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468:《雜阿含912經》的解讀


法友問: (2023/6/30)
《雜阿含912經》:「
(1). 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卑劣人。
(2). 何等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中間人。
(3). 何等為自苦方便勝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CBETA, T02, no. 99, p. 229, a28-b7)
這三種「卑劣、中間、勝」人的差別是什麼?「初始犯戒」和「不初始犯戒」是什麼意思?
--------
蘇錦坤答: (2023/6/30)
  就閱讀《雜阿含經》的初學者而言,《雜阿含912經》是一則不易理解的經文,晦澀難懂詞句的用字又平凡無奇,我們也因此常用此經作為教材。
  對於經文的詞句,我們必需先理解這是漢語詞彙?還是翻譯詞彙?如果是翻譯詞彙,我們必需用對應的「梵語、巴利」詞彙的本意來解釋這個語詞。如果是漢語詞彙,就必需在漢語「經、史、子、集」的訓詁求解釋。翻譯詞彙的詮釋屬於「跨語言佛典比較研究」,漢語詞彙的詮釋屬於「中古漢語訓詁」;而且,很抱歉這兩者都是「專門之學」,不是翻一下字典、辭典、佛學大字典、佛學大辭典能找到解釋。有時輝煌的「字典、辭典、佛學大字典、佛學大辭典」提供的解釋在「阿含、尼柯耶」範圍並不適用。
想直接閱讀《雜阿含經》經文的初學者,倒也不用因此停步,這一類詞彙不算太多,大約二十個,只要多讀多問,多聞而好學,一個月內應該可以學得完整。
《雜阿含912經》的此類詞彙為:
1. 一向
2. 方便
3. 初始、始不、不初始
4. 現法
5. 離熾然
6. 安樂住
7. 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身現緣自覺知
8. 法眼淨
第六項「安樂住」,似乎無須解釋。但是,德國胡海燕教授為此在日本著名佛學年報寫了一篇報導,退休的前法鼓文理學院院長惠敏法師在《台大佛學研究》作了補充說明,可見不是我們解讀的那麼簡單。
第四項「現法」,有時寫為「見法」,這個詞彙為「在此生中」或「現在」,隨上下文而異。
-----------
《雜阿含912經》與《別譯雜阿含127經》為第二組,《相應部56.11經》與《雜阿含379經》為第一組;兩組的架構相似,都是談兩端(兩邊、兩種極端):
(1) 追求感官的快樂,此為低下、粗魯、庸俗、卑鄙、無益。
(2) 追求自我折磨,此為痛苦、卑鄙、可辱、無益。
離此兩端而斷除貪嗔癡,則明生、智生而趨近涅槃。
差別在第一組對鹿野苑五比丘說法,最後歸結三轉四諦;而第二種對在家眾說法。並將 (1) 與 (2) 各剖析成「卑劣、中間、勝」三種。
你所問的三種是指 (2) 的「卑劣、中間、勝」三種人。這三個句子的差別在第一句是「初始」,這是「總是、一向如此」,不是今日漢語所理解的「剛開始時」。第二句是「不初始」,這是漢晉時期的「熟語」(常用語),意思是「全不、從不如此」,不是今日漢語所理解的「剛開始時不如此」。
剩下的問題是,
(2). 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中間人。
(3). 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CBETA, T02, no. 99, p. 229, a28-b7)
兩者的差別不是在「(2) 沒有『枯槁活』」而「(3) 有『枯槁活』」;其問題是 (3) 出了狀況,我們可以利用《別譯雜阿含127經》來訂正《雜阿含912經》。訂正如下:
(3). 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種種苦行方便,雖少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觸禪樂,然亦不能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CBETA, T02, no. 99, p. 229, a28-b7)
讀者以日常用語來說,第一種是犯戒而勤修苦行者,但有苦行而無所得,這是「卑劣」。
第二種是不犯戒而勤修苦行者,但有苦行而無所得,這是「中間」。
第三種是不犯戒而勤修苦行者,或有「少許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見法、或觸禪樂,這是「勝」。
-----------
《別譯雜阿含127經》卷7:「有少增進過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見法,或觸禪樂」(CBETA, T02, no. 100, p. 422, b2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