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雜阿含1174經,漂木經》

P1080526

中阿含讀書會(5) 《雜阿含1174經,漂木經》

中阿含讀書會在2010331日進行第四次閱讀。正如偈頌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前兩週臨結束時,出了春節特別作業,閱讀《雜阿含1174經》體會一下讀經面臨的問題。今天討論時,已有同學發現印順導師《會編》已經在經文作了勘正,如(「觀察水」改為「觀察恆水」,後者為宋版開寶藏異讀)、(「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改為「當生在處處天上」,無異讀),但是也有異讀如(「腐敗寡聞」,宋版為「內敗寡聞」)未被接受。在字義上,如「不閡洲渚」、「洄澓」、「浚輸」等相當難以理解。經義上,「不沈水底,不閡洲渚為何未解釋」、「為何突然提起『莠稗、吹貝之聲』」、「舍利弗為何提問」、「《瑜伽師地論》的釋文與《雜阿含1174經》的關係」等等問題,如果要把每一個字都讀懂,可真是一大挑戰。

《雜阿含1174經》我們可以參考:《相應部尼柯耶 35.200經》、《增一阿含43.3經》及《瑜伽師地論》卷91:「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CBETA, T30, no. 1579, p. 819, a2-25)

(雜阿含117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觀察恒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答言:「已見,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註解]

1. 閡:與「礙」同義。

2. 洄澓:漩渦。

3. 順趣:順著水流方向。

4. 浚輸:《一切經音義》卷52:「浚輪(浚,深也)。」(CBETA, T54, no. 2128, p. 656, b11)

5. 舍利弗。

6.

A. 國家與河流:SA 阿毘闍恆水。EA 摩竭國江水。SN 拘睒彌恆河

B. 次序:

經典

相應部

增一阿含 43.3

雜阿含1174(解釋)

不著此岸

1

1

1 (1)

不著彼岸

2

2

2 (2)

不於中流沈沒

3

3

3

不擱淺在沙洲

4

4

4

不被人取

5

5

6 (3)

不被非人取

6

6

7 (4)

不捲入漩渦

7

7

5 (5)

內部不腐爛

8

8

8 (6)

C. 解釋:

經典

相應部

增一阿含 43.3

雜阿含 1174

此岸

六內入處

六入處

彼岸

六外入處

身滅

六外入處

中流沈沒

欲貪

欲愛

----

擱淺在沙洲

我慢

五欲

----

被人取

與俗人過度來往,共喜共憂

發願作國王、大臣

習近俗人、僧人,共喜共憂

被非人取

修梵行求生天

發願生天

修梵行求生天

漩渦

五欲功德

邪疑

還戒退轉

內部腐爛

壞戒,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犯戒行惡不善法,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

(A: 《雜阿含1174經》)(B: 《相應部尼柯耶 35.200經》)(C: 《增一阿含43.3經》 )

1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觀察恒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答言:「已見,世尊。」

1B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恒河水邊。爾時世尊觀察恒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諸比丘:「你們看見此恒水中有大樹漂而下嗎?」答言:「已見,世尊。」

1C 聞如是,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2A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2B「諸比丘,若此大樹不靠此岸,不靠彼岸,不於中流沈沒,不擱淺在沙洲上,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捲入漩渦,內部不腐爛。此大樹將傾向、流向、趨向大海。為什麼如此?因為恆河水流趨向、流向、順向大海。」

2C世尊告曰:「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所捉,復非為非人所捉者﹔復非為水所迴轉,復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海。所以然者,海,諸江之原本。」

3A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臨趣、流注、浚輸、涅槃。」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3B「比丘也是如此,你們若不靠此岸,不靠彼岸,不於中流沈沒,不擱淺在沙洲上,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捲入漩渦,內部不腐爛。此大樹將傾向、流向、趨向大海。為什麼如此?因為恆河水流趨向、流向、順向涅槃。」此時有一比丘問佛:「世尊,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是於中流沈沒?什麼是在沙洲擱淺?什麼是被人取?什麼是被非人取?什麼是捲入漩渦?什麼是內部腐敗?」「諸比丘,此岸者謂六內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中流沉沒是謂欲貪,沙洲擱淺謂我慢。」「諸比丘,何謂人取?此處有人與俗人親近,俗人喜則喜、憂則憂,俗人樂則樂、悲傷則悲傷,參與俗人的事務,分攤俗人的責任。如此稱作為人所取。」「諸比丘,何謂非人取?猶如有人修梵行而發願生天,自念『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此處、此處天上,是謂非人取。』「諸比丘,何謂捲入漩渦?是謂五欲功德。」「諸比丘,何謂內部腐敗?猶如有人犯戒行惡不善法,作了不純淨或可疑的事,行止隱密。非梵行而自稱梵行,非獨居而自稱獨居。內部腐爛、腐敗、墮落,是謂內部腐敗。」

3C 「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腐敗,便當漸漸至涅槃處。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4A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4B 爾時,有一牧牛者難陀,立於世尊附近,他向世尊說:「尊者,我將來也能不靠此岸,不靠彼岸,不於中流沈沒,不擱淺在沙洲上,不被人取,不被非人取,不捲入漩渦,內部不腐爛。我是否可以在世尊正法律下出家?我能否受具足戒?」「難陀,你應先送牛歸還主人。」「尊者,這些牛由於繫念小牛,牠們會自行歸家。」「難陀,你應先送牛歸還主人。」於是牧牛者難陀交付主人已,還至佛所,對佛說:「尊者,牛已送歸主人,我是否可以在世尊正法律下出家?我能否受具足戒?」於是牧牛者難陀在世尊正法律下出家,受具足戒。出家受具足戒後不久,獨一靜處,精勤不放逸,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4C 爾時有牧牛人名曰難陀,憑杖而立。是時彼牧牛人遙聞如是所說,漸來至世尊所而立。爾時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捉,復非為非人所捉﹔不為水所迴轉,亦非腐敗,漸當至涅槃之處。唯願世尊聽在道次,得作沙門。」世尊告曰:「汝今還主牛已,然後乃得作沙門耳。」牧牛人難陀報曰:「斯牛哀念犢故,自當還家。唯願世尊聽在道次。」世尊告曰:「此牛雖當還家,故須汝往付授之。」是時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還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願世尊聽作沙門。」是時如來即聽作沙門,受具足戒。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為此岸?云何為彼岸?云何為中沒?云何在岸上?云何不為人所捉?云何不為非人所捉?云何不為水所迴轉?云何不腐敗?」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滅耶,中沒者欲愛耶。在岸上者五欲也,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發此誓願:『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國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願:『生四天王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諸天之中。』是謂名為非人所捉﹔為水所迴轉者,此是邪疑也﹔腐敗者,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敗也。」是時難陀比丘在閑靜之處而自修剋,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即於座上成阿羅漢。爾時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瑜伽師地論》卷91:「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當知彼行四種邪行。何等名為四種著處?謂有苾芻,於內外處有貪愛故,能感後有。於現法中不樂涅槃,是初著處。復有苾芻於先所捨『外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顧戀繫縛其心,如是名為第二著處。復如有一,於現法中希求一切利養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如是名為第三著處。復如有一,是有學者已見諦跡,有餘我慢,少分貪愛之所隨逐,於修棄捨縱逸而住,如是名為第四著處。云何名為四種邪行?謂彼最初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樂涅槃,若諸有學行於縱逸,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如是名為最初邪行。又復即前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愛樂後有增上力故,發起邪願,行於梵行,如是名為第二邪行。又復於先所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CBETA, T30, no. 1579, p. 819, a2-25)

《瑜伽師地論》卷22:「尸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云何十種虧損因緣?云何名為墮在二邊?謂如有一耽著受用,極樂行邊從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愛玩受用、不觀過患、不知出離,是名一邊。復有一類好求受用自苦行邊,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受極苦楚,謂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斷瑜伽,或復事火、謂乃至三承事於火,或復昇水,謂乃至三昇上其水。或一足住隨日而轉,或復所餘如是等類修自苦行,是第二邊,如是名為墮在二邊。云何名為不能出離?謂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見執取,謂我因此,若戒、若禁,當得清淨解脫出離,一切外道所有禁戒雖善防護、雖善清淨,如其清淨不名出離,如是名為不能出離。云何名為所受失壞?謂如有一都無羞恥、不顧沙門,毀犯淨戒、習諸惡法,內懷腐敗,外現貞實,猶如淨水所生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名為所受失壞。(CBETA, T30, no. 1579, p. 403, b29-p. 404, c29)

《瑜伽師地論》卷84:「當知此中內朽敗者,外持沙門相故。內無沙門法故,猶如大木外皮堅妙,內被蟲食,虛無有實。下產生者,廣如下產及非下產法門中說。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雨最第一故,實非沙門稱沙門者,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故。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非梵行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而自稱言我遠離故。又失苾芻性,而自稱有苾芻性。是故說名妄稱梵行,實非沙門,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實沙門,是故說名妄稱沙門。又捨所受故,名突尸羅,先捨惡法復還取故,名為惡法。形相意樂互不相稱,由是因緣名內朽敗。隨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產生。毀辱所聞故,名水生蝸螺。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邪言說故,名為妄稱沙門梵行。又有貪瞋癡忿恨等,乃至廣說諸雜碎事,攝事分中我當廣說。」(CBETA, T30, no. 1579, p. 770, b13-c7)

無間等:

1. 正無間等(vidhā samatikkanta)克服諸慢

《雜阿含23經》卷1:「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5, b2-3)

《雜阿含198經》卷8:「羅睺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50, c18-19)

2. 慢無間等: abhisamaya 敏銳地察覺,現觀

《雜阿含105經》卷5:「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5]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CBETA, T02, no. 99, p. 32, b6-11)

《雜阿含105經》「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1]

〈林文〉的論文指出「而起慢無間等」,應為「未起慢無間等」。他所依據的《瑜伽師地論》相當的文句為「此中異生,非於一切佛所說義皆能了知,亦非於慢覺察是慢,又未能斷。」。[2]

但是此段《瑜伽師地論》引文似乎指經文有三個層次:

「此中異生非於一切佛所說義,皆能了知,亦非於慢覺察是慢,又未能斷。若諸有學非於我見一切義中,皆不了知,又能於慢覺察是慢,而未能斷。若諸無學能作一切。」[3]

也就是一、異生(異學):不了知佛所說義、未覺察此慢、又未能斷。二、有學:了知佛所說義、覺察此慢、但未能斷。三、無學:了知佛所說義、覺察此慢、又能斷。

此項比喻有涅槃與優婆塞兩種,《雜阿含930經》闡述優婆塞的「順下、順注、順輸。」

《雜阿含93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c8)


[1]雜阿含105經》(CBETA, T02, no. 99, p. 32, b7-9)

[2] 林崇安(2003)10-11頁,經文例七。《瑜伽師地論》〈攝事分〉(CBETA, T30, no. 1579, p. 798, c21-23)。

[3]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CBETA, T30, no. 1579, p. 798, c21-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