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佛陀故鄉在哪裡?印度尼泊爾爭執不休

2014年,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前往菩提伽耶(他是向藏傳佛教的僧侶敬禮)

以下引自《國際紐約時報月刊》 2016 年七月
佛陀故鄉在哪裡?印度尼泊爾爭執不休

尼泊爾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kot)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這裡一直是印度與尼泊爾就佛教歷史問題的爭議的一部分。Unesco

ELLEN BARRY

201662尼泊爾梯羅拉柯提(Tilaurakot)――一個尼泊爾政府的考古學家站在6英尺(約1.8米)寬的壕溝旁邊,望著脚下的一排圓圓的大坑。他說,在我們脚下躺著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用茅草和木板搭建起來的城市,新的證據表明,佛陀曾經生活在這裡,直到他年滿29歲。
這位考古學家說,他在想未來每年會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坐著一輛輛的大巴,到梯羅拉柯提(Tilaurakot)這座尼泊爾小鎮來參觀這些廢墟。他說:「我們在想辦法讓他們在這裡消費。」
在約17英里(約27公里)之外的地方,也就是邊界線另一頭的印度,也可以感受到同樣的熱情——印度也在邀請旅遊者們前往,觀看另一處廢墟,據稱那是佛陀小時候住的地方。被問及尼泊爾的那處遺址,一名印度考古學家嗤之以鼻。他說:「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這個考古之爭始於英國統治的全盛時期,多世後還能解。這個問題本來根本就沒有人在乎。但是在這片陽光灼熱、横跨尼泊爾與印度的橘紅色平原上,事態發生了變化。
佛教的歷史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中國與印度這兩家在南亞爭奪控制權的巨頭都把佛教當做軟實力的工具。有幾百年的時間,佛教近乎在這個地區消失,如今一系列國際利益相關團體紛紛投資興建基礎設施,接待未來成群的朝聖者。印度最引以為傲的聖地是菩提伽耶(Bodh Gaya),大家認為佛陀是在那裡悟道的。
越來越親近北京的尼泊爾,則小心地捍衛著自己對佛陀出生地及其早年生活所在地的所有權。
上月,尼泊爾總理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奥利(K. P. Sharma Oli)在加德滿都召開的一次由政府主辦的佛教大會上說道:「令人驚訝的是,直到今天21世紀,佛陀出生2500年後,這個問題依舊令人有些不解。」
與會的385名代表當中,超過300多人都是中國人;印度有九名代表。奥利先生抱怨,有局外人試圖插手,動摇尼泊爾作為佛陀故鄉的地位,他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他說:「有些人,也許是少數人,他們故意製造混亂局面。」
根據佛教故事,佛陀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從小在父王位於迦毗羅衛(Kapilavastu)的宮殿裡過著奢華的生活,被小心看護著,以免見識人類的苦難。29歲那年,悉達多走到外面,目睹了人類的生老病死,受到極大震撼,翌日便離開了父王的宮殿,過著苦行者的生活。
在英國統治時期之前,一直沒有人認真考證這些事情發生在何處。強大的印度教復興曾經席捲這片大陸,佛教雖然起源於此,但它的痕迹已經基本被清掃乾淨。後來歐洲出現一批印度學家,他們只有一點點證據——公元5世紀和7世紀追溯佛陀足跡的中國僧人的記述。
英國離開印度的時候,兩處不同的佛教遺址皆宣告成功發掘。當時,現代尼泊爾與印度之間的邊境已經存在,這兩處遺址的存在建立在不完整的證據基礎上,經過民族主義的煽動,演變成了一種惡性競爭。
印度考古研究所的K·M·斯里瓦斯塔瓦(K. M. Srivastava)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學者們完全被淹沒在一團黑暗之中,一開始給迦毗羅衛定位的時候,就像白費力氣的亂找。」該書的內容是關於他在印度小比普(Piprahwa)的考察活
他寫道,自己的發現有點令人生氣,激怒了「一批特定的學者」,他們質疑迦毗羅衛的確認,以至於「使用最骯髒的語言並以此為樂。」
印度人已經有了共識,至少在印度本土,旅遊公司把比普瓦定位「佛陀度過童年,並思考人生這個宏大而令人困惑的問題的地方」。今年春天,印度文化部在這裡開辦了一家博物馆,展示相關證據,主要是古代封印上的文字,據說可以證明,這裡是佛陀真正的童年故鄉。
在邊境另一側的梯羅拉柯提,一個由教科文(Unesco)提供支持的尼泊爾與英國聯合團隊正在努力證實自己的,他們認為,20世紀60年代末,一個由印度人組成的考察隊過早地停止了在這裡的開掘。
那個印度考察隊的領隊德芭拉·米特拉(Debala Mitra)發現了一座雜亂無序拓展的磚石城市的遺跡,但是她說,這裡可能不是迦毗羅衛,因為它是在佛陀存在幾百年後興建的。去年,這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團隊進一步深入挖掘了米特拉所發現的磚石結構建築,發現了第二處防禦工事,其殘骸是用陶土做成的。
然後他們進一步深入挖掘,放慢了工作的步調。他們想在地下尋找圓柱狀的空洞,這能表明陶土城堡之下曾經有過木頭栅欄支柱,經歷了久遠的年代,木頭或許已經腐朽,但土地中的結構還留存著。
在地面6英尺(約1.8米)之下,他們發現了這些空洞。洞內還有夯實了的泥土痕跡,經過實驗室分析,它們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也就是說,它們可能在佛陀生活的時期就存在。
四月底,這座平原上的天氣已經非常炎熱,因為熱季的關係,考察要暫時中止,工人們用獨輪車運送泥土,把壕溝重新填上。場地外豎起了告示牌,宣布,「悉達多可能就是從這條路向東門走去,放棄了王子生活」。這裡還修建了一條木頭過道,讓匍匐叩首的朝聖者們不必粘上泥巴。
很難想像大批人群會涌入這裡;森林裡空無一人,只有一個小男孩在扔石頭取樂。但是尼泊爾考古局的拉姆·巴哈杜爾·孔瓦爾(Ram Bahadur Kunwar)踱著步尋思在這片遺址中心建一個四面有墙的建築,說起未來他充滿希望。
他說:「這裡仍然是個謎團,因為我們還沒有打開它。一旦我們完成開掘工作,我覺得這座城市能够講述迦毗羅衛的歷史。」
其他人也和他一樣興奮。亞洲發展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出資5400萬美元,升級尼泊爾小鎮、佛陀的誕生地藍毗尼(Lumbini)附近的國際機場。升級後的機場將於2030年竣工,一年可以接待76萬名乘客。藍毗尼距離梯羅拉柯提有16英里(約26公里)。
預計會有很多來自中國的遊客,那裡正在經歷佛教的復興:導遊們說起了普通話、新酒店正找來中國大廚、當地政府正計劃修建一座第九世紀(第七世紀?)中國佛教朝聖者的塑像,正是他的旅行日記確定了佛陀的誕生地在尼泊爾。前不久的一個下午,一群來自成都的女人在佛陀誕生地附近的枝頭下冥想了五分鐘後,就坐飛機回去了。
來梯羅拉柯提冥想的佛教僧人蘇南達·薩蒂亞普特拉(Sunanda Sakyaputra)說,在這座毁壞的宮殿遺址之中,佛陀「並不快樂」,他在這裡深刻地思考人類痛苦的無意義性。被問起印度那一側的小鎮,他嗤之以鼻。
他說:「那個地方是錯的,大錯特錯。」一切都是錯的。印度覺得什麼都是它的。憑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