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39:「修多羅、祇夜、記說」中的「記說 veyyākaraṇa, vyākaraṇa」



《大智度論》:「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若記爾所歲當作佛;記聲聞人今世、後世得道;記辟支佛但後世得道;記餘六道,亦皆後世受報。」(CBETA, T25, no. 1509, p. 306, c25-29)。
《大智度論》的引文,這是所謂「懸記」,預言來世的證果、成佛、受生六道。
--------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CBETA, T30, no. 1579, p. 418, c7-9)。
《瑜伽師地論》與《大智度論》解說大同而小異。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4:「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辯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辯,或諸所有辯,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1]諸了義經。」(CBETA, T29, no. 1562, p. 595, a6-9),[1]諸=說【宋】【元】【明】【宮】。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常保存古義,這是其中一個顯明的例子。
--------

潘濤老師的〈Vedic and Buddhist Sanskrit 02 吠陀梵語與佛教梵語〉(https://youtu.be/BLS8WjboKAk)提及《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1899)對「vyākṛ」的解釋。

在《梨俱吠陀》是「分開」。
在《摩訶巴羅塔》(經典梵語)是「解釋、解答、宣稱」。
到了佛教梵語才成為「預言未來的生處或證道」。
所以說,《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的解釋保存了早期的古義。
(請參考附圖)
-----------
已去世的明法比丘在他的字典裡引經文:
ekaṁsabyākaraṇīyaṁ pañhaṁ ekaṁsena byākaroti,vibhajjabyākaraṇīyaṁ pañhaṁ vibhajja byākaroti,paṭipucchābyākaraṇīyaṁ pañhaṁ paṭipucchā byākaroti ṭhapanīyaṁ pañhaṁ ṭhapeti.(該作一向(決定的)解答之問,以一向解答;該分別解答之問,分別解答;該反詰解答之問,反詰解答;該置之問,置之。)
「byākaraṇī, byākaroti」是對「pañha 提問」的「回答、解答」。
梵文「vyākṛ」,巴利為「記說 veyyākaraṇa, vyākaraṇa」,「vy」和「by」混用,所以有時寫作「byākaraṇa」。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20~521頁。
「記說 vyākaraṇa, veyyākaraṇa」,古來音譯為「和伽羅那」、「弊伽蘭陀」等;義譯為「分別、記別、記說」等。vyākaraṇa 是名詞,動詞作 vyākaroti,一般為說明、分別、解答的意義。vyākaroti 及 vyākaraṇa,在聖典中,應用極廣,終於成為分教之一;在初期聖典中,這是極重要的一分。
《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對於「記說」,統攝古代的傳說為:「問答體」、「廣分別體」、「授記」──三類。從巴利聖典中,探求 vyākaroti, veyyākaraṇa詞語的應用,而論斷為:「記說」的原始意義,是「問答體」。在問答、分別、授記中,「記說」也許有所偏重。然從世間固有的名詞,而成為聖典的部類之一,是否先是問答而後其他,那是很難說的。
現在,對古代的解說,先略加檢討。
『瑜伽論』系,對「記說」的解說,有二義:「顯了分別」,「記別未來」。以「記說」為分別,為瑜伽師的重要解說。但這是對於「祇夜」(「應頌」)的分別,如『瑜伽論』說:
  1.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云何記別?……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2. 「應頌者,……略標所說不了義經。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

『顯揚論』也有二說,與『瑜伽論』所說,完全相同。『雜集論』說:「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意故」。『瑜伽論』系,以「記別」為了義,廣分別,是對應頌──「祇夜」而說的(不是「修多羅」)。「祇夜」是不了義,是略說;「記別」是了義,是廣分別。了義與廣分別,是同一內容的不同解說。為什麼不了義?只是因為略說而含義不明。廣為分別,義理就明顯了。對「祇夜」而說,所以了義與廣分別的「記說」,是偈頌的分別說。「記說」是對於偈頌的廣分別,「阿含經」充分證明了這點。現存的「四阿含」與「四部」,因不了解偈頌而廣為分別的,『雜阿含經』有屬於『波羅延耶』的:「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答波羅延優陀延所問」;「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屬於「義品」的,有「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屬於『優陀那』的,有「法無有吾我」偈;「枝青以白覆」偈。屬於「八眾誦」(「有偈品」)的,有「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中阿含經』,分別「跋地羅帝偈」的,有『溫泉林天經』、『釋中禪室尊經』、『阿難說經』。這些因偈頌而分別的,漢譯與巴梨文,都有「略說」與「廣分別」的明文。而漢譯所說:「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優陀延所問」;「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有餘經說」,明確的以『波羅延』頌為不了義,與『瑜伽論』系所說,完全相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