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P1130390

黃公望生於1269 年,本姓陸,幼年時被九十歲的老人黃樂收為義子。1279年南宋滅亡,科舉仕途無望,二十多歲時,出任為書吏(文書記帳、紀錄),不為長官欣賞,長官外調他任後,就此失業了二十多年,將近四十五歲時,出任朝廷大官張閭的書吏,因張閭被元帝列為貪腐之官而入獄,黃公望也莫名其妙被關,將近五十歲才被釋放,在獄中,黃公望的好友楊載中了元朝頭科進士,他自己卻錯過了這個機會。

出獄後的黃公望進了全真教成為道士(與當年的張三丰頗有往來)以卜卦為生,在五十多歲時跟趙孟頫學畫,他的畫只送不賣。黃公望78歲開始畫「富春山居圖」,根據他在畫末所寫的跋,用意在送給自己全真教的師弟「無用師」。

黃公望的一生有如保羅塞尚(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3/paul-cezanne.html),生命中都是顛沛流離,很少順心過日。在 78 歲的高齡作「富春山居圖」6-8年(黃公望 1354年去世,死年86歲),也許他不只是贈畫給師弟「無用師」,而是蓄意作一幅「傳世之作」。

「繁華落盡見真淳」,黃公望被尊為元「四大畫家」之首,當年的落魄漂泊、汲汲營營謀生都成為過眼雲煙,談起元朝人物,後人還是津津樂道「富春山居圖」的曲折離奇。

〈富春山居圖〉跋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

鈐印:黃氏子久;一峯道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xB7FhpeZY&list=PLD60ABD99CD716C1E

P1130376

=========================

以下引自《浙江文物局》

http://www.zjww.gov.cn:89/gate/big5/www.zjww.gov.cn/culture/2011-06-02/322299852.shtml

浙江日報:傳世名畫 前世今生


來源:浙江日報  2011-06-02

「《富春山居圖》特展」舉行前夕,本報約請著名學者、宋元繪畫史研究專家壽勤澤先生,就《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作了訪談。

記者:能簡要介紹一下《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嗎?

壽勤澤:黃公望原姓陸,名堅,江蘇省常熟市虞山鎮人。常熟北臨長江,南接蘇州,西臨無錫,東倚上海,地勢平緩,氣候溫和,青山秀水,景色動人,他就出生在這個美麗的江南城市。黃公望生於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元至正十四年(1354)死於晚年居住地杭州西湖邊的筲箕灣,時年八十有六。後來歸葬常熟,其墓今在常熟虞山西麓。

黃公望出繼浙江永嘉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又名靜堅,晚號井西道人。對黃公望生平事跡記述最為可信的是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畢竟他與王蒙常相過往,從王蒙處對黃公望生平了解必多,所記必有所本。

他與吳鎮、王蒙、倪瓚合稱「元四家」。被稱為「元四家」之首的他以精湛的畫藝贏得世人讚美,是中國古代山水畫史上最為傑出的大師。他的《富春山居圖》更是筆墨精妙,流芳百世。

記者:這幅絕世名作藝臻化境,黃公望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創作出來的?

壽勤澤:中年的黃公望,在47歲時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人生風雨,元仁宗為了肅清吏治,下令懲治貪官張閭,凡是跟隨張閭到江浙行事的隨員都受到了牽連,黃公望也遭受牽連下獄。冰涼的鐵窗為伴,這對於一個「幼有大志」,才華橫溢而又長期艱難地謀取一官半職的低級官吏來說,人生走到了絕望的邊緣。出獄後,深感宦途風波、官場險惡,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躲避陷阱,這使得此後黃公望在思想上越來越接近佛道玄學,將社會與人生看得超脫和淡泊起來。50歲以後,他加入了社會上風行的全真教,開始在杭州、嘉興、松江、常熟一帶賣卜為生,雲遊四方。雖然他50歲才開始學畫,但這一思想為他的畫作風格奠定了基礎。

此外,黃公望習畫的啟蒙老師趙孟頫在繪畫思想與畫藝上也給予他重要影響。他早年生活時間最長、筆下展現得最多的地方是故鄉虞山,曾多次到過太湖、西湖、吳中名勝天池山、浙江名勝富春江等名勝佳地。80歲後,黃公望移居杭州,結廬於西湖之西的筲箕泉,他與次子德宏在這裡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所以他對錢塘江、富春江與西湖的感情最深。

千古名作《富春山居圖》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合的精品佳構。據史料記載與實地踏訪,黃公望在富春江兩岸的裏山塢、株林塢諸地留下了不少的傳說與故事。我曾於2005年秋在桐廬大奇山王伯敏先生寓所觀賞了王伯敏先生收藏的多幅富春江畔株林塢等地的照片,將其與《富春山居圖》圖景相對比,發現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景與現實的富春山景間確有很多的形神融通處。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如果有心者真的到富春江畔株林塢一帶作番實地訪問,無疑會大大加深對《富春山居圖》這幅具有濃厚的寫實畫風和抒情格調的千古名作的理解。

記者:現在的《富春山居圖》又分為幾部分呢?

壽勤澤:我們來對存世的《富春山居圖》的「子明卷」與「無用師卷」作一個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共有兩卷,一幅為「子明卷」,乾隆將其定為真跡;另一幅為「無用師卷」,乾隆卻定為贗品。嘉慶時,胡敬等將「無用師卷」列於《石渠寶笈》三編,定為真跡,吳湖帆先生也對《富春山居圖》的真偽作了細緻的考證,將「子明卷」定為贗品。近代以來,學術界專家學者大都認為「無用師卷」為真跡,「子明卷」為贗品。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是幅長卷,元至正七年丁亥(1347)開始創作,歷時四五年左右始告完成。這幅長卷表現富春江畔如詩如畫的山水景色,是一代丹青聖手精心繪就的一幅文人畫巨作。當時創作這幅作品時,黃公望已屆80高齡,但全畫精神四溢,氣韻生動,顯見畫家創作時的精神狀態之佳。畫面上風和日麗,峰巒起伏,村居野店,疏落有致,有垂釣者在江心放線釣魚。此畫筆法豐富,雄秀並舉,窮極變化,「寫」味濃郁,可謂是絢爛之極終歸於平淡,充分體現了黃公望高超的藝術手法。

與《無用師卷》有關的是《剩山圖》,係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起首處的殘段,畫上火燒痕跡仍清晰可辨。現存兩段相加長為688.3釐米。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沙孟海先生、朱家濟先生等幾經努力,從吳湖帆先生處購得收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這幅山水畫佳品《剩山圖》回歸浙江,足見此畫與浙地的緣分。

記者:這幅畫作問世以後,經過了哪些收藏家之手?期間發生過哪一些曲折而奇特的變故?

壽勤澤:這幅畫作誕生後,有過曲折的收藏經歷,歷經風風雨雨,充滿了傳奇色彩,令人唏噓不已!這幅畫的第一個收藏者是無用師,無用師是黃公望交情極為深厚的友人,名叫鄭玄輔,無用是其字,他信奉道教,與黃公望交往多年,談書論畫,頗為相得。鄭玄輔獲得這幅墨寶,珍藏多年。他謝世以後,畫作不知流落人間何處。

明代成化年間,蘇州一地,車水馬龍,交易興盛,一日,城裏竟然重現這幅畫作,消息所幸為吳門四大畫家之一的沈周知悉,沈周立即趕去,從商人手裏購得畫作,他驚喜交加,勤加臨摹,對黃公望的繪畫藝術讚嘆不已,將這幅畫作精心收藏。

弘治年間,這幅畫作轉到了樊節推之手。隆慶年間,又轉入談志尹家收藏。以後,又轉到了安紹芳家中。絕世名作,一直在人寰輾轉漂泊,歷經風吹雨打,讓人扼腕長嘆!

直到萬曆年間,書畫界巨擘董其昌獲悉此畫下落,出資購藏。董其昌嘆賞再三,在畫作書寫了長長的題記。後來,這幅畫作被喜愛書畫的江南富商吳正志(之矩)獲知,出重金從董其昌手中購得,將這幅畫作視為珍寶,加以妥善收藏。

吳正志臨終之前,將這幅畫作交給兒子吳洪裕之手。吳洪裕珍愛此畫,戰亂年月,離家逃難,他也身負畫作,不肯捨棄丹青珍寶。他臨終之時,仿傚唐太宗之舉,囑咐家人將家中珍藏的智永《真草千字文》與這卷墨寶一起作為殉葬品焚化。智永《真草千字文》被火吞噬,不幸中的大幸是,點火之後,乘吳洪裕暈厥之際,吳洪裕侄兒吳子文(靜庵)趁機將畫作從火中取出,遭遇火焚後的畫作斷為兩段,此後就分別為人所有了。今天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剩山圖》上,還留有當年火燒的痕跡。

記者:擁有如此故事的《富春山居圖》,是不是特別受文人雅士的青睞呢?

壽勤澤:那當然了,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心慕此作,多從臨摹中得到繪畫的啟示,如沈周、文徵明、王原祁等畫家,都細心臨摹過這幅佳作,臨本有10餘種之多。比如清畫家王原祁在觀賞黃公望這幅名作以後,心摹手追,賞玩不已。甚至還夢見畫作的主人黃公望。他倣臨最多的是黃公望,今存有多幅倣臨大癡山水畫作。其中《倣大癡富春山》卷、《富春大嶺圖》等畫作,反覆臨摹黃公望的用筆用墨法,頗得其筆意。

《富春山居圖》不僅與浙江山水有緣,而且與浙江歷代畫家名流有緣,近現代以來,黃賓虹、潘天壽、余任天、陸維釗、陸抑非、王伯敏等先生都關注、研究黃公望的畫作畫藝。潘天壽、王伯敏先生在1957年就出版了《黃公望與王蒙》一書,向廣大讀者介紹黃公望繪畫藝術。

記者:歷經660餘年的風風雨雨,今天,這幅名作將以完整的面目呈現於世人之前,這幅巨作究竟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與思想蘊含,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來解讀這幅名作?

壽勤澤:黃公望的作品,流傳至今的不少,有《富春山居圖》、《雨岩仙觀圖》、《天池石壁圖》、《陡壑密林圖》、《快雪時晴圖》、《秋山幽寂圖》等,就我瀏覽與觀賞所見,約計80餘種。這其中可以確定為黃公望畫作的,也有待進一步考辨真偽的,情況複雜,難以輕易下一定論。

當年,吳湖帆將《剩山圖》收藏於余梅景書屋,敬仰黃公望其人,並於民國三十二年六月(1933年)攜帶門生陸抑非、潘志雲(均為常熟人)等祭掃黃公望遺冢,稱其為「有宋遺民,南宗鼻祖,遺墨流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在黃公望的畫作中,《富春山居圖》最為公眾所知,流芳百世。此畫是畫家風格達到成熟境地的佳構巨制。黃公望的晚年,雖年逾八旬,然體格健朗,入道、隱居、漫遊于故鄉江蘇常熟與浙江富春江畔兩處,放浪于江湖之間,以詩酒書畫自娛,在極為寬鬆自在的心態下,花了四五年時間,精心創作了這幅畫作。

這幅名作以長卷的形式,以極為豐富的筆法,以蒼潤洗練的筆墨,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沙渚逶迤、江河浩渺、樹木參差、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其間有平坡、亭臺、漁舟、小橋,寫出平沙及溪山深遠處的飛泉,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了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此卷用筆利落,不少地方,取法董源《夏山圖》而又自變法,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在長達6米的橫卷上,將富春江兩岸江南奇秀美景通過濃淡細潤的筆墨勾勒出來,表現了清和溫潤、秀美蓊鬱的優美意境,筆墨技法爐火純青,達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標舉的「蕭條淡泊」、「平淡天真」(宋代歐陽修語)的最高審美境界。曾有數位畫家問我,這幅畫除了它的美感,它的「思」在何處——思想價值在何處?這問到了一幅名畫的關鍵問題所在。我告訴他們,黃公望晚年道家思想極其濃厚,這幅傳世佳作深刻地表現了老莊哲學「大道無形」思想。

黃公望在趙孟頫府第習藝學畫、研求交流,是黃公望師心於董源、巨然開創的江南山水畫風的主要成因。除了接受董、巨畫派影響,他還受到荊浩、關仝的藝術影響。我們從黃公望畫風的發展變化過程來看,隨著畫藝日漸成熟,他身上董、巨的影響是越來越深,而荊、關的影響日益遠去,消化吸納之際,個人的面目日益凸現。

把「元四家」作一比較,王蒙以一「繁」字著稱,吳鎮以一「濕」字概括,倪瓚以一「淡」字相稱,則黃公望可以一個「細」字來指稱。筆墨過處,處處見出細膩,細中見潤,細中見採,看似不經意,處處見功底。這是一位在畫藝上真正由絢爛歸於平淡的大家。

黃公望是一位才情勃發的藝術家,學識淵博,工行楷書,通音律,能詩文散曲,他的山水畫,有水墨和淺絳二體,構圖繁而用筆簡,對明清及近現代山水畫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他除了有《富春山居圖》傳世,還有《九峰雪霽圖》、《富春大嶺圖》等佳作存世。比較於《富春山居圖》的宏大無拘的場景、交響樂一般的雄渾節奏,他的其他畫作則宛如絲竹清音,筆意簡遠,幽趣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