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4:今本《出三藏記集》的瑕疵



上一篇貼文提到,今本T2145《出三藏記集》可能有兩類瑕疵:
1. 所收錄的譯經「序」或「跋」與現存經典不同。
2. 《出三藏記集》本身行文有遺漏或失誤。
------------
我們先談第二項:《出三藏記集》本身行文有遺漏或失誤。
《出三藏記集》卷1:〈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舊經眾祐 新經世尊
舊經扶薩(亦云開士) 新經菩薩
舊經[4]各佛(亦獨覺) 新經辟支佛(亦緣覺)
舊經薩芸若 新經薩婆若
舊經溝港道(亦道跡) 新經須陀洹
舊經頻來果(亦一往來) 新經斯陀含
舊經不還果 新經阿那含
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 新經阿羅漢(亦言阿羅訶)
舊經摩納 新經長者
舊經[5]濡首 新經文殊」(CBETA, T55, no. 2145, p. 5, a13-24)
[4]各=右【宋】【元】【明】。[5]濡=軟【宋】。
「舊經摩納 新經長者」,「摩納」是「māṇava 學童、年輕人」,gahapati 是「一家之主」,或譯為「家主」或「長者」。
《出三藏記集》此處應該是在「摩納」兩字之後脫落了一些字句,而不是僧祐誤將「摩納」當成長者。
至於「各佛」,雖然【宋】【元】【明】藏作「右佛」,此處應是《大正藏》正確,因為《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10〈大三災品 25〉:「獨梵宮殿」(CBETA, T32, no. 1644, p. 224, a11-12),「獨梵」的獨,「自梵」的自,和「各佛」的各,都是「pacceka」的對譯。
單卷本《雜阿含5經》卷1:「自梵」(CBETA, T02, no. 101, p. 494, b21)
對應經典《相應部6.8經》作:「paccekabrahmā」。
-----------
中國四川大學顧滿林教授指出另一處瑕疵,在僧叡〈大品經序〉提到,鳩摩羅什訂正舊譯:「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謬者,定之以字義。」(CBETA, T55, no. 2145, p. 53, b23-24)。
所以,鳩摩羅什對舊譯「五陰」改作「五眾」,舊譯「解脫」改作「背捨」,舊譯「除入」改作「勝處」,舊譯「意斷」改作「正勤」,舊譯「覺意」改作「菩提」。
《出三藏記集》卷8:「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隨義改之。陰為眾,入為處,持為性,解脫為背捨,除入為勝處,意止為念處,意斷為正勤,覺意為菩提,直行為聖道;諸如此比,改之甚眾。」(CBETA, T55, no. 2145, p. 53, b19-23)。
但是,僧祐卻稱:「
舊經背捨 新經解脫
舊經勝處 新經除入
舊經正斷 新經正勤
舊經覺意 新經菩提」(CBETA, T55, no. 2145, p. 5, b1-5)
我們以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p. 217, a3)來檢驗兩種說法何者正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58處譯作:「八背捨」(CBETA, T08, no. 223, p. 219, a8),卻有8處譯作:「八[2]解脫」(CBETA, T08, no. 223, p. 395, a1),[2]解脫=背捨【宋】【元】【明】【宮】【聖】*。
再看《大智度論》,有七八十處翻譯作「背捨」,例如「八背捨」(CBETA, T25, no. 1509, p. 97, a3)。
但是也有 18處翻譯作「八解脫」。
《大智度論》卷17〈序品 1〉:「是時於未到地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CBETA, T25, no. 1509, p. 187, a5-6)
目前,不了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不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