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514:民國以後的「阿含學」


羅雜華問: (2024/7/18)
請教老師,當時中國還有懂阿含的學者嗎?
蘇錦坤答: (2024/7/18)
2013年12月10日方廣錩教授來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參加「敦煌遺書的現狀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時,我曾當眾提問:「敦煌遺書有百分之九十是佛教寫卷,為何直到二十世紀末,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與佛教不相干的主題,而很少出現以佛教寫卷為主的論著?」
方廣錩教授的回答是,「1900年敦煌遺書出現在眾人面前時,佛教是很凋敝的。可以說是『有佛教而無佛學』。」
「懂阿含的學者」很難界定,「懂」有三個層次:
1. 禪智並耀(以禪學驗證佛典,藉佛典光顯禪定),這是知行合一。
2. 理解並闡明各部經典的教導與其間的脈絡。
3. 讀個「文從字順」,「條理分明」。

【當時中國還有懂阿含的學者嗎?】
當年的漢地學者恐怕連讀懂經中疑難雜句都有問題,隨處指個單字單詞都可能張目瞠舌,說不出個合理解釋。
「當時中國有無阿含學者」,只要將1920-196o年之間的阿含論文與論著列印成表,就能知道答案。
大學三年級時,我的高中同學送我一套五十卷《雜阿含經》,我逐卷標點,不僅矇懂不明,還索然無味,理不出頭緒來。可見閱讀「未經標點的」五十卷《雜阿含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代漢地學者開始「阿含學」,當然首推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1924, #1),繼之以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1983, #2),佛光《阿含藏》,楊郁文《阿含要略》(1993, #3)。
目前阿含研究叢書,應以下四書為基礎: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2013), 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增一阿含經研究》),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2014), Research on the Dīrgha-āgama(《長阿含經研究》),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2017), Research on the Madhyama-āgama(《中阿含經研究》),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2020), Research on the Saṃyukta-āgama ,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Research Series), Taipei: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雜阿含經研究》,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
#1. 呂澂,(1991),〈雜阿含經刊定記〉,《呂澂佛學論著選集》1-29頁,齊魯書社,濟南市,中國。《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1983, 1995), 663-679頁,佛光出版社,台北市,台灣。(原文發表於 1923年,《內學》第一輯)。
#2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3 楊郁文,(1997),《阿含要略》,法鼓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