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部落格《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手札》 |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部落格《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手札》有一篇新貼文〈三種修行路數〉(http://mind-breath.blogspot.tw/2016/09/blog-post_25.html)
此篇貼文依與巴利《法句經》183頌相當的偈頌(漢譯是《法句經》卷2〈述佛品 22〉:「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CBETA, T04, no. 210, p. 567, b1-2)),提及三類修行差異:人天乘與聲聞乘各只重視兩項,只有菩薩乘具足此偈頌所教誨的三項(「唯獨菩薩乘具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三要件,真正圓滿佛道的修行。」),
引自部落格《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手札》 |
對部落格《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手札》版主將修行人分為三類,我沒意見;他認為只有菩薩乘具足三項,我也沒意見。
但是認為「聲聞乘 arahant」不具「眾善奉行」則令我深深困惑。
我先談「聲聞」,巴利為「sāvaka」,梵文為「śrāvaka」。如同漢文「弟子」,他只是學生,雖稱「弟子」,他既非弟弟,也非兒子;「sāvaka, śrāvaka」雖字面為「聽者」之意,但是跟「因聲入道」的解釋無關,古印度各宗教的教義以老師弟子口耳相傳,故稱學生為聲聞。
在梵、巴佛教經典稱佛陀跟前弟子為「聲聞」,並無任何貶損之意;不知道《心御風行》的版主從何知曉「聲聞」是不修「眾善奉行」?
我認為佛教是一大家族,成員遵循下列教義:「初期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佛陀的教義與各地風土文化融合、隨著歷代佛教祖師偏重而變化,不宜「自讚謗他」。
雖然部分大乘佛教將目犍連、舍利弗、摩訶迦葉、阿難、優波離等傳承教法、戒律的聖聲聞僧,或斥為「焦芽敗種」,或稱為「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鄙意以為不該厚誣前賢,何況他們還是承世尊之教,傳承經、律、論與禪法的人。
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稱「聲聞道」為「不修眾善奉行」,沒有文獻證據,近於誣謗。
=========
如果沒有目犍連、舍利弗、摩訶迦葉、阿難、優波離、迦旃延、富羅那、須菩提等人及其弟子輾轉傳誦下來,難道你認為今日所讀的經文、戒文是從龍宮取回?是文殊親傳?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3〈世第一法品 1〉:「如尊者舍利弗是上、目連是中、其餘聲聞是下。性分亦有上中下:佛為上、緣覺為中、聲聞為下」(CBETA, T28, no. 1546, p. 18, a26-28)。
雖然《阿毘曇毘婆沙論》提及「佛為上、緣覺為中、聲聞為下」,但是畢竟無法指認世尊弟子之中,有何人修緣覺法,傳緣覺教。
「緣覺」,義淨譯作「獨覺」。康僧會《六度集經》譯作「各佛」。單卷本《雜阿含經》譯有「自梵」。所以,那個字有可能是「獨、各、自」,不一定是「緣」。
《雜阿含經》卷1:「自梵」(CBETA, T02, no. 101, p. 494, b21)
。
《六度集經》卷7:「欲得溝港、頻來、不還、應儀、各佛、如來至真平等正覺,無上之明,求之即得。」(CBETA, T03, no. 152, p. 39, b24-25)
《增壹阿含經》卷50〈大愛道般涅槃品 52〉:「爾時,各佛遊化」(CBETA, T02, no. 125, p. 824, b1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9:「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CBETA, T23, no. 1442, p. 669, c10-13)。
?
《雜阿含經》卷1:「自梵」(CBETA, T02, no. 101, p. 494, b21)
。
《六度集經》卷7:「欲得溝港、頻來、不還、應儀、各佛、如來至真平等正覺,無上之明,求之即得。」(CBETA, T03, no. 152, p. 39, b24-2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9:「若說天事光從臍入,若說聲聞事光從口入,若說獨覺事光從眉間入,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光從頂入。」(CBETA, T23, no. 1442, p. 669, c10-13)。
?
在下覺得,如果台灣的大乘佛教徒能普遍的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如印度佛教思想史之類的,應該會對佛教帶來正面的改變。
回覆刪除若能了解印度佛教的歷史,心態上就能夠有所調整。
在下當初讀了導師的著作,如盲人見明,愛不釋手。
所以我現在認為,任何人想成為佛教徒前,都該買一本印度佛教史/思想史來讀。
不知道現在中文世界,資訊較新、評價較高的印度佛教史/思想史有哪些呢?
林建德教授是研究印順學的知名學者,相信對於佛教史/佛教思想史並不陌生。沒有任何論述和引證,他就判定阿羅漢沒有眾善奉行,不以慈悲為首,甚至使用小乘人的字,反而顯出個人的基本佛學學養不足。
回覆刪除看了這篇以及其「靈性與道德」文章,只能說,無法相信這是現代台灣佛教學者寫的東西。比較有趣的是,表中的聲聞乘,林建德使用的英文是「阿羅漢」,有偷渡概念的嫌疑。
佛陀再世,看到弟子舍利弗、目犍連被如此評價,還能說什麼?!
Dear Sam,
回覆刪除那個表格我是如此理解:人天乘目標是成為富貴人與天人,聲聞乘目標是成為阿羅漢,菩薩乘目標是成為菩薩。
我這樣解釋有一個問題,也就是沒有人發願成佛。
什麼!?這篇及「靈性與道德」文章作者是研究印順學的知名學者!?
回覆刪除......
@_@
這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Dear Yifertw
回覆刪除從認識或傳揚佛法角度來看,林建德先生這個分類籠統含混,對於讀者認識佛法或提升法義思維是沒有幫助的。弊病反而是,很容易引導人掉落宗派成見,輕易的用表格分類歸屬論斷別人,陷入傳統宗派自讚毀他裡。
籠統含混在於:佛法看待的善是什麼?什麼是眾善?自淨其意是什麼意思等等,這裡面許多尚待思考的問題,都沒有解釋或疏理清楚。
印順導師研究佛法的初衷之一,應是深感中國佛教的傳統宗派的弊病,導師的心願就是希望跳脫這樣的宗派框框,從阿含經及論典中探究佛陀的本懷,為佛教找回人間佛教的樸實風貌。
現代的佛法傳揚,不宜再走回過去傳統的老路了。
我文章從頭到尾沒有說聲聞「不具」或「不修」、「沒有」眾善奉行,只是表示「未必」修(或具)眾善奉行;而且這是相對於菩薩而言(除非菩薩和聲聞沒有任何差別?!)請不要誤會或誤解我的原意……林建德
回覆刪除歡迎林教授浮出水面,對本部落格的報導予以指正。
回覆刪除拙文澄清如下,謝謝指教!
回覆刪除https://mind-breath.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