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傳道法師法句經講記(38)


  版主有時會到 Youtube 閱讀傳道法師講解的《法句經》,一則是因為傳道法師的台語根基深厚,他曾當面告訴版主,他是少數曾在台南跟過前清秀才(的弟子?)學過漢文的出家人,對很多佛經中的字義,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二則純粹出於好奇心,想知道如果不經歷跨語言文本的比較研究,對漢巴《法句經》偈頌的解釋能到達怎樣的程度。
  這裡我們舉漢譯《法句經》〈世俗品 21〉第12頌為例。 
《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靡惡不更。」(CBETA, T04, no. 210, p. 566, b7-8) 

  傳道法師獨出見解,將第一句「一法脫過」作「脫違一乘法的過患」解釋。他講解整首偈頌為:「脫違一乘法的過錯的人,(和)說妄語的人,後世沒辦法脫離果報,於是今世就無惡不作。」
  這樣的解釋並不合適,原來的偈頌本意應如《法集要頌經》的翻譯:
 「應遠離一法,所謂妄語人,
 無惡不經歷,不免後世苦。」(CBETA, T04, no. 213, p. 781, c10-12)
我們看巴利《法句經》對應偈頌176頌為:
違犯一法而說妄語、不信有來世的人,無惡不作。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那羅陀長老翻譯為:「There is no evil that cannot be done by a lying person, who has transgressed the one law (of truthfulness) and who is indifferent to a wold beyond.」

元亨寺《法句經》卷1:
「違犯一者法,及說諸妄語,
 不信來世人,無惡而不作。」
(CBETA, N26, no. 9, p. 31, a2 // PTS. Dhp. 26)

這一句子的結構是:「jantuno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這樣的人無惡不作」,而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jantu 人」(jantuna 為屬格(genitive)是作此動作(無惡不作)的人)。
這三個形容詞是「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違犯一法的」、「musāvādissa 說妄語的」、Vitiṇṇaparalokassa 不相信有來世的」,這樣的詮釋似乎是較多人遵循的古義。
所以我的譯釋是「違犯此一法、說妄語、不相信有來世的人,他(會)無惡不作。」
我個人認為,將「違犯此一法的人」當作「脫違一乘法的過患的人」並不恰當。
==========
佛光版吳根友《法句經釋譯》137頁:「一心一意堅守佛法便可解脫罪過,若不信此以為此言虛妄;(此等之人)不免後來世世代代,跌入惡道,無惡不去,輪迴經歷。」
這樣的白話翻譯(包括將「一法」在「註釋17」解釋作「一心一意堅守佛法),這樣的自由聯想不僅對現代的學習者沒有幫助,簡直是對瞭解經義產生新的障礙!
屈大成《法句經今注今譯》308頁:「有一種教法能度脫過錯,即以這虛妄的話告知他人;由此免不了生於後世,沒有邪惡不曾經歷。」屈先生的譯語好像是「有一種教法(即以這虛妄的話告知他人)能度脫過錯」。如果作此解釋,則是「妄語」!如果不作此解釋,則文法、句法結構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