的義釋,並附有譬喻。   西元1892年,在于闐Khostan附近發見的古寫本,為《法句經》殘本,是以佉盧蝨吒文Kharos!t!i^寫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徵。近代學者推定為西元二世紀寫本,稱之為犍陀羅語Gandha^ri^本。其內容與梵、巴二本皆不一致,可能是另一系部派的誦本。   1855年,丹麥學者華斯勃爾(M. V. Fausbo|ll)出版巴利語《法句經》,並將之譯成拉丁語,附上覺音註釋的摘錄,對學術界有很大的貢獻。英譯本方面,有穆勒(Max Mu|ller)、洛克希爾(W. Rockill)、貝爾(S. Beal)等人分別從巴利、藏文本譯出。日譯本方面,有立花俊道(《國譯大藏經》經部第十二卷)、長井真琴(世界文庫,大正十三年)、荻原雲來(岩波文庫,昭和十年)等人的翻譯,又有常盤大定曾出版《南北對照英漢和譯法句經》。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經文體是佛教早期經典中的偈文組成,內容為原始教義的精選及早期的修行觀,是建立佛教基本概念的經典之作。   二、本經為早期佛教教義的精選集,供行者修行、閱讀之用,是部派佛教時期重要的典籍。   三、本經內容簡直切要,揭示佛法的重要德目,令佛法行人,於日常生活實踐中,有所遵循,它可是說是佛教倫理道德觀的珠玉篇。   四、本經為宗教格言詩集,在佛教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五、在南傳佛教國家中,它是被佛教徒傳誦最多的聖典。   本經為部派佛學所依據的四阿含中重要的頌文抄錄出來,按照義理分品構成的,是一種集鈔,內容共分39品。略述各品大意如下:   1.<無常品>:說明諸行非常,所謂興衰法,寤欲昏亂,榮命難保,唯有道能自淨,從生死得度。   2.<教學品>:知己愚闇,以正見為導,多聞持戒,受持正法。   3.<多聞品>:勤勸多聞薰習,修學佛法,乃至成聖正覺。   4.<篤信品>:篤信為得道的根本,唯信能入,能引發精進、持戒能成就智慧等。   5.<戒慎品>:持戒能後無所悔,身心情淨,引生諸多功德。   6.<惟念品>:守微之始,應當常修安般,保持正知正念,常念生死無常、佛、法、僧、戒、施、空、不願、無相等。   7.<慈仁品>:菩薩、聖人應以慈悲仁德利益一切眾生,並說明並行慈的功德。
《法句經》卷1〈7 慈仁品〉:「慈仁品者,是謂大[20]人、聖人所履,德普無量。」(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5-16)。[20]人=仁【宋】【元】【明】。敦煌殘卷 P. 2381 也是作「是謂大仁」,「菩薩、聖人」的用詞,是過度解釋了。)   8.<言語品>:說明惡口的過患,以柔軟語,當用道理。   9.<雙要品>:以善惡相對立的角度,說明造作善惡二業的果報。   10.<放逸品>:說明當不放逸修戒進而引生慧、念、定,即能斷三界漏,乃近泥洹。   11.<心意品>:說明心常隨著欲望而行,故應當以智慧守護心念。   12.<華香品>:以華的諸多比喻,了知世間無常,而離貪著;如蜂採華,不嬈色香的持戒清淨。   13.<愚闇品>:廣示愚闇無知者的種種相狀,引生種種的惡報為借鏡,而生求道出離之心。   14.<明哲品>:說明有智慧的行者,修福進道的相狀,以為榜樣,修學成就。   15.<羅漢品>:說明阿羅漢的脫欲無著心等諸多特性。   16.<述千品>:說明學者雖誦經千句,但不如能解了一句經義。並以較量說明種種修行功德。   17.<惡行品>:說明惡業的果報以為明鏡,唯有不行才能無患。   18.<刀杖品>:教人學習行慈,不以刀杖加害眾生,進而成就種種道業。   19.<老耗品>:說明人生短暫,到老悔何益,故當求智慧,遠離垢染。   20.<愛身品>:說明自愛身者應當勤學修行,自利利人,滅罪興福。   21.<世俗品>:說明世間如幻夢,當捨棄世間浮華,精勤學道。   22.<述佛品>:說明佛陀的威德及利益眾生的慈悲,故應自歸佛法僧眾,度一切苦。   23.<安寧品>:說明身是眾苦的根本應當去惡就善,勿以小樂、小辯、小慧為樂,求寂滅的安寧。   24.<好喜品>:說明棄捨愛喜貪欲,則無憂患。   25.<忿怒品>:說明瞋恚的過患,應當以忍辱、慈心來攝其心。   26.<塵垢品>:說明應當去除愚癡好殺等塵垢,行布施等清淨行。   27.<奉持品>:說明佛法是重在實踐,而不在解說道義。   28.<道行品>:說明八正道是最上道,以四聖諦為基,方為度脫之道。   29.<廣衍品>:說明善惡都是積小致大,故應當精進修道。   30.<地獄品>:說明造作種種惡行為入地獄之因,故應恆守正見,死墮善道。   31.<象喻品>:以象為喻,教人正身為善,速得福報。   32.<愛欲品>:說明愛欲的種種過患,世人為此而生諸多災害。   33.<利養品>:說明貪圖利養的禍害,勵己防貪見德。   34.<沙門品>:說明沙門應當守護六根,以正法行,而得泥洹。   35.<梵志品>:說明梵志言行清白無欲等諸多特性。   36.<泥洹品>:敘述泥洹的恬惔寂滅,度生死畏等諸多利益。   37.<生死品>:以四大、五蘊、十八界、諸行等,說明生死輪迴的原因。   38.<道利品>:說明修習信、戒、施、聞、慧而得福報等利益。   39.<吉祥品>:說明種種修習能去惡就善,信樂正法,得諸吉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