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佛學問答 60:《成實論》與「中陰身的主張」



  「中陰身」是佛教歷史上的「諍論」之一,本園地不適宜在此作太多討論。所以,本帖貼出後,帖主將不再回答此一議題。
  當然,帖主應該對此一討論負起一些責任。其根本原因在法友黃韻如問「某段經文位於哪一巴利經典?」帖主回答時,一併提醒她:「巴利文獻所屬部派(上座部之分別說部)並不主張中陰身」。
----------
羅良艾:
  「僧寶論」是作者自己的主張,而此處有阿那含於中陰滅,無異於中般涅槃。
《成實論》〈僧寶論分別賢聖品〉:「是阿那含差別八種,所謂中陰滅者、有生有滅者、有不行滅者、有行滅者、有上行至阿迦尼吒滅者、有至無色處者、有轉世者、有現滅者,隨上中下根故有差別。中陰滅者亦有三種,上、中、下根。有阿那含深厭世間,有少障礙不得現滅,是人則於中陰中滅。」
----------------
蘇錦坤回答羅良艾:
    ----------
  《成實論》〈僧寶論分別賢聖品〉有此敘述,但是,不能下結論說:「《成實論》作者訶黎跋摩有此主張。」
  《成實論》中有〈有中陰品 24〉,也有〈無中陰品 25〉,都是引《相應部44.9經》為論證。
  《阿毘達摩》非我所長,最後我引印順導師的結論供你參考。
  《成實論》卷3〈有中陰品 24〉:「又《和蹉經》說。若眾生捨此陰已。未受心生身。於[12]是中間我說愛為因緣。是名中陰。」(CBETA, T32, no. 1646, p. 256, b15-17)
[12]是=其【宋】【元】【明】【宮】。
  《成實論》卷3〈無中陰品 25〉:「又汝言和蹉經說。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是經中[20]問異答異。是和蹉梵志所計身異神異故如是答。」(CBETA, T32, no. 1646, p. 256, c5-7)
[20]問=間【宮】。
    ----------
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第十一章〈第三項 成實論論義略述〉(582-584頁):
《成實論》......在這些諍論中,本論的立場是:
  1. 二世無──過去未來是非有的。
  2. 一切有與一切無,是方便說,第一義諦是非有非無的。
  3. 沒有中陰。
  4. 一時見諦(頓見)。
  5. 阿羅漢不退。
  6. 心性不是本來清淨的
  7. 使(隨眠)與心相應。
  8. 過去是無,所以不用討論已受報業的是有是無。
  9. 佛不在僧中。
  10. 無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