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台語脫臼:四談「台語正字」

IMAG0308

台語「脫臼」要怎麼講?

稱為「thuk-kut」,這兩個音的漢字是什麼?

這就是標準的「台語正字」問題。

以一般書寫而言,在「台文」裡寫上「脫臼」兩字,既是「不倫不類」,也讀不出台語來。當然最簡單的作法是只標音而不寫字,寫為「thuk-kut」。

在「台語正字」的觀點看來,「thuk-kut」是寫作「胅骨」。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見到「胅」字。

《說文》大徐本:「胅,骨差也。」段玉裁注:「謂骨節差忒不相值,故胅出也。」也就是說,骨頭脫離本位,叫作「骨差」。

但是「胅」怎會讀成為「thuk」呢?

《說文》大徐本:「从肉、失聲。讀與跌同,徒結切。」

我們知道,東漢許慎的年代還沒有「反切」的標音方法,所以「徒結切」是徐鉉(大徐)的「標音」,徐鉉的年代是西元986年,離許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已經過了886年。許慎書中說「讀與跌同」,「跌」字似乎不會讀作「thuk」。徐鉉「標音」作「徒結切」,應該是「that」,怎麼讀作「thuk」呢?這要進入冗長的「古聲韻」的討論,在此就不細談了。

大約在西元548年的顧野王寫了《玉篇》三十卷,也許從此書中可以找到「徒物切」的標音。

570

================================

Taiwanlang    2011年7月24日下午7:05 提到...

很敬佩這樣的考證.也高興有正字可用.不過,這樣一來,台語正字可能會超過兩三萬字.
我個人的想法是,類似這類的較偏僻的字可收進文字學的範圍,不必要列入正式的台文推行.習見漢字在台文中以2000~3000字為宜.以免用起來太困難.
Thut 骨 = 脫臼 , 不亦美乎?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2011年7月24日下午8:25 提到...

是啊,「1. 標音與漢字混合」、「2. 全漢字」、「3. 全標音」是台文的三種形式。
1. 可見於「台文戰線」雜誌,以及大部分的台文。 2. 可以從「賴和」的台文寫作,看到這樣的形式,大抵是以近似的漢字作標音的功能。 3. 可見於教會台文。
如我所解釋的,「台文正字」的主要功能不在標音,一是在溯古,證明台語的古老與典雅。既能上溯古音,又能辨認台語的歷史根源。
二是,在溯古之餘,能認出台語「古百越語、「台灣原住民語」與「日語、英語等外來語」。
三是能「正字」方能「正音」,可以判定標音的對錯,或合適、不合適。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1.html

2 則留言:

  1. 很敬佩這樣的考證.也高興有正字可用.不過,這樣一來,台語正字可能會超過兩三萬字.
    我個人的想法是,類似這類的較偏僻的字可收進文字學的範圍,不必要列入正式的台文推行.習見漢字在台文中以2000~3000字為宜.以免用起來太困難.

    Thut 骨 = 脫臼 , 不亦美乎?

    回覆刪除
  2. 是啊,「1. 標音與漢字混合」、「2. 全漢字」、「3. 全標音」是台文的三種形式。
    1. 可見於「台文戰線」雜誌,以及大部分的台文。 2. 可以從「賴和」的台文寫作,看到這樣的形式,大抵是以近似的漢字作標音的功能。 3. 可見於教會台文。

    如我所解釋的,「台文正字」的主要功能不在標音,一是在溯古,證明台語的古老與典雅。既能上溯古音,又能辨認台語的歷史根源。
    二是,在溯古之餘,能認出台語「古百越語、「台灣原住民語」與「日語、英語等外來語」。
    三是能「正字」方能「正音」,可以判定標音的對錯,或合適、不合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