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翻譯《法句經》的建議

P1150720

我不是建議翻譯「一本」《法句經》,而是建議翻譯「多本」《法句經》。

《法句經》號稱「佛陀的語言」,在〈《法句經》序〉說:

「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CBETA, T04, no. 210, p. 566, c18-22)

也就是三國時代(約西元220年)的支謙說:「在印度,剛開始學佛的人不學《法句經》,(就開始學其他經、律、論),就稱為『亂掉學法的次序』(未照順序學習)。《法句經》是初學者循序漸進的功課,是已經深入佛法者的深奧寶藏;可以用來啟蒙、解答疑惑、誘導人自立。學習的難度不高,所包含的內涵很廣,實在可以稱作奧妙而簡要。

《法句經》翻譯以來已經1800年,這本「初學的根基」、「妙要、奧藏」,少人宣講,也艱澀難懂。整部《法句經》752首偈頌,1800年來被引用的不超過10首偈頌。

今天重新詮釋《法句經》,有前所未有的契機。一是巴利文獻可資引用,二是出土文獻如梵文《法句經》、犍陀羅語《法句經》、巴特那《法句經》,這些都可以來判別訛字、錯譯,而協助校勘與閱讀。

那麼,為何不直接閱讀巴利《法句經》即可?實際上,台灣有一些團體也是跳過漢譯《法句經》,在讀書會裡直接閱讀巴利《法句經》。

閱讀支謙《法句經》有幾個理由:1. 漢譯《法句經》、巴利《法句經》、梵文《法句經》、犍陀羅語《法句經》、巴特那《法句經》,篇章次序以及所收偈頌的多寡都不同。2. 漢譯《法句經》譯於西元220年左右,可以反應當年《法句經》的風貌。3. 對1800年前,自印度遠來漢地傳法,以及當年的譯經團隊致上敬意。

我認為此次翻譯「漢譯《法句經》」,不是單純翻譯成通俗白話而已,應該利用校勘的方法訂正經本的字句,標示「對應偈頌」,說明「誤譯」與「對應偈頌之間的差異」,如果有其他語言版本的「對應偈頌」可供參考,每個句子最好能夠附上「主詞」、「動詞」、「受詞」、「獨立分詞(動名詞)」、「祈使句」、「現在式」、「過去式」、「將來式」、「完成式」、「呼格」、「位格」、「工具格」等等文法解說,以避免舊譯自古以來含混不清的文意。

另外,梵文《法句經》、犍陀羅語《法句經》、巴特那《法句經》等等,都應該儘早翻譯、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