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提問題的五種狀況



不僅在網路上遇見別人提問題,在日常生活也常見到別人跟我提問。
在網路上常遇見以粗魯為直率,以無理、無禮為豪邁的人。
通常只是,可以當朋友則留下來一起學習,不能當朋友就請自來自去,這當中沒有「我勝、我等、我劣」的議題。
--------
1. 我不懂,請你教我。
2. 我懂(而你不懂,沒說出來),我要考一考你是否知道答案。
3. 我不確定我是否正確,想跟你對一對答案,看誰的答案正確。
4. 我不懂,但是我要藉「問難、盤問」來學習你的知識。
5. 我不在意答案是什麼,我只是隨便問一問。
-------
有時候會遇到有人沒把問題表達清楚、不知道自己的疑問是什麼的人、聽不懂別人答案的人。坦白說,我自己有時候也是這種人。
對待這種人,要耐心讓對方知道他自己的狀況,逐漸改變他發問的氣概、態度或態勢。
過去我遇到過這種導正我發問習性的善知識,今後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這樣的善知識(巴利「善知識」有兩種詞,一是 sappurisa 好人,另一是 kalyāṇamitta 善良或善巧的朋友,不一定是老師)。
但是,也常遇到提問題的對解答的人大發脾氣。生氣的原因大致有三種情況。
1. 對方不告訴他答案。有時只是自己沒把題目思考過就發問,有時是自己的問題描述得不夠清楚,有時是對方認為你應該練習思考過程,而不是只要一個「答案」。
2. 對方太囉嗦,回答問題實太多鋪陳、教訓,而不直接給答案。對以這種方式給答案的人,我給提問者兩種選擇:一是下次不要跟這種人發問,以免浪費彼此的時間。二是跟對方提問,其實是自己願意當學生,如果老師認為繞個圈子來解說學生才能徹底解惑;當學生提問又不給錢,老師講解詳細一點聽完就是,有什麼好埋怨的?
3. 對方不了解你問題的重點在哪裡,常常答非所問。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這是你問錯人呢?(問道於盲,跟瞎子問路),還是自己表達能力太差呢?
---------
記得讀過一個故事(《清淨道論》?),一位比丘跟村民問路。那位村民說:「你連去村子的路都不認得,怎會說要教導我修習解脫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