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2/6 評鄧殿臣老師的講話之二:「南傳佛教的經典文獻」


------
網路上有人貼出中國鄧殿臣教授的此次講話:「南傳佛教的經典文獻」。
這恐怕是年代久遠的演講,有些敘述已經「不合時宜」,而且值得商議的敘述頗多,令人擔憂。一般而言,演講會有「口誤」,也會針對現場觀眾作一些狹隘的修改,不見得能完全反映演講者的學術主張。
在此我為初學者作些澄清,以免被此一貼文誤導。
--------
  1. 「漢語大藏經是六、七千卷」,唐朝《開元釋教錄》是5048卷。任繼愈主編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編》全部106冊,收集了經籍約4,200餘種,23,000餘卷。
  2. 「《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祗律》」,漏講了重要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以下為「正文」第二段------
下面介紹一下《巴利三藏》的內容。南傳佛教的經典或者叫《南傳大藏經》,我們叫大藏經,他們叫巴利三藏,我們過去叫小乘佛教經典。都是指南方這些國家,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我國傣族地區德宏一帶所通用的佛教經典,就是這一套巴利三藏,南傳大藏經(Tipiṭaka)。
我們說它是很古老、很可信、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整個經典的數量分為律藏、經藏、論藏,這三藏合在一起,翻譯成漢語大約有一千二百多萬言。要十幾萬字成一本小書的話,要有一百多本書。但比漢語大藏經量要小,少得多。漢語大藏經是六、七千卷,博雜很多,重複很多,我們譯經是『立新而不廢古』,如果除去重複的部分,相差就不會那麼多了,但漢語(經典)還是多。
巴利律藏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叫經分別,一部分叫犍度,一部分叫附隨。所謂經分別就是對227條戒經的解釋。實際上我們中國漢文大藏經的律是很全的,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祗律》,但是我們缺少巴利律,,而他們使用的就是巴利律。我們現在用的是《四分律》,波羅提木叉(戒條)是250條,他們的是227條。戒條裡有止持和作持,止持就是不能做的,如過午不食等,如果做了就算犯戒;作持是應該做的,你不做就算犯戒;不應該做的你做了算犯戒,該做而不做也算犯戒。〈經分別〉就是解釋這227條,包括直接因緣、文句解釋和犯相分別。直接因緣是解釋哪一條是在什麼情況下立的,講直接的因緣;文句解釋是講這條經是怎麼說的,這樣說是什麼意思;犯相分別就是舉一些例子,這樣犯了怎麼處理,那樣犯了怎麼處理,講得很祥細。因為是當時佛陀在世時僧團生活的實際總結,所以,比較實際,比較貼近僧人的生活。這樣總結起來形成的這套戒經,和我們的四分律比較起來,大同小異。
律藏第二部分〈犍度〉(這是音譯,正確翻譯是篇章),是Khandhaka的譯音。犍度是講作持的,如雨季安居,半月誦戒,這些是應該做的,不做就算錯了,這些規定都在犍度中。也包括比丘尼應該做些什麼。規定做不到算犯戒。
第三部分叫〈附隨〉。這部分出現的比較晚,學者們一致認為是在斯里蘭卡形成的。這個不重要。這是一些目錄,對上面兩部分概括的一些話。主要的是前面兩部分,經分別和犍度。這就是他們的律藏,大概有六、七冊書。這是三藏裡面的第一藏。他們是最看重律的,要結集主要是結集律,律藏是佛教的生命所在,律沒有了,佛教就不存在了。所以,他們把律放在了第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