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竹東鎮山上的合歡樹)
以下引自《豆瓣網》〈女尸的日記〉
http://www.douban.com/note/226318939/
佛教常見香料圖文考
2012-07-19 16:30:18
一般而言,香料是指由富含香氣的樹皮、樹脂、木片、根、葉、花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依原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旃檀香、沈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薰陸香、安息香等豐富的種類,甚至也有動物的分泌物所成形的香,如龍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產於氣候酷熱的地區,由於熱帶地區人體容易產生體垢及惡臭,所以古來為了消除體臭,就將當地盛產的香木制成香料,塗抹於身上,稱為塗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內及衣服,稱為燒香或薰香。
其中,塗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藥等;燒香所用的材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練香、線香等。根據《大智度論》卷三十所記載,燒香只能在寒天時用,而塗香在寒、熱天也可使用,寒天時雜以沈水香,熱天時則雜以旃檀香。
塗香、燒香更攝屬六種供養、十種供養之一,在密教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區別,所用的香也有不同,即佛部用沈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等。
香料的種類非常豐富,一般而言,其來源有三種:一是從植物采集的植物性香料,一是從動物采集的動物性香料,而另一種則是從化學提煉的人造的香料、合成香料。
自然界中的香料大多存在於動物界與植物界中,幾乎沒有存在於礦物中的。植物性香料的範圍甚廣,產地依種類而異,大體上是以亞熱帶地區為中心產地,亦遍及西南歐地區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處。
植物性香料的分布最為廣多,采集也比較容易,種類繁多,大多采自於花、草、樹木。例如:薔薇、茉莉、水仙、風信子、紫羅蘭等是采自鮮花;佛手柑、檸檬、橘子等是采自果皮;樟腦、白檀、沈香等是采自樹木枝干;龍腦是采自樹脂。其它尚有丁香、肉桂、胡椒、茴香等,則或是采自樹皮,或采自果實種子。不同的香料采集方式不同,大致是將植物散發香氣的部分,依其性狀用蒸餾、壓榨、乾燥等方法取得。
動物性香料主要有四種:麝香,多產於雲南、緬甸、喜馬拉雅地區;麝貓香,產於衣索比亞;海狸香,產於北美洲;以及龍涎香,產於印度洋、太平洋。前三種為動物的生殖腺所分泌,龍涎香則采自真甲鯨體內類似病體的結石組織。現今使用之麝香、龍涎香,多為人工合成的化學品,而海狸香很少使用,麝貓香則僅作為保留劑。
由於天然香料采集過程繁復不易,而且數量有限,因此有人造香料的產生,而其用途也更為廣泛,遍及各類事物,乃至我們日常生活用品。
以下要介紹的是佛教中常見的香料。
栴檀, Santalaceae
栴檀香
栴檀(梵名 candana,學名 sirium myrtifolium),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做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
檀香是印度東南部、馬來西亞及帝汶(Timor)島密生潮濕森林中的土產植物。它的根附著在其它樹木的根部,但最後卻可長至四O英尺(十二公尺)高,是生長最慢的樹種之一。
檀香具有對生的卵形葉片,前端為尖型,而花朵則僅由長自花萼的四條雄蕊所組成。檀香的木材蒸餾後,可以得到極香的精油。是印度香水Abir的主要成分。斐濟群島的婦女將檀油和椰子油混合後,用來擦在頭發上。
檀香木的英文名是Sandal wood,可分為:紫檀、黃檀與白檀。本來只有印度和印尼出產檀,目前許多地方都有出產,像東加王國、新幾內亞、飛枝群島等地都有。
另外有一種區別檀的說法,則是說:“皮在而色黃者,謂之黃檀;皮腐而色紫者,謂之紫檀。”如就此觀點,白、黃、紫檀可能是以顏色來區分。
此外,一般又有老山檀木與新山檀木之分,這個由來,傳說是很久以前的香料進口商,因為印度的檀香很難出口,就從其他的地方開發。進口以後,消費者發現和以前的不太一樣,進口商就說:“以前是比較深山地區的,年代比較久,叫老山,現在砍伐完了。這一種是比較淺山的,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山。”後來現在所謂的 “老山”就指印度所生產的檀木,新山是新開發的其他地區所生產的。
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栴檀是梵語Candana的音譯,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關連,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來畫在額頭上,作為表示宗派或階級的染料。
栴檀樹的莖干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密致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制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制成香油,稱之為檀油。栴檀樹的葉是以一、二寸鎗鋒狀對生,花作房狀。果實是球形核果,大如蠶豆,成熟之後則呈黑色,汁液豐富。果核非常堅硬,豎起來則有三凸棱。
《慧琳音義》中又說:“栴檀,此雲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樂,故名與樂也。”栴檀是“予樂”的意思,因為白檀能治各種熱病,赤檀能去除風腫,都是能去除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藥。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中也說有赤、白、紫等數種栴檀,又有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郁,自古以來經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即是以牛頭栴檀雕刻佛像。
在《法華經》卷十九〈法師功德品〉中,提及持誦《法華經》者,可得證鼻根功德,善能嗅聞及分別種種天香、栴檀、沈水等種種妙香。
在佛經中,也常以栴檀妙香於眾香中的殊勝,來表示大乘菩薩比小乘聖者殊勝之處。在《頂生王因緣經》卷三中說:“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旃檀沈水香等種種塗身,猶不能香,如是不勤求聲聞、辟支佛乘,不斷惡業,乃至邪見,如果以摩訶衍大乘香塗,猶故不香。”
經中比喻就像有人身體臭味污穢,雖然用旃檀、沈水等種種殊勝妙香加以塗身,還是無法感到芬芳,就如同求道之人不斷惡業乃至邪見,身心充滿臭穢,即使外表以摩訶衍大乘香來余身,還是沒有用。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勝者,與修行之戒香作比喻。
在《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沈香、檀香為世間上等的香,用來比喻持佛淨戒香者,諸天愛敬,諸魔遠離。經中又說: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旃檀郁金與蘇合,優缽羅並摩隸花,如是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間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聞,若人持佛淨戒香,諸天普聞皆愛敬,如是具足清淨戒,乃至常行諸善法,是人能解世間縛,所有諸魔常遠離。經中說世間所有沈香、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無法普遍薰聞,如果有清淨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薰聞,而且能得到諸天愛敬,具足清淨戒行,乃至常行種種善法,一切諸魔悉皆遠離。
佛經中也以栴檀之樹、根、華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如同風吹草偃,見聞者無不受到感化,隨順同行。
白檀是栴檀的一種,又稱為白栴檀、白檀香樹。是產於印度的香樹,由於木材身帶白色,而有此名稱。栴檀樹的樹身可以制成香,稱為白檀香或白栴檀香。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中〈秣羅矩吒國〉條中記載:秣羅國的海邊有秣刺耶山,其中有白檀香樹,但又有其他相類似的樹木,無法分辨,只有在夏天的時候,登於高處望之,則會看見有大蛇縈繞於白檀木之上。這是因為白檀木性涼冷,所以蛇類喜歡盤於其上,當地人就以箭遠遠地射此樹,做下記號,等到冬季大蛇蟄藏之後,再來伐木。
檀香的功用
除了制香之外,自古以來,印度就風行以栴檀雕造佛像。例如《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像之造法:“或用木作,亦以白檀,或紫檀香、檀木、天木。”此外,中國、日本等地亦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薩的聖像。依《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所記載,圓仁入唐時,曾經到台州開元寺瑞像閣參拜白檀釋迦像。白檀同時也是五香之一,是密教修法時常用的供品。
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記載,佛陀成道之後,至忉利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非常思慕佛陀,於是請毗首羯摩天造佛陀形像,這是世間有佛像之始。相傳優填王造像的同時,波斯匿王造金像,但是法顯於《佛國記》中卻記載,波斯匿王所作是牛頭旃檀木佛像,保存於祇洹精舍。
玄奘在《西域記》卷五中,曾經敘述憍賞彌國有高六十尺的大精舍,內安置優填王下令雕造的旃檀像。同書卷十二又列記自印度帶回之佛像、經卷,如:“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由此可知,玄奘大師到印度時,不僅於憍賞彌國禮拜旃檀像,而且曾攜回模刻之像。
檀香除了也是一種很好的香料外,也有藥效。由檀木中所抽出的叫檀油。它有消災、去暑、提神醒腦、潤滑皮膚等功效,對手龜裂、富貴手、黑斑、蚊蟲咬傷等皮肢症狀有特別的藥效。在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沒有發明之前,這是對抗皮膚惡症最好的物品。以前有很多惡毒的皮膚病,都是用檀油來治療。印度所產的檀木,它的油產率,約在百分之四到六,而印尼差不多百分之三到五,印度所產的檀油,品質也較佳。
沈香木, Aloewood
沈香
沈的英文名稱為Aloe wood,在東方稱作瓊脂,是由Aguilaria agallocha樹種產生病變,這種病變的結果,使樹脂瘤經由吸收沼澤中的水土精華而結成。
沈香木剛開始時還不能稱為沈,必須埋藏在沼澤之中,經由浸蝕,木頭開始腐朽,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木質部分因腐朽而去除,只剩下樹脂瘤,才叫做“沈”。
沈可以說是近乎化石狀況的一種東西,是吸收了整個大地的精華所產生的。其實它並不屬於原有樹木部分,而是這種樹種的病變部分所產生的新物質。沈的采集,十分危險,必須經過原始森林,穿越山崖而采集,大多要冒生命的危險才能采到。正由於沈的形成須經漫長歲月,再加上采集不易,因此沈自然十分珍貴價昂。
目前在印度、緬甸及柬埔寨、馬來半島、南中國、海南島、菲律賓、摩鹿加群島皆有產沈不。沈香木是一種綠喬木,樹高六、七十尺至一百尺,直徑五至八尺,葉片互生,呈長橢圓形,葉片長度為三至四英寸,葉片表面呈革質,有光澤。
此種木材在一般的情況下並沒有香味,甚至由於木質軟而輕、呈灰白色而無用處。
只有樹齡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枝干腐朽曲斜,在木心部分凝集了樹脂的木材,才是一般所說的沈香。原本土著只是從密林中撿拾,但是後來逐漸知道將樹砍傷的方法,讓樹腐朽而後收取殘留下來飽含樹脂的心材,做為沈香用。
沈香其氣味香如蜜,所以又稱為蜜香。古印度藥書中曾記載焚燒沈香,其薰煙可使身體染上香味,並可用來作為治愈外傷及傷口的鎮痛劑。古代中國、印度及伊斯蘭教,都有教徒遠赴荒涼偏僻的產地尋找沈香木的記載。
在《中阿含經》卷第十五,三十喻經中,以國王及大臣大身上所塗的木蜜、沈水等香,來比喻比丘以戒德為香:“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塗身香、木蜜、沈水、栴檀、蘇後、雞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塗香。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為塗香者,便能舍惡修習於善。”經中說,就像國王和大臣,以木蜜、沈水、栴檀等妙香塗身,比丘、比丘尼以清淨戒德為塗香,如此就能舍離惡事,修學一切善法。
在《法華經》也說如果誠心持誦此經,能成就清淨鼻根,能聞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花香,如須曼那花、阇提華、末利華香,及栴檀香、沈水香、又能了知種種眾生之香,如,像香、馬香、男香、女香等,甚至草木之香,不管遠近,都能清楚分別,無有錯亂。
沈香依沈木中油脂的含量,又可分為三種:沈水、(竹頭下棧)和黃熟。沈水又名水沈(水沈香),一塊沈香,屬於比較中間或實質的部分,其膏脂比較凝結的部分,投水即沈,就是沈水。而半浮半沈,就叫(竹頭下棧),不沈的就叫黃熟香。
沈香(水沈)有四種:熟結、生結、脫落和蟲漏。一塊沈香,裡面的脂是自然的凝結,自然腐朽出來的叫做熟結。而一棵樹用刀斧砍伐受過傷,這些膏脂因而凝結的,就叫生結,而脫落乃是因為木頭自己腐朽之後而結的。蟲漏是因為蠹蟲蛀食,其膏脂凝結而成的叫做蟲漏。
沈的種類
在沈的種類上,沈又有所謂的光香、海南棧香、番沈、(竹頭下棧)沈、黃熟香、速暫香、白眼香、水盤香、葉子香等等,這些或依產地、或依種類,而有不同。而生沈香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蓬萊香。
由於沈的形成不易,十分稀少,所以有很多古代記載的沈,現在只留其名,已經找不到實物了。現代常用的有越南奇楠沈,可以說是目前最上等的沈香,但近年來也少有流通,再其次是惠安、泰國、印安及馬來西亞(青州)沈,還有柬埔寨(寮國)的沈。
印尼的沈水,因為沼澤較腥的關系,聞起來多有腥味,不適合於煮水飲用。馬來西亞的青州沈,點燃以後,在空氣中的滲透性較差,所以對環境的改變比較小。在記載上,有很多沈香形成各種人物或其他形狀,都很珍貴。如果用吹風機吹一下,沈油的味道和油就會散發出來,變得很光亮。
大塊的沈香叫水盤頭,雖不可入藥,但也很珍貴,可雕刻佛像。沈木雕刻佛像的過程中,充滿了很多未知的風險,因為沈是經由腐朽而成,如果在雕刻時某個部位腐朽爛掉了,整個雕像就完全沒有價值了。而沈本身的物理特性也很特殊,因為它凝結的地方很硬,腐朽的地方很脆,在用刀法時,非常困難,一不小心,整塊沈木的價值就一落千丈了。因此,能夠用沈雕成佛像,是很珍貴的。
沈木本身除了可以雕刻佛像以外,也多用來做成念珠等佛教器物,至於所雕剩下的木片或木屑,輾成粉碎,可以用來制香。沈香有很多不同的品級,因為藥方的配料不同,如果沈加得多,價格就昂貴;如果沈加得少,就比較便宜。
沈木除了制香之外,也可以泡茶飲用,沈水茶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有通經脈與安神的效用。就中藥藥效上來講,它是芳香健胃的驅氣藥;治氣逆喘,特別有效;對於閉尿症、神經性嘔吐、腹痛;還有精神抑郁的胸悶、胃絞痛等都有效用;總之沈不但有鎮靜、鎮痛、收斂驅風的效果,而且對中樞神經的鎮定也有幫助。
沈香樹的內皮也可以用來作為書寫用紙,如古印度婆羅門階級書寫經文曾用香皮紙。又安南等地的山地居民曾使用A.Malaccensis樹的香皮以代替紙張,這種習俗曾經傳入中國的嶺南道、廣、管、羅、辯等州。中國也曾有搗棧香樹皮作紙的記載。
牛頭旃檀
牛頭旃檀(梵名 gosirsa-candana),為印度所產的香樹,又稱為赤旃檀、牛首旃檀。
由於牛頭旃檀極為珍貴,因此也有神奇的傳說。《慈恩傳》就說: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經中說牛頭旃檀產於摩羅耶山,如果以此塗身,假如入於火坑,則火不能燒。摩羅耶山是南印度山脈西南摩羅耶(Malaya)地方,以產旃檀而著名,所以旃檀又名摩羅耶產(malaya-ja)。
而 “牛頭旃檀”的由來,則是因為此處的山峰形狀似牛頭,所以出產的栴檀就稱為牛頭旃檀。《華嚴經》說:“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日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翻譯名集》又引《正法念處經》說:“此洲有山,名日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頭旃檀,若諸天與修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以此山峰狀如牛頭,於此峰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傳說天人與阿修羅交戰時,如果有受傷者,以牛頭旃檀塗在傷處,就會痊愈。
在經論中,常以香味上妙的牛頭的旃檀喻為無上菩提,而以具惡臭的伊蘭比喻眾生的無明煩惱。
根據《觀佛三昧海經》中記載,伊蘭與旃檀都生長在末羅山中,香妙無比的牛頭旃檀就生長在有惡臭的伊蘭叢中。
由於牛頭旃檀尚未長大時,乃埋藏在地下,芽莖枝葉就像竹簡一樣,所以人們都誤以為山中全都是伊蘭,沒有旃檀香樹。由於伊蘭樹極臭,臭味猶如死屍,遠薰四十由旬,它的花呈紅色,非常可愛;如果有人不慎食用伊蘭之花,則會發狂而死。
而牛頭旃檀雖然生長於伊蘭叢中,但由於未成熟,所以不能發香。到了仲秋月圓之時,牛頭旃檀終從地上長成旃檀樹,這時眾人都聞到牛頭旃檀上妙香氣,不再有伊蘭的惡臭氣味。
龍腦香, Karpura
龍腦香
龍腦香(梵名Karpura),音譯為羯布羅、劫布羅,又稱作片腦,屬五種香之一。
龍腦香是從龍腦樹的樹干中搜集的天然白色結晶粒,龍腦樹(學名為Dryobalanops aromatica),在古代只生長於自赤道至北緯五度的地區,產生在婆羅洲北部、馬來半島、蘇門答腊。
龍腦樹生長於近海岸線排水良好的斜坡上。樹高大約五O——六O公尺,樹干直徑三公尺,樹形呈圓錐狀,橢圓狀葉、白色花,其葉、花及果都有香氣。
龍腦香除了取自樹心的天然結晶顆粒之外,也常砍倒龍腦樹,收取樹心湧出的膠脂。剩余的木材則加工,蒸餾出白色結晶。由於所取得部位及方法不同,而有龍腦香、龍腦油及冰片之不同名稱。
龍腦香在漢代已經傳入中國。根據《貨殖列傳》的記載,在西漢已出現在廣州。南朝梁的文獻記載中曾說:“生西海律國,是彼律樹中脂也,如白膠狀。”
唐末《酉陽雜俎》卷十八說,龍腦香又名“固布婆律”:“其樹有肥有瘠,瘠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斷其樹,剪取之,其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有別法。”文中說,固布婆律樹,有肥沃的,也有貧瘠的,肥沃的產出婆律膏,貧瘠的產出則稱為龍腦香。在波斯常以剪斷樹枝的方法,來承取樹端的婆律膏。
在《新修本草》卷十三,也記載龍腦香的性狀:“龍腦香及膏香,味辛苦、微寒;一雲溫平無毒。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可。雲合糯米炭(一作粳米炭)、相思子儲之,則不耗。膏主耳聾。樹形似杉木。
言婆律膏是樹根中清脂,龍腦是樹根中乾脂。子似豆蔻、皮有錯甲、香似龍腦。味辛,尤下惡氣、消食、散脹滿,香人口。舊雲出婆律國,藥以國為名,即杉脂也。江南有杉木,未經試,或方土無脂,猶甘蕉無實。”文中說,龍腦香的味道辛苦,性質微寒,形狀似白松脂,有杉木氣味,明淨者為佳,如果以糯米炭、相思子共同儲存,則不會損耗。文中又說,龍腦香的特性是清熱除臭,有消除體內積存食物的妙用,可入肝、膽、脾、胃經。
《酉陽雜俎》曾記載龍腦香入貢的情形:“天寶末,交趾貢龍腦,如蟬蠶形。波斯言:老龍腦樹節方有,禁中呼為瑞龍腦。”
宋代有關龍腦的記載非常多,如《宋會要》〈職官四四提舉市舶司〉將龍腦分成分種品級:
熟腦、梅花腦、米腦、白蒼腦、油腦、赤蒼腦、腦泥、麤速腦、木札腦。
龍腦香的制作方法,是將木片、鋸屑蒸發粹取腦分。在《圖經本草》中記載:“今海南龍腦,多用火逼成片。”這種“火逼成片”的方法,根據日本《東亞香料史研究》中的記載,是將取剩的龍腦木碎片、鋸屑,放入陶罐中,以蓋子密封,埋入熱灰中,於是在蓋內凝結一層腦分刮取即得。這種方式萃取的龍腦香,不及天然結晶的顏色潔白、香味優雅,其顏色焦褐,並有焦臭味。
在宋代,著名的供茶——福建北部的龍鳳團茶餅,也有摻入龍腦等香料。龍腦香屬樹脂類的香料,遇熱就能蒸薰出清烈的香味。所以經常用來混合別種香料,作成固狀的合香來燃點,或以單品的香粉灑在炙熱的炭灰上蒸薰出香味。
龍腦香的使用方法有塗身、食用及薰香的分別。龍腦因為有清涼的作用,在南海諸國習俗,多以龍腦香混合他種香品如沈香、麝香等,於沐浴後塗在全身,當地的居民甚至以龍腦香為食物,將龍腦、龍涎香混入檳榔的夾料中,是當地王侯貴族食用檳榔的重要香料。
降真香, Dalbergia parviflora
降真香
降真香(學名Dalbergia parviflora,Roxb.)產地在馬來半島、婆羅洲北部及蘇門答腊、中南半島柬埔寨、中國境內如廣東西部等地。其心材呈紫紅色,是薰香、藥用及染料的佳品。在宋代的《香錄》中,曾把降真香區分為番降、土降及廣降三種。
而《證類本草》卷十二中記載:“降真香,出黔南。伴和諸雜香,燒煙直上天,召鶴得盤旋於上。”宋代洪芻所著《香譜》中曾說降真香適合制成合香:“其香如蘇方木,然(燃)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
元代《真腊風土記》中記載:“降真,生叢林中,番人頗費砍斫之勞。蓋此乃樹之心耳。其外白,木可厚八九寸,小者亦不可四五寸。”
《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降真香的生長樣態,文中稱為紫藤:“紫藤葉細長,莖如竹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置酒中,歷二三十年亦不腐敗,其莖截置煙焰中,經時成紫香,可以降神。”
本草綱目中稱降真香的紫藤,其葉面細長,莖如竹根一般,非常堅實,外覆皮一重重,花為白色,子為黑色,如果放在酒中,經過二、三十年也不會腐敗。
在宋代,降真香是一般百姓所常用的香品,作為藥用,有治療拆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等效用。
乳香, Kunduru
乳香
乳香,即薰陸香樹(梵名Kunduru),其形狀和香氣頗為類似松脂,顏色略帶黃色,古來與安息、旃檀、龍腦、蘇合、多揭羅諸香等分和合,用作燒香供養。中國大約自三國時傳入此香,現在許多印度或伊朗人常燒此香,用來清淨室內空氣。在《翻譯名義集》卷三中稱乳香為“杜嚕”:“杜嚕”,此雲薰陸。南洲異物志雲:狀如桃膠,西域記雲,南印度阿吒釐國,薰陸香樹,葉似堂梨,亦出胡椒,樹葉若蜀椒也。南方草物壯日:出大秦國,樹生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
薰陸香的樹葉為羽狀復葉,花落,結小核果,呈三角形。其樹脂除供藥用外,也可制香,稱為薰陸香(梵名kunduruka)因為其脂汁滴如乳頭,所以也稱為乳頭香、乳香。
乳香整株植物都具芳香性,所供給的乳香可以制成神香,用於廟宇中焚燒。
乳香在古代與黃金及沒藥具同等價值,乳香是一種膠狀樹脂,從乳香樹中流出,乳香樹的復葉分裂成十對以上對生的鋸齒緣小葉。緣白色的花朵先端為粉紅色,開放如星星狀,生長在卵形小葉的軸上。葉片覆有很多腺點,加以處理時,會釋出舒爽的樹脂氣味。小葉片、小枝條的乳香樹可將蒸散作用減到最低,也因此能生長在最光禿的土地上、岩石坡及峽谷中。
在《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卷一中說,以白花散於四方曼荼羅之上,並燃酥燈四盞安於壇城四隅,焚燒沈香、乳香,求淨水飲用,則能消除諸病,誕壽百年,能解一切冤結,得妙音聲,獲得無礙辯才,生生常得宿命神通。
如果將前所加持淨水,灑於王宮及自舍宅,乃至牛馬等所住之處,則能速得去除羅剎龍蛇等災難,常得一切龍天衛護,遠離一切怖畏。如果有病苦時,可以水灑頂,永得消除一切重病。
在《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六中說,如果以酥蜜酪和合粳米作護摩,可以降伏夜叉,如果降伏乾闥婆,則用乳香作護摩,降伏餓鬼用吉祥香作護摩。若緊那羅用娑哩惹啰娑香作護摩。如果是為除一切各個種類的障礙災難,則以所用物八百作護摩,滿七日之後,障難即得除滅。
零陵香, Tagara
零陵香
零陵香是指生長於零陵山谷的薰草所制成的香,在《法苑珠林》中說,“零陵香,南越志日:零陵香,土人謂為燕草、芸香,大戴禮夏小正月采芸為廟菜,禮記月令日:仲冬之月芸始生鄭玄曰芸香草也。說文曰:芸草似目蓿,淮南說:芸可以死而復生。”文中記載;零陵香,土人稱之為“芸香”,又說其外型類似目蓿,有起死回生之效。
一般多認為,零陵香即多揭羅香(tagara),多揭羅樹常用來制作薰香,以此樹所制成的香名多揭羅香。《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四天王護國品〉中說:“應取諸香。所謂安息、旃檀、龍腦、蘇合、多揭羅、薰際,皆須等分和合一處。手執香爐,燒香供養。”同書卷七更將此香列為三十二味香藥的第十五味。
多揭羅樹莖高約六、七尺。樹枝呈分歧狀,葉長三至五寸,橢圓形,頂部尖銳,葉面有光澤,顏色濃綠。每葉開四至六朵純白色的花朵,非常芳香。每一個果實中藏有三至六顆種子。盛產於印度、亞洲熱帶地區、南美及澳洲等地。
在《吽迦陀野儀軌》卷一中,記載以多揭羅等妙香修法供養:“常燒妙香諸名香,所謂安息、旃檀、龍腦、蘇合、多揭羅、薰陸、松香等也,皆等也,皆等分和合,一所香爐等可燒,即又以真言等,白線又五色線加持之可身系。”經中說如果常燒以多揭羅等各種妙香,均等和合在香爐中焚燒,以以真言加持白線及五色線,可系於身上。
在《大吉義神咒經》卷四中說,應該用不同的香,供養不同的天龍八部等護世聖眾,其中以零陵香供伽羅龍王。
經中說:若有讀誦此經者,當常食乳淨自洗浴,著鮮潔衣,於一切人不生嫌心,於諸眾生當生慈心,於佛像前作諸天龍王像及余鬼神,皆圖形像,以牛糞塗地作七重界,界場中央著諸華鬘。
燒百一種香,為佛燒蘇合香,薩阇賴阇香與摩醯首羅天,咄迦香與梵天,遮迦香與魔王,多迦羅香與化樂天,阿具婁香與他化自在天,婆羅娑香與兜率陀天,修富婁香與焰摩天,牛王香與帝釋,膠香與四天王,零陵香與伽羅龍王,薰陸香與毘摩質多阿修羅王,那賴娑香與毘浮沙羅剎王,多利娑香與地神,甲香與地夜叉神,毘羅貳香與放逸天,那賴陀香與十方鬼神。
如是等燒百一種香,各各於彼天像前燒,誦此咒者右膝著地,一百八遍燒香於天前,各塗地作七處咒場。
此外,在此場上發大誓願;舍自己身與三世佛,有夜叉羅剎不信於佛,欲害咒者滅結界經,為遮惡故應當舍身與佛,願諸如來憶念於我,當令咒者身如金則,一切世間無能壞者。
在《大威怒烏芻澀麼儀軌經》卷一中,也有以零陵香、天竺蘇合香末,和芥子油,投進火中一千八遍,而修法,可得眾人愛敬。
藿香, Tamalapatra
霍香
霍香,即多摩羅跋香樹(梵名tamalapatra),其花色微黃,樹皮含有肉桂的香味,是發汗、健胃的良藥。
霍香的莖、葉可提取芳香油。地面部分可入藥,其性微溫,其味辛甘,其功能為解署、化濕、和胃、止嘔等,主治感受暑濕、頭痛發熱、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等症。在藿香草中,最佳的藿香稱為廣藿香,原產菲律賓,東南亞栽培較多,廣州、海南省和台灣省也有大量栽培。
在《南方草木狀》說,藿香出產於交趾、九真、武平、興古諸國,民自種之,榛生,五、六月采集,曬干即成芳香。
在《龍樹五明論》卷二中,有“服香方法”。論中說:“凡修行誦咒及以工巧聲刻漏聰耳徹以服香藥為咒,咒曰:
菩阤(上少下免)婆多羅 烏摩種陀利 勒那勒那耽捍利 阿婆阿婆鳴嘶利 莎婆呵
論中並教行才以:白真髯香一斤、沈水香一斤、熏六香一斤、青木香一斤、雞舌香一斤、霍香一斤、零凌香一斤、甘松香一斤、穹窮香一斤、香附子一斤、百花香一斤、何梨勒一斤,於一淨室,淨臼中。各別搗下蒒和以蜜,封在器中勿令接觸空氣及太陽,斷五辛雜味,沐浴後端坐持咒,即得眾人敬愛,鬼神營助,若需要時於靜處燒香,眾神自然來臨。如果有惡人被妖邪附著,以此香如彈丸並持咒百次,可使鬼邪散去。如果虛亭野室多有惡鬼出沒害人者,應以此香和蜜如彈丸,以火燒之。室中所有諸邪惡皆悉消滅。
在《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中,也有所謂的燒香方,其中說:“缽多羅香(霍香是)、薰陸香、栴檀香(白檀是)咄瑟迦香(蘇合香是)、沈香(惡揭魯)、寠具羅(安悉香)、安膳香、薩若羅婆香(婆律膏是)、甲香、龍腦香、麝香、共矩麼(郁金香是也)”此十二味是一切香王。”
都梁香, 亦稱佩蘭
都梁香
都梁香,在浴佛節灌沐頂時,為浴佛之五色香水之一,其中都梁香為青色水,郁金香為赤色水,丘際香為白色水,取附子香為黃色水,取安息香為黑色水,在四月八日浴佛節的時候,以五色水來灌沐佛頂。
在《諸經要集》卷八中記載,四月八日浴佛時,當取三種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香,合三種草香挼而漬之,此則青色水。
若香水者,可以紺黛秦皮權代之。又用郁金香,手挼漬之於水中,挼之以,作赤水,以水清淨用灌像訖,以白練白綿拭之。斷後自占更灌,名曰清淨,其福第一也。
經中說明以都梁香作為浴佛香水的方法,並說浴佛之後的水拿來灌沐自己的頭頂,能獲無量福德。
安息香, Styracaceae
安息香
安息香是佛典中常提及的香料,梵名為guggula,音譯為求求羅、掘具羅、窶具攞、求羅、局崛羅,又稱為干陀啰樹香。因為當初是由安息國的商人傳到中國,所以稱為安息香。安息香是指由安息香樹(benzoin storax)所產生的脂汁塊。
安息香樹的產地大多分布在蘇門答腊、爪哇地方,也產在暹羅、印度、波斯;樹干丈余,葉密、輪生、橢圓形、全緣,葉裡有綿毛,花梗亦為白色的密毛所覆。結小型球狀的果實,並覆有密毛。樹汁有香味,可以用來制造焚燒用的香料。
安息香是香木的一種,樹葉呈卵形而尖,夏季開花,花為赤色。此樹除了做香料外,也可以作為袪痰藥用。
而《本草綱目》中說,此香是生長在南海波斯國的樹中脂,樹長二、三丈,皮黃黑色。《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以之為三十二香味之一。
安息香可長至十八英尺,約五·五公尺高,在第七年時,樹脂產量最高,而後的十二年間,第年約可生產三磅(一·五公斤)紅褐色的樹脂,因具有cinnamic acid而有樅樹的香味,可溶於酒精或加於香水中,以維持其氣味的長久。
中東的蘇合香(storax)是自檫樹的外層及內層樹皮,和安息一樣的應用於香水之中。它是一種出現在石山坡地的小灌木,卵形的葉片,長約二英尺,約五公分左右,下表皮為灰白色,白色的花朵開成短短的總狀花序,具有香味。
安息香樹出產於泰國、伊朗等地,安息,就是歷史上對伊朗地區的稱謂。安息香除了作為香料之外,也可以入藥。不過,據說一般的安息香只是把安息香樹搗為碎粉,然後加混膠汁使其凝結成塊的香料。
安息香樹是佛經中著名的香料之一,《酉陽雜俎廣動植木篇》中說:“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冬不凋,二月開花,黃色黃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始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樹,如果用硬物刻其樹皮,就會有脂狀的物質流出,如果取此物燒香,則能神通明,辟除眾惡。
或有說乾陀羅樹即是安息香樹。乾陀羅樹,佛經裡也稱作犍陀樹。如《寶樓閣經》中說:如果以乾陀羅樹香和白芥子油,則能降伏一切龍,注中說:乾陀羅樹香就是安息香也。
有的佛經把乾陀羅寫作為犍陀、健陀。據《大日經疏》卷九說,健陀是一種香,乾陀羅或作犍陀羅,其義為香遍、香潔、香風等。
在《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佛圖澄〉中,也記載佛圖澄焚安息香求水的故事:
從天竺來的高僧佛圖澄,少年學道,能妙通玄術,在永嘉四年,來到中國洛陽,自稱有百余歲,常服氣自養生,能多日不食,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傳說他腹旁有一小孔,常以棉絮塞之,每到夜晚讀書,則拔出棉絮,孔中出現光明,照耀室中。又曾有人看見他平日在流水側,從腹旁的小孔中引出五藏六腑來清洗,洗完後再還內腹中。
佛圖澄來到中國之後,投於石勒門下。有一次,國內水源枯竭,石勒問他何以致水?佛圖澄說:“現今當敕龍前往取水。”於是就帶領弟子法首等數人,到舊的泉水源頭上,坐於繩床上,燒安息香,咒願數百次。如此過了三日,開始有水泫然微流,其中有一條小龍,身長約五六寸,隨水而來。不久之後水大至,隍塹皆滿溢。
蘇合香
蘇合香
蘇合香,又稱兜婁婆、都嚕婆、妒路婆、突婆、窣堵魯迦,意譯為白茅香、茅香、香草。根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記載,可以在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以沐浴。又根據《大日經疏》卷七記載,妒路婆草是印度苜蓿香,與中國苜蓿香稍有不同。
蘇合同時也是舞樂之名,略稱蘇合。乃新樂、盤涉調,屬大曲。舞者以蘇合藥草為甲胃而作舞,故有此名。有說是陳後主所作,也有說為中印度之樂曲。
根據《舞曲口傳》記載,阿育王患病,求蘇合之藥草,經過七日而得,病即得痊愈,他的大臣就以藥草為甲胃而作舞,因此而有“蘇合”之舞。
香附子
香附子
在《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中,有以三十二味香藥洗浴的方法,其中就有香附子。
在《如來方便善巧咒經》卷一中說:如果要受持一切咒,降伏諸怨敵者,則取懷香、草香、末香、屍利沙華多伽羅香、石上華恭居摩香、香附子、帝釋手草香。從樹枝出白汁者,取等分作末,和之持咒一千八遍。塗在身上即得如意。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一中說,香附子為五種香葉之一:“雲何根藥?謂香附子、菖蒲、黃姜、生姜、白附子。”
而經中也記載合香之法:“沈香一兩,煎香一兩,薰陸香一兩,甘松香一兩,零陵香一兩,甲香一兩(十文已下),丁香一兩,白膠香真(五文),雞舌香(十二文)青木香一兩,香附子(十文),白檀香一兩,搗羅取末,以蜜和之。”
茅香, Hierochloe odorata
茅香
茅香,又稱茅香根、茅根香,也稱作飲第箎、香菜。梵名為優屍羅,又譯為憂屍羅、嗢屍羅、烏施啰、烏施啰、烏施藍,屬於禾本科,為高約六十~一五O公分的多年草,生於喜馬拉雅山麓,達及緬甸、印度、斯裡蘭卡、非洲等地,生長於河岸或湖沼地等濕熱的地方。
根據古印度的醫書《斯休魯塔本集》上記載,優屍羅是重要的治熱病之藥。印度詩人卡裡達薩的著名戲曲“夏君塔拉公主”的劇情中就有以下的對白:“普裡揚維達,為誰運來有烏希拉草(即優屍體羅草)的香油和纖維的蓮?”……
“因為夏君塔拉公主中暑,患重病,是為了冷卻公主的身體。”的台詞。
優屍羅葉呈線形、頭尖,約長三十至六十公分,含硅質而剛直,根部有類似栴檀的芳香,蒸餾後可制成優屍羅油。
在印度,每到夏天的炎熱時期,家家戶戶常將優屍體羅的根編成席狀吊在房子的門口或窗口,澆上水,藉蒸發發生冷卻的效果,或是以其粉末塗身,也有袪除苦熱得清涼的功效,優屍體羅在藥用上對發炎或發燒都有效。自古以來,以南印度所產的優屍羅味道最好,被視為佳品。
《蘇悉地羯啰經》卷二〈祈請品〉第二十一中記載:“又取烏施羅藥搗和作真言形像,以彌烏裡迦蟻土和作其器,滿盛牛乳,置像乳中,或用蘇乳蜜和置像。於中誦一百八遍,三時供養。如是供養,本尊歡喜,速得相現。”
在酷熱之時,經中以栴檀、烏施羅末及冰雪此三者同列為對治酷暑的良方,可以使身體的樂受增長。《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二中說:“謂於熱際,烈日逼身,雖用旃檀、烏施羅末及冰雪等而為對治,便有增上身安樂生。”《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辯才天女品〉中,曾列舉三十二味香藥,優屍羅即為其中之第二十四味。
優屍體羅用來作為冷藥的記載,在經典中也經常可見。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三中說:“見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涼如憂屍體羅。”這是說在夏日布施比丘扇子,使其獲得清涼,就如同在身上塗了憂屍羅一般。
茅香在古代常被用來做為室內的薰香,以驅滅蚊蟲,消除穢氣,古人所說的薰草,主要指茅香。在《名醫別錄》中陶弘景描寫茅香的形態:“狀如茅而香者為薰草,人家頗種之。”茅香可能就是禾本科的香茅草。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木榼上有書“葸(蕙)一笥”,就指出土物中的茅香一笥。在同墓出土的一件陶薰爐裡也裝滿茅香。除了單品之外,混合一種以上的馨香植物來焚燒的情形也經常出現。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另一件陶薰爐中,盛著高良姜、辛夷和茅香,混合在一起來薰燒。
郁金, Curcuma Aromatica
郁金
郁金香以根部的香味而聞名。郁金的根干燥、磨粉之後,再加入芳香劑,可以制成爽身粉,常為印度的婦女所使用。從姜黃中可獲得一種類似的芳香粉。
郁金的花莖由寬大而呈針狀葉鞘的葉子所組成,有二英尺(六O公分)長,內側則為軟毛所覆蓋。不久之後穗狀花自葉鞘中升起,像指頭般厚。六、七月時會露出黃及粉紅的管狀花,散發著和根部相同的芬芳香味。以蒸餾的方法,根部可生產百分之十三的精質油,常使用於香水中。
郁金是印度常用的香用植物,產於北印度客什米爾、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等地,原產地是中南半島,根莖可以做咖哩飯或食品的染色劑,以及漢藥之用。郁金的根莖約有手指大小,呈黃褐色,有環狀的節。草高約一公尺,很像美人蕉,葉脈細而顯著。花有淺綠色的苞,多數重疊形成穗狀花序,從各苞長出黃色條紋的黃色花三~四朵。
郁金香,音譯為恭矩磨。草名,屬球根植物,可以作為薰香,也可制成染料。《名義集》卷三中說:“恭矩磨,此雲郁金。周禮春官,郁人采取以酒。說文雲:郁金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郁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最勝王經》卷七也說:“郁金恭矩磨。”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記載:“身塗諸香,所謂旃檀、郁金也。”可知早在往昔,印度即常以郁金為塗香。即使在今天,由於郁金確實有殺菌作用,為了預防皮膚病,尤其為了預防春天流行的皰瘡,印度人常把郁金與栴檀葉磨成泥狀,塗在孩子們的身上。
《陀羅尼集經》卷九中也記載,真言行者作壇時,塗壇所用的五種染料:白、黃、赤、青、黑五色的染料中也有郁金。白色為秔米粉,黃色為郁金末或黃土末,赤色為沙末、赤土末等,青色為青黛末、乾藍靛等,黑色則用墨末或炭末等。
而據《大日經疏》卷五中所記載,密教中修行者灌頂受三昧耶戒時,為表示不退菩提心的誓願所飲用金剛水(誓水),其中也有調和郁金、龍腦等香。又依《蘇悉地羯啰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記載,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不同,佛部燃燒沈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郁金香,但也可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在《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五〈秘壇八肘大壇法品〉第十六的燒香方中則列舉共矩麼(郁金香)、沈香、安膳香……等十二味是一切香王。
在密教的修法中,經常可以看見郁金。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以之為三十二味藥之一,而浴佛節灌沐佛頂之五色水即有郁金,通常取都梁香為青色水,取郁金香為赤色水,取丘際香為白色水,取附子香為黃色水,取安息香為黑色水,於四月八日浴佛之日,以五色水灌沐佛頂。
此外,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谷等共埋於地中的五香,或護摩法中的供品五香,也皆舉列有郁金香。
合歡, Albizzia lebbek
合歡
合歡(學名Albizzia lebbek,Benth),產於熱帶亞洲,又稱為屍利沙樹(梵名sirisa)。是產於印度的一種香木,樹膠可以制成香藥。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其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稱為“屍利灑”。《合部金光明經》中則注指屍利沙就是合歡。屬豆科落葉喬木,夏季開花為淡紅色。樹皮可提煉為膠汁,干燥後可入藥,性平味甘,其功用安神、解郁、活血、主治氣郁胸悶、失眠、跌打損傷,肺痛等。合歡樹,也稱“馬纓花”樹,或稱為綠氏樹。屍利沙樹乃闊葉合歡,高可達二十四公尺,蘋果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分。
又,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等所載,此樹為拘樓孫佛,即過去七佛中第四佛的道場。
甘松
甘松香
甘松香,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甘松香產於川西松州,由於其味甘,所以稱為甘松香。其根及莖干燥之後,可以用來作為藥用及香料之用,尤其是根部芳香的成份居多。
根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記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該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養佛部,以屍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甘松香、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屍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阇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屍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可隨意取用,來供養諸尊。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中也說,以不空王神通解脫心陀羅尼真言,隨心承事供養曼拏羅三昧耶,以甘松香泥、白栴檀香泥,摩塗壇地,四面當心以純白栴檀香泥畫開蓮花,當心蓮花葉上,以郁金香泥、白栴檀香泥相和,畫金剛杵印。
在《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卷一中說,如果行者要入龍宮求寶,則可取白密、甘松香和藥燒,龍就會覺悟行者需要寶珠,自動奉上。
石鹽, Halite
石鹽
石鹽,(梵名saindhava)又作仙陀婆、先陀婆、先陀。在《翻譯名義集》卷三中說:“先陀婆,此雲石鹽,其香似之,因以為名。華嚴雲: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於一生所系菩薩座前,燒其一圓,興大香雲,遍覆法界。”
在《華嚴經》中說,先陀婆是兜率天上的香,於最後身菩薩的座前,燒一圓香,興起大法雲,遍覆法界。
而依據《南本大般涅盤經》卷九記載,如來密語深妙而難解;譬如諸臣之服侍大王,大王洗浴時若索先陀婆,智臣便奉上水;用食時索取先陀婆,智臣便奉上鹽;飲食索取先陀婆,智臣便奉器皿;游玩時索求先陀婆,智臣便奉上馬。如此的聰智之臣,堪稱善解大王四種密語之意。由此可知,先陀婆,其實具有鹽、器、水、馬四種意義。而以“一名四實”來譬喻如來密語的甚深微妙難解。
《四分律》卷五九中也記載有五種鹽:“復有五種鹽。土鹽、灰鹽、赤鹽、石鹽、海鹽”。
在《大唐西域記》卷一一中記載,信度國國都周圍,唯有一座山。多出生赤鹽,色如赤石,白鹽、黑鹽及白石鹽等,常出口到異域遠方做為藥用。
木槵子(菩提子), Sapindus mukorssi,Gaertn
木槵子
木槵子,學名:Sapindus mukorssi,Gaertn,產於中國及日本。
在《本草綱目》中列有“無患子條”,共舉出木槵子的七種別名,即:桓、林患子、噤婁、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見愁。
在《酉陽雜俎續集》中說,無患木焚燒時,味道極香,可僻除惡氣。
木槵子,又作木患子、無患子,梵名作阿唎瑟迦紫,在《千手合藥經》說:如果修行者要降伏大力凶猛的鬼神,只要砍取一根阿梨迦柴樹,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然後供入火壇中,即可降伏鬼神而平安無事。
而崔豹《古今注》中也記載:從前有一個神巫叫寶眊,能以畫符念咒召集百鬼,再用無患子樹棒打殺。人們認為這種樹為眾鬼所懼,所以稱之為無患子。木患子樹高七、八公尺,夏季會開黃色小花,開花之後結果實,外形圓潤,果皮堅硬;裡面有種子,顏色黑且堅硬,可以作為念珠。
所以《木槵子經》中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經中說如果要滅除煩惱,消滅煩惱障、報障的人,應當以木槵子穿成一百零八顆念珠,當隨身攜帶。
木槵子念珠是經典中最早關於念珠的記載,可以說是最早的念珠。在《木槵子經》中也以木患子作念珠以之為信佛修行的輔助工具。
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卷一中也說,如果要降伏大力鬼神者,可取阿唎瑟迦柴,即木患子以咒語加持七七四十九遍,投入火中燒,還必須塗上酥酪蜜,並於大悲心千手千眼觀音像前作法。
丁香, Syzygium aromaticum
丁香
丁香,又稱為雞舌香,原產於南亞、東亞及馬達加斯加,引種於熱帶地區。
丁香具有光滑的灰色樹皮,葉片呈對生矛狀約六英寸(十五公分)長,覆有油脂腺,被壓時會釋出丁香的香氣。花朵呈深紫紅色,長於小枝頂端,成聚傘花序。但一般所見的是未開的花芽,干燥後即成商用於丁香。其華季自八月持續至十二月,最初花芽為黃色,然後轉成粉紅色,最後變成紅色。自第六年可開始采收丁香。
在印度洋諸島上最適合丁香生長,自最早期始即輸出至世界各地,做為烹調及制造香料之用,全世界每年的消耗量約有一千萬磅。
丁香干燥後會變成深紅色或黑色。其中紅頭丁香是最好的等級,其它種的丁香,可生產出最佳的精油,是價值極高的殺菌劑。
在《蘇悉地羯啰經》卷下〈圓滿成就品〉中,記載丁香及其合藥法,及佛、蓮華、金剛三部的眼藥真言。眼藥是密教者為除懈怠昏沈,於眼部所塗用之藥物。其材料中即有蘇嚕多、安膳那、澀砂蜜、龍腦香、華苃(華撥)、婆羅門桂,即丁香皮、得伽羅香粉末。
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七中,也有以雞舌香等十種香和含磨為粉塗壇城地的作法:經中阿難啟問如何修行建立道場及結界的清淨軌則。
佛陀告訴阿難,若末世人若發願建立道場,應先取雪山大力白牛,因為此牛食其雪山肥膩香草,只食雪山清水,其糞便微細,可取此糞和合栴檀來塗其地。若不是雪山的牛糞,牛臭污穢不堪塗地。應該取平原地下五尺黃土,和上栴檀、沈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難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以及來清淨道場。
芥子, Brassica nigra,Koch
芥子
芥子(學名Brassica nigra,Koch.),產地在非洲、亞洲,可以用來制作芥子油、鎮宅僻邪,也作香料之用。
《增廣本草綱目》卷第二十六中記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甚辛美,燒煙及服辟邪魅,入鎮宅方用。辛能入肺溫能發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
芥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體積微小,所以經常被用來比喻極小的東西,例如:“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就是於佛典中經常用來消融大小對立概念的譬喻。而“芥子投針鋒”則是比喻極難得之事,芥子與針蜂都是非常微小之物,如北本《涅盤經》卷二中說,佛陀出世的難得,猶如芥子投針蜂。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中,將芥子與菖蒲、沈香等,共同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大日經義釋》卷七中也說,由於芥子的性質辛辣異常,所以多用於降伏障難之修法。
芥子也是密法修持中常用的供品。在《蘇悉地羯啰經》備物品第二十六中記載,要成就一切真言,應當先備辦各種雜物,其中就有白芥子、黑芥子。
在密教中,將白芥子放在火中燃燒,可以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但是因為白芥子不容易獲得,所以古來用罌子粟、蔓莆子或普通芥子代替。
阿提目多花, Gaertncra racemosa
阿提目多花
阿提目多花(梵名:atimuktaka,學名:Gaertncra racemosa)其味道非常芳香,種子可提煉香油。在《翻譯名義集》中記載,阿提目多迦草形如大麻,有紅色的花和藍色的葉,種子能制油,也可以用來做香。又說阿提目多迦植物又稱苣藤子,即胡麻,舊譯作善思夷花。
阿提目多也經常被用來串成花鬘,作為裝飾之用。阿提目多花常用來制作香油,用以塗面。
在《訶僧祗律》卷三十三中記載:
一位難陀優波難陀比丘,常常在聽到集合大眾用餐的揵椎響了之後,不但沒有立刻集合,反而以香油塗面,修飾儀容,以致於遲到,而被施主所譏嫌。
這樣的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佛陀查證之後,就制定戒律,今後,比丘不得以愛美的緣故,以香油塗面,例如胡麻油、大麻油、阿提目多伽華油、瞻婆花油,諸如此類的香油。但如果是洗澡必須用油,例如以澡豆屑末塗足油,著手拭臉則無過。
石蜜
石蜜
石蜜是一種由甘蔗汁煎煮而成的糖塊,由於其堅硬如石塊,所以稱為石蜜。在《蘇悉地羯啰經》卷上〈分別燒香品〉作五香之一。在《五分律》卷五中為五種藥之一。《善見律》卷十七中說:“廣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伽尼者,此是蜜也。”
《正法念處經》卷三中,描寫石蜜:“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離垢,多頗尼多。次第二煎,則漸微重,名曰巨呂。更第三煎,其色則白,名曰石蜜。”
《本草綱目》記載,石蜜,又稱乳糖、白雪糖,即白糖,出產於益州(四川)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煉成餅塊,黃白色而堅重。主治心腹熱脹,滋潤肺氣,助益五藏。
根據《四分比丘尼戒本》、《五分比丘尼戒本》、《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等記載,比丘尼之八戒,就是無病的比丘尼不得乞求如下八種食物:酥、油、蜜、黑石蜜、乳、酪、肉等。
石蜜同時也是非時漿之一,是指比丘為了療病,而於非時食之時間可以食用之漿類,如一切之豆、谷、麥等所煮成之汁,或如蘇油、蜜、石蜜、果漿等。
根據律藏大品所記載,在佛陀成道之初,有二位商人嘗於商旅歸途中,在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布施石蜜,供養釋尊,是釋尊最早的在家弟子。
據《四分律》卷四十二記載,佛陀聽許有病的比丘服用五種藥,即蘇、油、生蘇、蜜、石蜜等。
在《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中記載,有長者以石蜜香湯供養世尊。世尊以此香湯沐浴身體,病即時痊愈。五天之後長者便命終,獲得投生四天王天的果報。
在《百喻經》卷一中,有一個煮黑石蜜漿的比喻,往昔有愚人黑石蜜,有一天,一個富人來至其家,當時愚人心想:“我應當取黑石蜜漿給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然後在火上以扇扇之,希能使其冷卻,旁人看了就說:“你不把火熄掉,只是一直扇,怎麼會冷呢?”
佛陀以此來比喻外道不滅煩惱熾然之火,只是作種種苦行,以煩惱五熱炙身,而希望獲得清涼寂靜之道,終究無是處,是為智者之所怪笑。
迷迭香, Rosemary
迷迭香
迷迭香(學名 Rosemary)是一種具有清香氣息的香花,如在溫暖的微風及熱太陽下都會釋出香氣。原產於南歐、北非、南亞、西亞,引種於曖溫帶地區。
迷迭香生長在荒野的干燥沙質土壤中,通常在看得見大海的地方,其來自打本文rosmarinus的名稱,即海之露(dew of the sea)的意思。呈線形並無柄,下表皮為灰白色,淡藍色的花朵腋生為總狀花序,幾乎全年開放。
由於其精油儲存在葉片表面肉眼無法見到的丕狀細胞中,因此,莖干及葉片用手觸碰時,會釋出芳香性的樹脂氣味。
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說:“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廣志曰:迷跌出西海中。”迷迭香的香氣很清,由於迷迭香的莖干砍下後,仍能長久保持翠綠,所以常被用為葬禮中送葬者表示懷念的像征,也用來做新娘的頭飾。
將迷迭者香生長於地面上部分,放在麻布袋內,置於溫水浴中,則可以使水具有香氣而滋補身體。迷迭香地上部分的浸泡液冷卻後,可當做滋補劑,使呼吸香甜。迷迭香也可制成價值極高的頭發潤絲精,如果按摩在頭皮上,則可防止頭發掉落,並使其保持光亮,其精油也可用做頭發再生劑。
豆蔻
豆蔻
豆蔻,是指豆蔻樹果實內部堅硬的內果皮,又稱內豆蔻,原產於南亞、東亞,引種於熱帶及溫帶地區。
豆蔻樹具有光滑的灰色樹皮,內含一種黃色汁液,與空氣接觸後,即變為紅色。它會形成圓錐形樹冠,帶互生的橢圓形葉片,長約四英寸(十公分),前端滿尖銳,暗綠色,具芳香味道,且上表皮光滑。
其花小呈黃色,像鈴蘭一樣,覆月絨毛。果實為外表光滑的圓形核果,裡面部分的堅硬內果皮即為豆蔻,肉質的外層即為假種皮,而所提供的香料則來自肉豆蔻。
豆蔻干燥後會具有一種怡人的香氣,得到揮發性的精油,其中肉豆蔻素是香氣的主要活性成分。如果與檀香(sandalwood)及歐薄荷(lavender)混合,則可以用來制造沐浴香皂。核仁磨粉後鳶尾(orris)及其他成分混合,可以放在香囊中。
在《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中說,修法前口含白豆蔻,嚼龍腦香,能令口氣清香。在《蘇悉地羯啰經》卷一中,用來供養女使者天及獻明王的塗香中,都含有肉豆蔻。
在《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卷一中說:“爾時復說見者伏法無上成就:若纔用者,一切隨順肉豆蔻、白豆蔻、牛黃、白檀香、郁金香、龍腦香、麝香、丁香、紅蓮花、青蓮花、金赤土等分。用石蜜和之,此為轉輪香,誦咒一千八遍而和合,燒之以薰衣,塗於額上眼瞼、及身上,所至之處如大日威光眾人所樂見。”
經中說有所謂的“見者伏法無上成就”的修法,就是以肉豆蔻、白豆蔻、牛黃等,用石窟和合誦咒一千零八遍,焚燒之後水其蓮衣,塗在密頭、眼瞼及身上,如此所到這處就如同大日威光一般,眾人尊見。
茉莉, Jasmineum officinale / J.gandiflorum
茉莉
茉莉花是經常可見的香花植物,潔白芬芳的花朵,令人賞心悅目。茉莉花是產於伊朗、喀什米爾及印度北部的土產植物,生長力極為旺盛,可長出大量的小枝。其花朵為白色,具有芳香,在枝頂長成優雅的散生。花期大約為七月至十月,每天清晨可采取盛開的花,其香氣的萃取是將花埋在油脂中而抽出。
茉莉花又稱為摩利迦的花,在經典中也常出現,就是指有芳香的素馨。
茉莉除了花朵可以制成芬芳潔白的花鬘之外,也常被用來制成香油或香水,而將花曬干後混在茶葉裡的就是素馨茶(茉莉茶)。
在印度,從婦人的發飾,到日常敬獻天神、佛陀的供花,以及在結婚典禮等喜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在印度的市場、街角花店及寺院,經常可見用線串成的茉莉花花鬘出售。
葳蕤, 亦稱玉竹
葳蕤
葳蕤芬芳的花朵,是香的好材料,其生長在開闊林地及生籬中,靠結在一起根莖似的根來生長。將挖取的新鮮根部榨汁後敷用於傷口,有速使愈合之故。
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記載:“蕤香,孫氏瑞應圖曰:葳蕤者,王禮備至,則生本一日,王者愛人命則生。一名葳香。”
由於其根部的圓形圖案很像海豹皮(seal),也像個六角星。使人認為它們代表了索羅門王(King Solomon)的海豹。
葳蕤喜歡半遮蔭及陰涼多葉的土壤。其具有圓形而分歧的莖,互生的橢圓形葉片的暗綠色。綠白色的鐘形花朵長自葉腋,二至三朵往下懸垂著,於初夏時開放。
龍涎香, Ambergris
龍涎香
龍涎香(ambergris)是抹香鯨(學名為physeter macrocephalus)的分泌物,遇熱就會散發出異香,是調制合香中極佳的珍貴香料。
龍涎香的最主要用途在於調制合香,添加了龍涎香可以使香煙凝聚而不易飄散。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雲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又說焚之則翠煙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人說是春天群龍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販售,每兩千錢。其中並記載龍涎香的形狀,也有大魚腹中剖得此香,其形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了則呈紫黑色如五靈脂而光澤,其形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
焚燒龍涎香用量極少,只要如一豆大的用量,就會有異香。其最大的特色是能聚煙。將它與其他的香品混合,燃燒時有助於“翠煙浮空,結而不散”。
而在《嶺外代答》卷七中記載:“龍涎於香,本無損益,但能聚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一銖,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煙縷,此其所以然者,蜃氣樓台之余烈也。”
在這段記載中說明了龍涎香的最主要用途在於調制合香,添加了龍涎香可以使香煙凝聚而且不易飄散。
龍涎香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初唐時期,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由阿拉伯貢入中國。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描述悟真寺的景色詩句有:“泓澄最深處,浮出蛟龍涎。”一句,其中“蛟龍涎”就是龍涎香。
龍涎香在宋代常被用來做珍貴的貢品。在宋末元初陳敬的《香譜》中引葉庭珪《香錄》(一一五一年序)說:
龍涎出大食國,其龍多蟋伏於洋中之大石,臥而吐涎,涎浮水面,士人見林鳥翔集,眾魚游泳,爭喈之,則沒取焉,然龍涎本無香,其氣近於臊,白如百藥煎而膩理,黑者亞之,如靈脂而光澤,能發眾香,故多用之以和眾香。
在元代的《島夷光略》“龍涎嶼”中記載:“嶼方而平延袲荒海上,如雲塢之盤絕,無田產之利,每值天清氣和,風作浪湧,群龍游戲出沒海濱,時吐涎沫其嶼之上,故以得名。
涎之色或黑於烏香,或類於浮石,聞之微有腥氣,然用之合諸香,則味尤清遠,雖茄藍木、梅花腦、檀麝、梔子花、沈速木、薔薇水,眾香必待而發之。此地前代無人居之,間有他番人,用完木鑿舟,駕使以拾之,轉鬻於他國,貨以金銀之屬博之。”在一個名為“龍涎嶼”的小島上,經常會有鯨魚出沒,而且在小島的礁石上留下分泌物。當地的土人當撿拾這些龍涎香,轉賣到其他地方。
龍涎香的等級在《諸番志》同時代的《游宦紀聞》曾記載:
龍出沒於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曰泛水、二曰滲沙、三曰魚食。泛水,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沒,隨而取之。滲沙,乃被濤浪、漂泊洲嶼,凝積多年風雨浸瑤,氣味盡滲於沙土中。魚食,乃因龍吐涎。魚競食之,復化作糞散於沙磧,其氣腥臊。惟泛水者可入香用。
其中龍涎香可以分泛水、滲沙、魚食等三種等級,其中“泛水”,也就是漂浮於海面上的龍涎香為上品。
早在十一、二世紀時,宋代的海外朝貢品的項目中就有龍涎香。例如:天禧元年一O一七自三佛齊得龍涎香一塊三十六斤。
熙寧四年一O七一自大食勿巡國得龍涎香,同年從層檀國得白、黑龍涎香。
由於龍涎香的價格極為昂貴,所以也常有膺品。在北宋時就有辨別龍涎香真偽的方法。當時的商人說:“龍涎香如果浮於水而魚會集中,如果用來薰衣則香不竭。”
"Musk-cat", woodcut from Hortus Sanitatis, 1490
麝香
麝香
麝香(梵語 Kasturi,音譯迦薩吐羅),是公麝香鹿在發情時,於腹部香囊所分泌出的香素,以此來吸引異性。
在《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辯才天女品〉中記載,麝香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其梵語為maha-bha ga (音譯莫迦婆伽)。
《慧琳音義》卷十九中也說:“麝香,獸也,似麞而處深山險徑中。雄者,口有牙,臍中有香;雌者,無牙亦無香。”文中記載麝這種動物,類似麞而生長於深山險徑之中,雄的口中有長牙,臍中有香,雌的則口中沒有牙也沒有香。
佛陀並以麝香黃人來比喻與善知識親近了之後,隨順染上良善的習性,能成就廣大的善名,世尊並以偈頌來比喻這種情況:“若有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
在《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一中,用來供養最上曼拏羅的和香中,就含有麝香。
本文為資料收集用, 圖片來自網絡, 資料來自360doc
=============================
版主按語:
感覺上,是一種草本的香草,和一種喬木的香木,混雜在一起了。
《一切經音義》卷38:「櫁木(上民畢反。《埤蒼》云:『櫁,香木名也。』案:櫁木似白檀香木,可以取香,皆當預斫其木,久而乃可香出。其銘曰櫁之木,其樹甚大,欲取其香必彌年歲。《文字典說》:『亦香木也,從木蜜聲。』經本從[3]必作榓亦通,俗用也)。」(CBETA, T54, no. 2128, p. 557, c3-4)[3]必=[必/皿]【甲】。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7〈7 護摩增益品〉:「以杜仲木、木榓木、柏木如大拇指,長十二指,截爐內然火」(CBETA, T20, no. 1092, p. 260, b2-3)。
《一切經音義》卷17:「多伽羅香(此云根香)。多摩羅跋香,此云藿葉香。[ㄊ/肉]抵花,抵音直尸反,此譯云相應花也)。」(CBETA, T54, no. 2128, p. 412, c14)
《翻譯名義集》卷3:「[20]多伽羅。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CBETA, T54, no. 2131, p. 1104, b23-24)[20]Tagara.
版主按語:
回覆刪除感覺上,是一種草本的香草,和一種喬木的香木,混雜在一起了。
《一切經音義》卷38:「櫁木(上民畢反。《埤蒼》云:『櫁,香木名也。』案:櫁木似白檀香木,可以取香,皆當預斫其木,久而乃可香出。其銘曰櫁之木,其樹甚大,欲取其香必彌年歲。《文字典說》:『亦香木也,從木蜜聲。』經本從[3]必作榓亦通,俗用也)。」(CBETA, T54, no. 2128, p. 557, c3-4)[3]必=[必/皿]【甲】。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7〈7 護摩增益品〉:「以杜仲木、木榓木、柏木如大拇指,長十二指,截爐內然火」(CBETA, T20, no. 1092, p. 260, b2-3)。
《一切經音義》卷17:「多伽羅香(此云根香)。多摩羅跋香,此云藿葉香。[ㄊ/肉]抵花,抵音直尸反,此譯云相應花也)。」(CBETA, T54, no. 2128, p. 412, c14)
《翻譯名義集》卷3:「[20]多伽羅。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CBETA, T54, no. 2131, p. 1104, b23-24)[20]Tagara.
印度纈草 Tagara, Himalaya, 印度品種纈草. 幫助放鬆入睡. Indian Valeriana wallichii. -
See more at: http://fours.hk/products/%E5%8D%B0%E5%BA%A6%E8%8D%89%E8%97%A5-ayurvedic-herbs/%E5%8D%B0%E5%BA%A6%E7%BA%88%E8%8D%89-tagara-himalaya-250-mg-60-capsules#sthash.M7bKP7wx.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