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台灣竹枝詞--11



台灣竹枝詞之十一
肩批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

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

郁永河註解:
梨園子弟垂髻穴耳,儼然女子。土人稱天妃神曰馬祖,稱廟曰宮。

天妃廟近赤崁城,海舶多於此演戲酬願。

閩以漳泉二郡為下南,下南腔亦閩中聲律之一種也。
郁永河的詩是說,
這些演戲的男生,長髮披肩,帶著耳環,臉擦上白粉,嘴唇塗了胭脂,

(以前地方官不准女生演戲,所以梨園子弟都是男生

男生這樣的打扮在古時是敗壞風俗、驚世駭俗,

沒想到歷史轉個彎,這樣的男生打扮已經變成時髦。)

「媽祖廟」稱為「天上聖母」可能還是清朝末年的事,

中國的道教系統,是不會採用這樣的稱呼。
郁永河沒聽過台語「媽祖」的稱呼,寫成「馬祖」更是
「不倫不類」。
在赤崁樓附近的「天妃廟」(媽祖宮)鑼鼓喧天在演戲酬神,
接下來的「侏離唱出下南腔」,「侏離」
的典故很老,

漢朝鄭玄替《周禮》作註解時,曾說到「西夷之樂曰『侏離』」。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傳〉序:「衣裳班蘭,語言侏離
好入山壑,不樂平曠。」這裡就稱西南蠻夷地區說的話為「侏離」。
郁永河此處實際上是對閩南語有看沒有起,稱演戲的用閩南語(侏離)
唱出「漳州、泉州」一帶的音樂(
下南腔)。
其實語言是周漢晉唐的中原古語,
音樂則是唐朝的「御前清供」咧!
「下南腔」請參考

tw.myblog.yahoo.com/jw!d0GiVJ6BBAAQKGZHarobbSTMY6Cp9Q--/article

郁永河的註解是說:
梨園子弟打扮得像女生一樣(男生打扮成女生,所以奇怪), 當地人稱供拜「天妃神」的廟為「馬祖宮」,位在赤崁城附近, 出海的船舶多在此演戲酬願。

所以,北管就是所謂「上路戲」,南管就是「下南腔」,又稱「七子戲」,最後訛傳為「子弟戲」,小時候父親帶我去看子弟戲,在幼小純真的心靈裡,認為沉悶難聽、不好看。聽說鹿港鎮還有「子弟戲」的傳承。

南 管戲即梨園戲(或稱七子戲),基本上是以演奏南管音樂扮 演的戲劇,它為清代中葉之前台灣最流行的戲,其記錄最早見於康 熙三十六年浙江人郁永河在他竹枝詞中提到:「肩披鬢髮耳垂璫, 粉面紅唇似女郎,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描寫台南 梨園戲演出的情形。在當時七子戲流行於台南、鹿港,此兩地分別 為泉州人所建立的移民社會。但隨著環境的改變,現今台灣多以演奏南管音樂的子弟團為主,其樂器分為上四管(即琵琶、洞簫、三 絃、二絃)及下四管(響盞、四塊、叫鑼、雙鐘),參加的子弟多 以「御前清客」自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