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巴利《相應部》與漢譯《雜阿含》的差別 --- 2/10



巴利《相應部》與漢譯《雜阿含》的差別 --- 2/10
-------------
  巴利《相應部》與漢譯《雜阿含》的結構又是怎麼樣的面貌呢?
  僧肇〈《長阿含經》序〉說:「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CBETA, T01, no. 1, p. 1, a10-13)。
  「《中阿含》四分五誦」還分辨得出,「《雜阿含》四分十誦」則杳如雲煙、蹤跡難尋。《相應部》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有偈品〉、〈因緣品〉、〈蘊品〉、〈六處品〉、〈大品〉等五品;第二層是56〈相應〉,第三層是個別的 2898經。
  相對於此,漢譯《雜阿含》的結構又如何呢:
  「第一層是《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道品誦》、《八眾誦》等七誦;第二層是51〈相應〉;第三層是個別的 1364經(或1362經)。」
  這樣的敘述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說,至少是與現存的文獻現況不符。
--------
  我們來盤點一下各家推算的《雜阿含》結構:
1. 日本《國譯一切經,雜阿含經》,1929,八誦、46〈相應〉、1364經(1364? 待查)。八誦為《1 五蘊誦》、《2 六入誦》、《3 因緣誦》、《4 弟子所說誦》、《5 道誦》、《6 八眾誦》、《7 偈誦》、《8 如來所說誦》。
2.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1983,七誦、51〈相應〉、13412經(沒錯,一萬三千多經)。七誦為《1 五陰誦》、《2 六入處誦》、《3 雜因誦》、《4 道品誦》、《5 八眾誦》、《6 弟子所說誦》、《7 如來所說誦》。
3. 佛光山《雜阿含經》,1983,七誦、51〈相應〉、13412經(沒錯,一萬三千多經)。七誦為《1 五陰誦》、《2 六入處誦》、《3 雜因誦》、《4 道品誦》、《5 八眾誦》、《6 弟子所說誦》、《7 如來所說誦》。
佛光山《雜阿含經》編為1362經,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編為13412經,兩者雖同為51相應,佛光山版編有後者所無的〈食相應〉。
4.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2014,四分、七誦、56集(相應)、8491經。
---------
以上列舉這四種推算,哪一種比較正確?
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都不合理。現存各《雜阿含經》版本完全沒有「相應」這一層結構的痕跡,更不用說「51相應」了。
至於第一層「誦」的結構,目前文獻殘餘的記載是:
「雜因誦第三品之四」(CBETA, T02, no. 99, p. 108, c27)
「雜因誦第三品之五」(CBETA, T02, no. 99, p. 116, c11)
「弟子所說誦第四品」(CBETA, T02, no. 99, p. 126, a6)
「第五誦道品第一」(CBETA, T02, no. 99, p. 170, c27)
(CBETA, T02, no. 99, p. 49, b7)處,註記:「元、明藏有 (誦六入處品第二)七字」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山《雜阿含經》與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不符合「弟子所說誦第四品」與「第五誦道品第一」的文獻現況。日本《國譯一切經,雜阿含經》則編有《6 八眾誦》與《7 偈誦》,令人困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