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雜阿含1335經, 誰心生恐怖 -- 2



蔡奇林教授講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 原始佛教讀書會【相應部選讀•第二單元:天子相應‧2003/3/22】

第15經「大林鳴」。天神唱誦說:「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以鳴於大林,恐怖以襲我」,意思是:正當中午時分,成群的鳥兒停住休息,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我感覺到萬分恐怖。第三句「以鳴於大林」翻譯有點問題,原文意思是「廣大的森林沙沙作響」,而不是鳥兒在林中鳴叫。這首詩偈儘管出自天神之口,但大約反應一般尚未成就的修行者的內心狀態。

在當時,比丘、比丘尼們吃過午飯之後,通常就到森林裡禪坐,這在《阿含經》常翻作「日住」,巴利語是divavihara,就是中午的安住或禪坐。日正當中,天氣正熱,鳥類及動物都停下休息,這時整個森林萬般寂靜,只有風吹過時發出的沙沙聲音。修行者獨自一人,面對廣大而幽深寂靜的森林,內心不禁泛起了陣陣恐怖的情緒。但佛陀回答說:「麗日正盛時,鳥停不飛動,於是大林鳴,其樂現於我」。前面三句是一樣的,表達森林中幽深寂靜的情景,但佛陀面對同樣的情境卻是「其樂現於我」--內心感到無限的喜樂。真是一樣深林兩樣情!這是很耐人尋味的對話。為什麼天神或一般人在森林中會萬般恐懼,而佛陀卻感到無限喜樂呢?

其實一般人,在生命的深層,總有許多的不安、猶疑、恐懼,這些生命底層的細微情緒,在一般的時空情境中,經常被轉移、或覆蓋、或隔絕。例如在比較繁雜的人事交接時,必須去面對及處理更即時、更表層的一些情緒,顯然就不容易觀察到這種底層的不安;另外,在比較安全而可控制的人為環境中,像人煙較多的地方或居所裡面,也會相當程度的減輕這種情緒。只有當一個人沒有任何保護的,將脆弱的生命,孤獨的、赤裸裸的委諸荒山野地時,才能直接面對這些生命底層的、隱微的不安、恐懼、害怕。佛陀在經典中常說「取著而恐懼」,就是說,這些恐懼、害怕的情緒,其實只是顯現於外的現象,就像疾病的「症狀」,它們背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於生命的「執著」,就是這種「我執」或「自體愛」,使得人們處在無助而不可預知的環境時,會產生劇烈的不安--害怕生命遭受傷害或毀滅。佛陀就是「滅除」或「解脫」了這種深層而隱微的「愛執」,才能坦露在任何危險無助的情境時,依然「其樂現於我」。

《雜阿含118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遇、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尚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尚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尚所,白言:『和尚當知,和尚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尚知時。』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深邃叢林中;堅住不傾動,善修正勤法; 無歌舞音樂,寂默住空閑;我所未曾見,獨樂深林者;欲求於世間,自在增上主;為三十三天,天上自在樂;何故深林中,苦行自枯槁?』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欲種種求,諸界多種著;彼一切皆是,愚癡之根本;如是一切求,我久悉已吐;不求不諂偽,一切無所觸;於一切諸法,唯一清淨觀;得無上菩提,禪思修不樂。

』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敬禮汝,大寂牟尼尊;禪思之妙王,覺無邊大覺;如來天人救,巍巍若金山;解脫於叢林,於林永不著;已拔深利刺,清淨無餘跡;論師之上首,言說最勝辯;人中雄師子,震吼於深林;顯現苦聖諦,集滅八正道;能盡眾苦聚,乘出淨無垢;自脫一切苦,濟彼苦眾生;安樂眾生故,演說於正法;已斷於恩愛,遠離於欲網;斷除於一切,有愛之結縛;如水生蓮花,塵水不染著;如日停虛空,清淨無雲翳;善哉我今日,至拘薩羅林;得見於大師,兩足之勝尊;大林大精進,得第一廣度;調御師之首,敬禮無所畏。』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319, c26-p. 320, b21)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森林中的嘈雜是什麼聲音?(***)

2. 為什麼日正當中,在森林裡仍然會心生恐懼?(***)

3.《雜阿含1335經》與《別譯雜阿含355經》的差異,那一個譯文比較有可能是正確的?為什麼?(***)

4. 如果其中有些譯文是錯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5. 這樣的問答與佛教法義有什麼關係?(***)

6. 為何巴利經文有兩部經完全相同?(****)

7. 在森林中,是誰在心生恐懼?如何消除恐懼?(***)

8. 在森林中,你會心生恐懼嗎?應該責怪這樣的恐懼嗎?應該排除這樣的恐懼嗎?(***)

9.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0.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