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鳩摩羅什在《大智度論》常出現「一詞多譯」的現象

《大智度論》卷18〈序品 1〉:
「如馬星比丘為舍利弗說偈:
 『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王,是義如[12]是說。』」(CBETA, T25, no. 1509, p. 192, b18-20)。[12]是=先【宮】。
《大智度論》卷11〈序品 1〉:
「爾時,有一比丘,名阿說示(五人之一),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舍利弗見其儀服異容,諸根靜默,就而問言:『汝誰弟子?師是何人?』
答言:『釋種太子厭老、病、死苦,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師也。』
舍利弗言:『汝師教授為我說之!』
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18]學日又初淺,
 豈能[19]宣至真,廣說如來義?」
舍利弗言:『略說其要!』
爾時,阿說示比丘說此偈言:
 『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
 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20]說。』」(CBETA, T25, no. 1509, p. 136, b23-c5)
[18]學日又=受戒日【宋】【元】【明】【宮】。[19]宣=演【宋】【元】【明】【宮】。[20]說=言【宋】【元】【明】【宮】。
---------
Assaji(巴利)、Aśvajit(梵文),是鹿野苑佛所度五比丘之一,律藏亦傳說舍利弗見到乞食中的Assaji 比丘,他為舍利弗說此偈,而造成舍利弗隨佛出家的因緣。
我們可以見到,在 p. 136, 《大智度論》將此一比丘翻譯為「阿說示」,而在 p. 192, 卻又翻譯成「馬星比丘」。
對舍利弗所說的偈頌,在 p. 136, 翻譯為:
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
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
相隔 56頁,在 p. 192, 卻又翻譯成:
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王,是義如是說。
-------
鳩摩羅什在《大智度論》常出現「一詞多譯」的現象。相當於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的第四品「Aṭṭhakavaggo」的字,鳩摩羅什在《大智度論》有四個譯詞:「義品」、「阿他婆耆經」、「眾義經」與「利眾經」。
「阿他婆耆」是音譯,近似「Aṭṭha(ka)-vaggi」。如果譯者手上的文本將「Aṭṭhakavaggo」書寫成近似「attha巴利」或「artha 梵文」,則此字會被譯作「意義、利益」。因此,相當於「Aṭṭhakavaggo」的字會出現「義品」的譯詞;如將此字解釋為「複數名詞」,則會增譯一「眾」字而譯作「眾義經」或「利眾經」。

請參考:
蘇錦坤,(2016),〈初期漢譯佛典「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福嚴佛學研究》11期,75-116頁,新竹市,台灣。
https://www.academia.edu/26539267/Reflections_on_diverse_renderings_of_an_Indic_word_2016_%E4%B8%80%E8%A9%9E%E5%A4%9A%E8%AD%AF_%E7%8F%BE%E8%B1%A1%E7%9A%84%E7%9C%81%E6%80%9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