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論文簡介 5-2:介紹榎本文雄 Fumio Enomoto 論文〈關於漢譯阿含的原來文本的形成〉"On the 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s of the Chinese Āgamas" -- 2/5



榎本文雄在本篇論文破題就說:「研究原始佛教(Early Buddhism 初期佛教),漢譯阿含經典的重要性不亞於巴利尼柯耶或梵文阿含殘卷。」
他提到《中阿含》有兩個譯本,
  1.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西元384年)...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西元398年)。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參與後一翻譯的道慈法師在〈中阿含經序〉評論前譯說:「並違本失旨,名不當實;依稀屬辭,句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CBETA, T55, no. 2145, p. 63, c25-26)
前譯為曇摩難提默誦經文,後譯為依據胡本所譯。「請罽賓沙門僧伽羅叉令講胡本,。請僧伽提和轉胡為晉。」(「僧伽提和」即是「僧伽提婆」)。
現存《大正藏》編號為 T26 《中阿含經》,雖然水野弘元教授主張為曇摩難提所譯,但是此一主張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應是「僧伽提婆」的譯本。不過,T26 《中阿含經》有「合集」的現象,其中可能有一經或兩經出自曇摩難提舊譯。這就需仰賴洪振洲老師出手解決此一爭議了。
-------------
他也提到《增一阿含》有兩個譯本,
  1. 曇摩難提譯:「增一阿鋡經三十三卷(秦建元二十年夏出,二十一年春訖定,(西元385年),三十三卷或分為二十四卷)。」
  2. 僧伽提婆譯。
道慈法師在〈中阿含經序〉說:「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CBETA, T55, no. 2145, p. 71, b21-22)
令人詫異的是,僧祐的《出三藏記集》並未登錄僧伽提婆的《增一阿含》譯本。
法經《眾經目錄》(西元594年)的紀錄是:
  1.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前秦建元年沙門曇摩難提譯)。
法經《眾經目錄》也未登錄僧伽提婆的《增一阿含》譯本。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的紀錄是:
  1.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為秦武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叡二秦錄僧祐及[29]寶唱並載)
  2.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四十二、或三十[26]三,無定。見道祖及寶唱錄)。[26]三=二【宋】【元】【明】【宮】。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已經是西元597年,距前譯212年,距後譯199年。
唐朝玄逸法師《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實見其本,紀錄為:《增壹阿含經》51卷,52品。「東晉隆安元年正月罽賔沙門瞿曇僧伽提婆於楊都譯,見竺道祖錄及寶唱錄。」(約為西元731-741年)
現存《大正藏》編號為 T 125《增一阿含經》,雖然水野弘元教授主張為曇摩難提所譯,但是此一主張仍待細論。請見下列各點:
  1. 水野弘元教授主張 T26 與 T125 同是曇摩難提所譯,因為曇摩難提所譯出自默誦,而從T26 與 T125 的內容可知,此兩本隸屬差異頗大的不同部派。同一人不可能誦讀不同部派的阿含經本,這是應考慮的重點。
  2. 從〈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攝頌初探〉此篇論文,可見 T 125《增一阿含經》為「合集」的結果,此一影響需列入考量。
-------------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攝頌初探〉https://www.academia.edu/7207918/Rendering_Chinese_Udd%C4%81nas_of_Ekottarika_%C4%80gama_T125_2010_%E6%BC%A2%E8%AD%AF_%E5%A2%9E%E4%B8%80%E9%98%BF%E5%90%AB%E7%B6%93_T125_%E6%94%9D%E9%A0%8C%E5%88%9D%E6%8E%A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