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顏峻:如何在國際佛學研究預流



顏峻:如何在國際佛學研究預流
-------
帖主贅語:
參與國際佛學研究而有發言權,謂之「預流」。如果當代漢語佛教界都沒有人能參與國際佛學研究,而沒有發言權,謂之「未預流」。
1. 不需要所有的漢語佛教界都從事國際佛學研究,但是如果某一年代的漢語佛教界都無人從事國際佛學研究,或有人從事國際佛學研究但無發言權,則是問題。
2. 能在重要佛學會議或主要佛學期刊發表論文,謂之「預流」。
3. 是否有「發言權」,可以看主流學者的重要論著是否參考或引述了漢語佛教界的論著。
4. 如果連漢譯佛典的國際佛學研究也缺席,這才是大問題。
-------
顏俊:如何在國際佛學研究預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U3OTgwMg==&mid=2247483685&idx=1&sn=0874228b7b83b495e3348619ea2fddb1&chksm=ec3d0890db4a81863289213b1d1b59d2a241b03b704618873deee406210749543379a2293939&scene=178&cur_album_id=1389194724640440321#rd
佛教思想研究的困局,面臨著繼續深入愈發困難的挑戰,原因之一可能就在於單一漢語的背景。當然,並不是說只會漢語就做不出優秀的研究成果,只是困難度會比較高,並且無法跟國際對話,汲取他方智慧,無法獲得「世界佛教」的眼光。放眼世界,把自己抛入一個世界性的佛教研究共同體之中,可能就會看到不同的廣闊天地。佛教作為一門國際性的学术,有着广大的平台和丰硕的成果,不必视为研究的困难,这恰恰是佛教研究激动人心之处。如前所述,许多学界前辈都有这样的自觉和努力。

了解國際學界過去成果、前沿動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門檻之一是熟練掌握國際佛教學界通行的語言,日、英、德、法等,尤其是英語和日語。
門檻之二是資料的獲取,當代資料獲得雖較以往便利許多,但很多專業信息、學術書籍的獲取仍面臨較大困難。
門檻之三,如果在某一論題的寫作前,廣泛搜羅各語種的研究,費時費力不說,還有可能發現自己的想法已經有人寫過,陷入尷尬境地,這無疑是與高效率的「學術生產」背道而馳。

如果置他方成果不理,國内也罕有人知,不致得咎。不過,對於下一代青年學人來說,這三個問題都是必需面對的,也並非不能解決的。
其一,筆者聽過台灣中山大學越建東教授一個頗為精彩的比喻「多會一門語言就多一個大腦」,說明了學習語言的必要性。英、日語言學習較古典語言簡單很多,只要肯下功夫,達到閱讀文獻和一般交流的水準並不是特别困難。
其二,當代出國交流、開會機會比較多,就算無法長時間浸淫異域的學術環境,認識同儕學友後,學術信息的獲得也並非難於登天。
其三,雖然全部看完比較困難,但是經典性的、前沿性的、與自身相關的研究还是要關注的,這也是「預流」的必需,更是產出真正有價值的原創性成果的必然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