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一篇論文刊出之前


讀者通常只看到一篇論文編排整齊地出現在眼前,較少見到作者投稿之後,期刊對此文的評稿過程,我試著遮蔽一些期刊的資料,讓大家見一見其中的曲折。
-----
謝謝貴刊讓我理解原作者的想法,我作為一位論文作者與譯者時,也曾面對審稿老師反映的不同意見。也因此擔任審稿時,確實希望自己對原文有幫助,而不是寫一些無謂的空話。
  至於作者不同意審稿意見之處,也是學術論壇上常見的「理未易明」;我們應該學習導師說的「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不飾異以動人」。
Yifertw
-------
來自編輯的回音:
我們稿件可分為邀稿與投稿兩種來源。
若是邀稿的情況,受邀者基本上是有一定水準的人,見解上不會有太多的偏差。我們一般會請一位相關領域的人先行閱讀,主要是提供一些不同的意見供作者參考,一般來說,這位相關領域的老師若有特別或強烈的不同意見時,才會提交評稿;若沒有特別的意見,一般也就尊重受邀者的看法 ...

若是投稿的稿件,我們會先進行初審,覺得內容還不錯的,可能有機會刊登的,就先排版,給審稿老師的檔案都是經過排版過的。

關於作者與審稿者意見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明顯的、嚴種的錯誤見解,我們會要求作者修改;若是各有論據時,我們會評估作者的答辯是否有其合理之可能性,這當然會有些主觀的認知與見解在其中,但我們會盡量客觀,讓不同的見解可以被公開,畢竟這些見解公開之後,也是要接受公評的,不同意的人可以撰文評論 ...

希望上述的說明,可以提供一些澄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