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談失誤


師友當中有人跟我說,他從不讀舊作,論文刊出之後,書本出版之後,他就像生了一個醜小孩一樣,不願回頭去看自己失敗的作品。
我跟他說,我不一樣,我會回頭去看我的演講錄影帶、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書籍;然後反省自己為什麼會在該處出這樣的錯。
我自己演講當中會出現口誤,其實,每個人講一些陌生的題材或初次講一講題,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口誤。不僅如此,即使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有人在他的演講當中,強不知以為知,說錯了一些事物。
帖主我因緣際會,曾幫國際知名學者「順稿」,也曾幫大學者評稿;即使是訴諸白紙黑字,即將付印,仍然可以抓出一些失誤。例如,有一位大學者就誤將《法集要頌經》的翻譯者「法賢」誤作「法顯」。(老實說,此篇為他人將他的英文稿轉為中文稿之後,以他自己的名義刊出。如果當時是以「翻譯者掛名」而為譯稿,則失誤純屬譯者。但是這位學者以自己名義發表,又疏於校對,則失誤屬作者本人。)
最近有人認為他所評的論文出了一個英文錯字,則認為該篇論文不是作者本人所作,認為那是出自「抄襲」。或者有人認為,某人在電視訪談當中犯了一個可笑的失誤,就認為該人全無知識。
帖主認為,知人論事,除了指出某人言論的錯誤之外,也該回顧他有哪一些正確的主張或創見。出於粗暴與學術傲慢,以少數幾項失誤就輕易抹煞學生的努力,只是讓一座高等學府蒙羞。
不宜因一個兩個失誤,就打翻一整艘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