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翻譯評論:《增支部4.160經》的翻譯


本文試著以莊春江老師譯文與元亨寺版譯文相比較,評論《增支部4.160經》的翻譯。

莊春江譯文似乎見不到「版本校勘」的痕跡,經文註解則各有偏重的地方。
元亨寺版譯文雖有校勘資料,但是並未描述得很清晰,對我而言,對解讀經文並未提供任何幫助。
總結本經,有四法造成正法衰退、滅亡:
1. 不正確地誦習經文,造成誤解經義,文句錯置,拼寫錯字
2. 不受教,犯錯時不聽糾正。
3. 持法、持律、持論母的多聞者,不教導他人,造成經律斷絕根本。
4. 長老比丘生活奢侈、散漫、怠惰
==========
首先以攝頌來看,此品的攝頌是:




莊春江譯文為:
「根、信、慧,念、省察為第五則,
 劫、病、退失,比丘尼、善逝。」
元亨寺版譯文為:
「根、三力、第五慧思擇,
 劫、病、退轉、比丘尼、善逝律為十。」(CBETA, N20, no. 7, p. 249, a10-11 // PTS. A. 2. 149)
元亨寺版的「三力、第五慧思擇」的譯語有瑕疵,而「善逝律」應依原文作「善逝」。
==========
1. 莊春江譯文為:「當善逝或善逝之律在世間住立時,這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我以為,「為了世間的憐愍」行文上有「語病」。
其實可以譯作「當善逝或善逝的律住世時,這是眾人的利益、安樂,這是悲憫世間,這是人天的利益、安樂。」
元亨寺版譯文漏譯了「lokānukampāya 悲憫世間」。
==========
2. 佛陀十號應依巴利文本翻譯,顯然莊春江老師譯文將「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i」當作一名而譯作「該被訓練者的無上調御師」,比元亨寺版譯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理。
tathāgato loke uppajjati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
==========
3. 莊春江老師譯文將「sātthaṃ sabyañjanaṃ 」翻譯作「意義正確、辭句正確」,顯然比元亨寺版譯文「有義、有文」清晰易懂。
==========
4. 「sammosāya」,莊春江老師譯「(正法)混亂」,元亨寺版譯「忘失(正法)」,菩提比丘譯「 decline (正法)衰退」。
==========
5. 莊春江老師譯「比丘們學得錯誤把握、被錯置文句的經典」,元亨寺版譯「世間有比丘,誤解經,倒誦念文句」,兩處譯文都不通順。
菩提比丘譯「Here, the bhikkhus learn discourses that have been badly acquired, with badly set down words and phrases」。
我建議譯作「諸比丘誦習誤解的、文句錯置的經典」,可以省略「被動語態」來令文句通順。
==========
6. 莊春江老師譯「比丘們是難順從糾正者具備作難順從糾正法,不能忍耐、不善理解教誡者」,元亨寺版譯「或有比丘,惡口具罵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誡」,兩處譯文都不通順。
菩提比丘譯「Again, the bhikkhus are difficult to correct and possess qualities that make them difficult to correct. They are impatient and do not accept instruction respectfully.」
巴利經文為: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ū dubbacā honti dovacassakaraṇehi dhammehi samannāgatā akkhamā appadakkhiṇaggāhino anusāsaniṃ.
我建議譯作「諸比丘!此外,比丘為難受教導,具有(犯錯時)不受勸諫的特質,他們不能忍耐、不善理解教誡」。
==========
7. 莊春江老師譯「持論母」,比元亨寺版譯「持摩夷」合適。
《中阿含197經》:「持經、持律、持母者」(CBETA, T01, no. 26, p. 755, a17)
==========


編號
莊春江譯
元亨寺版
1
比丘們!當善逝或善逝之律在世間住立時,這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諸比丘!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時,是為群眾益、為群眾樂、為天人利、為益、為樂。
2
比丘們!哪位是善逝呢?比丘們!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於世間,比丘們!這位是善逝。
諸比丘!又,善逝者為何?諸比丘!於世間生是如來、應供、正自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諸比丘!此為善逝。
3
比丘們!哪個是善逝之律呢?他以證智自作證後,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他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他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比丘們!這個是善逝之律。
  比丘們!這樣,當善逝或善逝之律在世間住立時,這是為了眾人有利益,為了眾人安樂,為了世間的憐愍,為了天與人有利益、有利、安樂。
又,諸比丘!善逝律者為何?彼宣說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諸比丘!此為善逝律。
諸比丘!如是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時,是為群眾益、是為群眾樂、是為哀憫世間、為天、人之利、益、樂。
4
比丘們!有這四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哪四個呢?
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隱沒。四者為何?
5
比丘們!這裡,比丘們學得錯誤把握、被錯置文句的經典,比丘們!當文句被錯置時,義理是難以理解的,比丘們!這是第一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誤解經,倒誦念文句。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義亦難了知。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一法。
6
再者,比丘們!比丘們是難順從糾正者具備作難順從糾正法,不能忍耐、不善理解教誡者,比丘們!這是第二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惡口具罵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誡。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二法。
7
再者,比丘們!凡那些多聞者、通曉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之比丘,他們不恭敬地教導他人經典,當他們死去,經典就被切斷根而無所依,比丘們!這是第三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多聞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於他人不說經。於彼等過世後,於經斷絕根本,失所依。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三法。
8
再者,比丘們!上座比丘們是奢侈者、散漫者、率先墮落者、輕忽獨居的責任者,他們不為了未證得的證得、未作證的作證而激發活力,後來的人們對他們效法所看到的,也成為奢侈者、散漫者、率先墮落者、輕忽獨居的責任者,不為了未證得的證得、未作證的作證而激發活力,比丘們!這是第四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復次,諸比丘!有長老諸比丘,生活豐富、〔三學〕緩慢,以銷沉為先導,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從彼人等亦隨〔其〕見而墮,彼等亦生活豐富、〔三學〕緩慢,以銷沉為先導,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隱沒之第四法。
9
比丘們!這是四法,導向正法的混亂與消失。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隱沒。
10
比丘們!有這四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哪四個呢?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四者為何?
11
比丘們!這裡,比丘們學得被善置文句的善持經典,比丘們!當文句被善置時,義理是容易理解的,比丘們!這是第一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正解經典,文句不倒置念誦。諸比丘!不倒置文句,於義亦易了知。諸比丘!此是能住持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一法。
12
再者,比丘們!比丘們是易順從糾正者,具備作易順從糾正法,能忍耐、善理解教誡者,比丘們!這是第二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
復次,諸比丘!有比丘,善語、具善語性,容忍,正順解教誡。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二法。
13
再者,比丘們!凡那些多聞者、通曉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之比丘,他們恭敬地教導他人經典,當他們死去,經典不被切斷根而有所依,比丘們!這是第三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
復次,諸比丘!或有比丘多聞而傳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者而於他人說經。不由於彼等過世,而斷絕經根本,有所依。諸比丘!此是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三法。
14
再者,比丘們!上座比丘們不是奢侈者、散漫者,是在墮落上卸下責任者、在獨居上領先者,他們為了未證得的證得、未作證的作證而激發活力,後來的人們對他們效法所看到的,也不是奢侈者、散漫者,是在墮落上卸下責任者、在獨居上領先者,為了未證得的證得、未作證的作證而激發活力,比丘們!這是第四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
復次,諸比丘!有長老比丘,生活不豐富、〔三學〕不緩慢,不以銷沉作先導,於遠離不廢精進,而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從彼人等亦隨〔其〕見,彼等生活亦不豐富、於〔三學〕不緩慢,不銷沉而精進,於遠離為先導,而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隱沒之第四法。
15
比丘們!這是四法,導向正法的存續、不混亂、不消失。
諸比丘!此等四法,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隱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