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雜阿含245經》:《四品法經》


《雜阿含24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四品法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歡喜、讚歎、樂著、堅住,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苦厭。比丘見已,瞋恚、嫌薄。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四品法經》。」(CBETA, T02, no. 99, p. 58, c17-p. 59, a2)。
========
《雜阿含245經》是一部只有229字的短經。即使連標點符號也計算進去,也才298「字」。但是整部經牽涉到的問題耐人尋味,最後也留下一個令人迷惑的難題。
首先,《大正藏》頁底註認為此經的巴利對應經典是《相應部 35.189經》 (SN 35.189 Bālisaka),《佛光阿含藏》、明法比丘《雜阿含經註》與此相同。查閱 suttacentral.net ,列的是《相應部 35.230經》 (SN 35.230 Bālisaka),這是計數的問題,經名顯示為同一部經。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則列《相應部 35.114經》 (SN 35.114 Mārapāsa)為對應經典。
這當中,誰列的對應經典較合理呢?
當然,我們要回頭去查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導師沒列任何對應經典。也就是說,導師不認為現存的巴利四部《尼柯耶》有此部《雜阿含245經》的對應經典。
---------
經文一開始說「佛住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這個地點是「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還是「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搜」是什麼意思?
拘留就是「kuru」,是佛陀在世年代跟其後數百年間的十六大國之一(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38.html)。《西遊記》四大部洲的「北俱盧洲」(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95.html),「俱盧」、「拘樓」和「拘留」都是「kuru」的音譯。
那麼「搜」是什麼意思?
《增壹阿含18.8經》:「一時佛在釋翅瘦迦毘羅越尼拘留園中」(CBETA, T02, no. 125, p. 592, c10-11) 。
《中阿含74經》:「一時,佛遊[6]婆奇瘦」(CBETA, T01, no. 26, p. 540, c20)[6]~Bhaggesu.。

《中阿含10經》:「一時佛遊拘樓瘦」(CBETA, T01, no. 26, p. 431, c14)。
《增壹阿含18.8經》「釋翅瘦」是「Sakkesu」,這個字是「Sakka 釋迦國」的「位格」,意為「在釋迦國」
《中阿含74經》「婆奇瘦」也是「位格」,「Bhaggesu」意為「在婆奇」
《中阿含10經》的「拘樓瘦」和《雜阿含245經》的「拘留搜」同樣是「kurusu」,意為「在拘留國」,其實這是個贅字,翻譯時只要佛住拘留國調伏駁牛聚落」即可。
-----------
接下來,我們要談「調伏駁牛聚落」。(《嘉興藏》作「駮」,兩字的字音、字義互通。)

《雜阿含263經》:「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雜阿含297, 298, 299, 300, 304, 305, 334, 335經》:「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這也就是《中阿含經》出現多次的
《中阿含75經》:「佛遊[6]拘樓瘦,在[7]劒磨瑟曇拘樓都邑。」(CBETA, T01, no. 26, p. 542, b5-6)。[6]~Kurūsu.。[7]~Kammassadhamma.。
此處《大正藏》頁底註失誤,拼字應作 Kammāsadhamma,第二個 a 是長音作 ā,只有一個 s。
菩提比丘指出,巴利註釋書解釋為:「attachment to three good roots」,這是將「kamma」解釋為「貪著」,而將「sadhamma」解釋為「善法、三善根」。
從寂止天(Samathadeva)《俱舍論附隨》可以還原此一字作「Kalmāṣa [damya]」,巴利經文的拼音應該作「Kammāsadamma」(Kammāsa 雜色的 - damma 調伏、馴伏),這就是漢譯《雜阿含263經》「雜色牧牛聚落」、《雜阿含245經》調伏駁牛聚落」的來源。以拼字來看,似乎「Kammāsadamma」比「Kammāsadhamma」合理。
這一個字在《雜阿含經》翻譯作「雜色牧牛聚落」、調伏駁牛聚落」和「調牛聚落」三種譯詞,這是「一詞多譯」現象,請參考(https://www.academia.edu/26539267/Reflections_on_diverse_renderings_of_an_Indic_word_2016_一詞多譯_現象的省思)
---------
因為是「雜色牧牛聚落」、調伏駁牛聚落」、「調牛聚落」,所以「Kammāsadamma 調伏駁牛」之後還要加上「聚落 nigama」。
或許會有網友疑惑、納悶:「講這些作什麼?查一下對應經典,不就會出現Kammāsadamma』了嗎?有需要這麼麻煩、囉嗦嗎?」
事實上,並沒這麼簡單。出現「雜色牧牛聚落」、調伏駁牛聚落」、「調牛聚落」的《雜阿含經》,他們的對應經典並不在Kammāsadamma』,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文獻知識」,讀者可能不會發現「雜色牧牛聚落」、調伏駁牛聚落」、「調牛聚落」就是Kammāsadamma』。
以下是各部出現「調牛部落」的巴利對應經典所發生的地點:
《雜阿含245經》:《相應部 35.230經》 (SN 35.230 Bālisaka),《相應部 35.114經》 (SN 35.114 Mārapāsa),兩經都未提地名及處所。
《雜阿含263經》:《相應部 22.101經》,舍衛城。
《雜阿含297經》(大空法經):《相應部 12.35經》,舍衛城。
《雜阿含298經》《相應部 12.1經》,舍衛城給孤獨園。
《雜阿含299經》:無巴利對應經典。
《雜阿含300經》《相應部 12.46經》,舍衛城。
《雜阿含304經》《中部 148經》(六六經),舍衛城給孤獨園
《雜阿含305經》《中部 149經》,舍衛城給孤獨園
《雜阿含334, 335經》無巴利對應經典
也就是說,《雜阿含經》之中在「調牛部落」講的經,其巴利對應經典的地點均未發生在 Kammāsadamma 劒磨瑟曇。
那麼,從另一個方向看過來呢?在巴利文獻中發生在 Kammāsadamma 劒磨瑟曇經典,其漢譯對應經典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巴利文獻中有《相應部 12.66經》、《中10經》、《中75經》、《長部22經》
《相應部 12.66經》:《雜阿含291經》,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中部10經》、《長部22經》(念處經):《中阿含98經》劒磨瑟曇。
《中部 75經》《中阿含153經》「佛遊拘樓瘦,在婆羅婆第一靜室」
也就是說,我們能判斷「Kammāsadamma 」就是漢譯的「劒磨瑟曇」;但是,即使讀者學過幾學期的巴利課程,還是不容易發現:「Kammāsadamma 劒磨瑟曇」就是「調牛部落」。
關於漢巴對應經典發生的地點不同,請參考(https://www.academia.edu/24193691/Notes_on_Parallel_and_Partial_Parallel_Used_in_Comparative_Catalogues_-_With_Examples_from_the_Madhyama_%C4%80gama_2016_in_Chinese_%E5%B0%8D%E7%85%A7%E7%9B%AE%E9%8C%84%E7%9A%84_%E5%B0%8D%E6%87%89%E7%B6%93%E5%85%B8_%E8%88%87_%E5%8F%83%E8%80%83%E7%B6%93%E5%85%B8_)
----======== 
以下我們進入經文主軸:
 「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此段經文是稱世尊所說的法都是「善說」。 《雜阿含1218經》: 
「若善說法者,  於己不惱迫, 
 亦不恐怖他,  是則為善說。 
 所說愛說者,  說令彼歡喜, 
 不令彼為惡,  是則為愛說。 
 諦說知甘露,  諦說知無上, 
 諦義說法說,  正士建立處。 
 如佛所說法,  安隱涅槃道, 
 滅除一切苦,  是名善說法。」 
(CBETA, T02, no. 99, p. 332, a21-28) 。
  《清淨道論(第1卷-第7卷)》卷7:「其中,先對「教法」,(一)初中後善之故,(二)有文有義而說全圓滿徧淨之梵行,故是善說。」(CBETA, N67, no. 35, p. 364, a8-9 // PTS. Vism. 213)
   《清淨道論(第1卷-第7卷)》卷7:「由因緣生起(敘述)故是初善,順適於諸弟子,義不顛倒,因、喻相應故為中善。令聽眾得信而依結說為後善。全教法亦為自己之利益,依戒為初善,止、觀、道、果為中善,依涅槃為後善。又依戒、定為初善,依觀、道為中善,依果、涅槃為後善。又〔教法乃說佛法僧之三寶〕於佛有善覺性故為初善,法有善法性故為中善,僧有善行道性故為後善。又聞其教法而如法行道者,當證得等正菩提故初善,辟支菩提故為中善,聲聞菩提故為後善。又此〔教法〕,聞此之人鎮伏〔五〕蓋故,若由聞而持善者為初善。由其法而行道之人,持止觀之樂故,由行道而持善者為中善。於〔教法〕如法修行,得行道之果時,〔對善惡等〕持一如之狀態故,由行道之果而持善者為後善。」(CBETA, N67, no. 35, p. 364, a13-p. 365, a7 // PTS. Vism. 213 - PTS. Vism. 214)。
  我們不接受這樣的敘述: 
  『解說聲聞乘,名為「初善」;說辟支佛乘,名為「中善」;宣暢大乘,名為「後善」。』《大智度論》卷49〈發趣品 20〉(CBETA, T25, no. 1509, p. 412, b22-24)。
 ========= 
我們要回到《雜阿含245經》對應經典這個議題來。 
  《大正藏》頁底註、《佛光阿含藏》、明法比丘《雜阿含經註》都認為此經的巴利對應經典是《相應部 35.189經》 (SN 35.189 Bālisaka)。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則列《相應部 35.114經》 (SN 35.114 Mārapāsa)為對應經典。 
  印順導師則不認定以上的對應經典。
   誰的主張比較合理呢? 
《相應部 35.189經》 (SN 35.189 Bālisaka)的全名是《漁夫喻經》(Bāḷisikopamasuttaṃ)。經文中佛陀使用「漁夫喻」是得名的主要理由。「漁夫喻」是將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觸境所生的貪染,比喻為「漁夫的六種釣餌」。《雜阿含245經》未出現這種比喻,所以《相應部 35.189經》比較合適列作《雜阿含244經》為對應經典。 
  雖然《雜阿含245經》提到:「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CBETA, T02, no. 99, p. 58, c24-25)。但是,並未明顯地使用「Mārapāsa 魔網、魔的陷阱」的譬喻。
  顯然,印順導師不將此二經列作《雜阿含245經》的對應經典是有其道理的。 
========= 
  我們還得面對一個未解的謎題:「經文所說的《四品法經》是指哪四品?內容是什麼?」
  我們勉強可以找到「四法句」,但是沒辦法確認兩者有何關聯。 
  《雜阿含1218經》卷45: 「我今當說四法句。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
 賢聖善說法,是則為最上。  
愛說非不愛,是則為第二。  
諦說非虛妄,是則第三說。  
法說不異言,是則為第四。 
諸比丘!是名說四法句。」」(CBETA, T02, no. 99, p. 33a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