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等待一本新的《印度佛教史》

阿育王石柱銘文


阿育王石柱
aacdsee 提到... 
在下覺得,如果台灣的大乘佛教徒能普遍的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如印度佛教思想史之類的,應該會對佛教帶來正面的改變。
若能了解印度佛教的歷史,心態上就能夠有所調整。
在下當初讀了導師的著作,如盲人見明,愛不釋手。
所以我現在認為,任何人想成為佛教徒前,都該買一本印度佛教史/思想史來讀。
不知道現在中文世界,資訊較新、評價較高的印度佛教史/思想史有哪些呢?
========
親愛的 Aacdsee 法友:

      如同 Sam 的留言,這位頗受人敬重的青壯學者是國內知名的印順學的學者,對導師各本佛教史的著作瞭然於心,這就是筆者對這樣的言論深感疑惑的原因,讀過導師著作的讀者,都知道導師對古代聲聞僧的敬重。
     目前,印度佛教史的著作仍以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商周出版社出版的《印度佛教史》最為普遍,文字通暢易讀,可是我對此書並不滿意。
     我通常是將《妙雲集》的 16. 《以佛法研究佛法》,22.《佛教史地考論》,專書《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當作     「印度佛教史的著作」,以《空之探究》、《如來藏之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當作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著作」,這些書在「竹北市正聞出版社」都可購買或劃撥。但是這些書都很「年代久遠」,雖然有些書的出版都在西元 1980 之後不久,但是導師所運用的資料可能都是 1960 以前的著作。
     這當中,阿育王銘文的資料必須補充,從阿育王銘文看來,「四種姓以婆羅門為首」的主張尚未被接受,從阿育王到公元一百年之間的銘文顯示,梵文銘文約從西元前一百年才逐漸增加,一直發展到幾乎所有銘文都是梵文。也就是說,語言學家主張的「俗語 Prakrit」是「梵語 Sanskrit」簡化而成的庶民語言,恐怕站不住腳。很有可能在佛陀前後兩百年,在這四百年間「俗語 Prakrit」是主流。當然,佛滅紀年必須重寫,而且西元元年到佛滅之間的佛教史應該細寫。「犍陀羅與中亞佛教史」應該增多篇幅。當代學者認為,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大乘佛教」的初期也是靠口誦傳承,初期大乘佛教的文獻與傳播史應該重寫。
       總之,新的《印度佛教史》應該多敘述新發現的文獻、新的考古資料,以及引用更多當代學者的論文。
========
《附錄》新加坡佛教學院紀贇教授整理之參考書,全文請見以下兩個網址: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4/michael-ji.html
原文載於部落格《國學數典》: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461624&extra=page%3D1

印度佛教史類
1、Lamotte, Étienne, 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des origines à l'ère Saka, Louvain : Publications Universities, 1958. 
拉莫特 (Lamotte, Etienne) 的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史》,原為法文,可能是最為權威的一部佛教史。此書有英譯本,在《國學論壇》的佛教文獻版就可以找到。
Lamotte, Étienne (Sara Webb-Boin, trans.).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Louvain-Paris: Peeters Press, 1988.
2、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Sakyamuni to Early Mahayana,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此書即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的英譯,從1989年至2002年共出版了五種語言的21個版本,可以說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此書有台灣的漢譯本,建議直接引進。版本如下: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有網路版。
3、Nakamura, Hajime, 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6.
此書是研究印度佛教的必備工具書之一,此書最大的特點是徵引豐富,其書按照歷史的脈絡盡量地網羅到了當時所能見到的全部的研究成果。作者中村元本人一方面是佛教思想研究的大家,又非常熱衷於編纂辭典與工具書,其學風之踏實穩健,其思想之弘富都非常令人嘆為觀止。
4、Rhys Davids, T. W., Buddhism: Its History and LiteratureCosimo, Inc., 2005.
此書也是偉大的PTS的創始人戴維斯先生的著作,雖然出版至今已有一個世紀,卻一直不斷再版。此書的电子本也很容易在網路上搜到。可惜他的書很多都是文獻校訂,不屬於本書單推薦的範圍之內。
5、Dutt, Sukumar, 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Indian cultur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62.
此書為研究早期印度佛教教團與寺院史的重要專著之一,我自己的是印度本土的新刷本。另此人還有另一部相關的專著:
6、Dutt, Sukumar. Early Buddhist Monachism,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1984.
7、George Grimm, M. Keller-Grimm, Max Hoppe, The doctrine of the Buddha: the religion of reason and meditation,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58.

此書也是介紹佛教義理較為有名的入門書籍,原文為德文,此為英譯。作者格林(1868-1945)為早期的西方佛教徒之一,為佛教的踐行者,故而學術價值可能有限,但在西方卻影響一直較大,就筆者所知也至少刷印過五次以上。
8、Heinz Bechert, When did the Buddha live? The controversy on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5.
佛陀的紀年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又太重要了。因為不僅僅是對佛教史的研究,對整個印度史而言,佛陀的紀年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為此德國科學院在1988年初舉行了一次跨學科的大型專題討論會專門研究佛陀的繫年問題。此次會議集中各宗教各學科的學者從歷史學、文化背景、南傳與北傳資料對比、佛教與耆那教文獻對比、文獻學資料與考古學內容參照等各種手段對佛陀繫年加以研究。可以說是此一具體問題到目前為止最為重要的一次成果推介。其中一些用英文或是翻譯成英文的文章就由偉大的Bechert先生編輯成冊,而在出版之後,一些文獻的貢獻者也相繼故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此書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但可惜漢語佛教界對此一研究一直可以說是完全忽視。所以如果此書得到翻譯,則對漢語佛教研究界一定會有不小的貢獻。
9、Kanai Lal Hazra,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Buddhism in India,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96.
此書名為《印度佛教的興起與衰落》,所以其實也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但是此書較具價值的一點在於,此書對一般佛教中描述較多的早期中期佛教史著墨不多,而是主要集中在中晚期印度佛教之上。全書十四章,到阿育王時期才是前三章內容。

10. Warder, A.K. 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3rd ed., 2000.
========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269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