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阿含字典》(44):平等 (1)


一位佛學界的學長,他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曾在榮總任職的合格醫生,自己開業行醫之後,完全以中醫理論看病,開的處方也是「中藥藥粉」。有一次閒聊當中,他隨手抄起手邊一本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我:「傷寒兩字是什麼意思?」
我說:「這是一種感染傷寒桿菌引起的傳染病,沒想到漢朝末年的張仲景就已經研究和治療傷寒,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這位學長同情我未受過任何醫學教育,解釋說:「中醫將疾病分為『內感』和『外感』,古代統稱所有『外感的疾病』為『傷寒雜病』或『傷寒』,這兩個詞雖然用字相同,但是指涉的對象完全不同。」
幾年前,在一次佛學論文發表會裡,看見一位同學發表論文探討大乗經典與阿含經典「平等」兩字的異同。我私底下認為,他的方法完全白花功夫,因為各經典的「平等」兩字極有可能譯自不同的梵字(或巴利用字),指涉不同,討論其間「教義的演化」並沒有太大意義。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對「平等」的解釋為:「對於差別之稱,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紀》曰:『幸同泰寺,設平等會。』《五燈會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
=========
《佛光山佛學大辭典》的解釋為:
梵語 sama,巴利語同。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稱為平等。為「差別」之對稱。如釋尊即否定印度吠陀以來之階級差別而主張「四姓平等」。諸經論中有關平等之思想與用語極多,例如認為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於本質上均無差別,故說平等;或顯示本體界之相貌,稱為空平等、真如平等。
另如《大般若經》卷409闡論般若波羅蜜、三摩地、菩薩等三者之平等;《大智度論》卷100明示法平等、眾生平等之理;《大日經》卷一揭舉身、語、意之三密平等。《往生論註》卷上載,平等是諸法體相,由此所達到之智慧,應無所分別,主觀與客觀亦無區別,此稱智平等;對於眾生亦應等同視之,無高低、親怨之區別,在值得憐憫和具有佛性上,平等無二,此稱眾生平等。又佛稱為平等覺,自性法身稱為平等法身。此外,一乘法乃表示與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稱為平等大慧;普遍於一切而無差別之愛,稱為平等大悲;對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別見解之心,稱為平等心。空、假、中三觀中之從空入假觀,又稱為平等觀;觀身、語、意三密之平等無差別,稱為三平等觀;不論怨、親之別,一概一視同仁,稱為怨親平等。 《新華嚴經》卷53離世間品舉出菩薩具有十種平等,即:一切眾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薩平等、一切願平等、一切波羅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薩若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平等之法。同經卷三十「十迴向品」亦舉出業平等、報平等等十種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則舉出眾生平等、法平等、清淨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進平等、禪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淨平等十種,眾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無畏之大城。此皆說明人、法、國土、修行乃至諸佛等悉皆平等無有差別之理。〔雜阿含卷20、大般若經卷570平等品、大寶積經卷60、大乘莊嚴經論卷12、佛地經論卷5〕
==========
《雜阿含597經》:
「持戒明智慧,  自修習正受,
 正直心繫念,  熾然憂悉滅,
 得平等智慧,  其心善解脫,
 斯等因緣故,  受身得妙色,
 成就乘出道,  心住於中學,
 如是德備者,  為諸天供養。」(CBETA, T02, no. 99, p. 160, a15-20)
對應的《相應部2.14經》(SN 2.14)偈頌,莊春江老師翻譯作:
「 凡戒或慧已親自修習者,這些已入定、正念、禪定的愛好者,  
一切愁已消失、已捨斷者,煩惱已盡、持有最後身者, 
像這類型是他們說的持戒者,像這類型是他們說的有慧者。 
像這類型是已走過了苦者,像這類型是諸天敬奉者。」
「得平等智慧」對應的用字是「paññavanta 具慧者」。
在《瑜伽師地論》的「體義伽他」有對應偈頌: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斷諸愁熾燃,  正念心解脫,
 能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CBETA, T30, no. 1579, p. 374, c18-21)
《雜阿含597經》的「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脫」,在《瑜伽師地論》的譯文僅是「正念心解脫」。
==============
《佛光阿含藏》、《會編》、明法比丘註、王建偉-金暉《校釋》對「平等智慧」都無註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