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29:呂澂自信太過



呂澂素被尊崇為「佛學大師」, 1943 年其師歐陽漸(歐陽竟無)去世之後,呂大師甚少推崇其他佛學研究者;在佛學領域裡,除了陳寅恪能跟他分庭抗禮之外,可以說是「睥睨餘子」。1943-1985 年間,西方學者也只認得呂澂、林藜光,而不知有「印順導師」。
但是隨著哲人遠去,考古文獻陸續出土,呂大師的一些觀點、主張,恐怕無法避免時代的沙汰。
--------
法友李周淵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Q4OTQ0Ng%3D%3D&mid=2247485246&idx=1&sn=a044359e752faac36c540cd1287df428&chksm=90918237a7e60b2111217cb72516195e0bf9fa67c86ce8cb5bd27bd8b3e97135aedd7e9843f2&token=2016803216&lang=zh_CN&fbclid=IwAR0GnLh5P0QWKqwBJyLdQpBB7ouIS7nadHwmtmcL6vsi94XzkMOosSxAfck#rd)提到:

呂澂的《佛典泛論》中有專章介紹藏經,我翻了翻,突然遇到很感興趣的内容。

書中繪製了張圖表,表示福州版、思溪版、契丹版、高麗版,都是出自蜀版。也就是說,所有刻本大藏經,都是出自《開寶藏》。

--------
其實,我們從辛島靜志老師的論文知道「《長阿含10經,十上經》」有兩個系統。一是「高麗藏」群:《高麗藏》(初雕及二雕本),《金藏》(廣勝寺本),《房山石經》,《聖語藏》,《金剛寺寫經》,《天平十二年御願經》。二是「宋、元、明藏」群:《宮內廳書陵部本》,《思溪藏》(資福藏本),《磧砂藏》,《普寧藏》,《嘉興藏》。
這兩組之間的差異,恐怕不是一句「都是出自《開寶藏》」可以解釋得通的。
更何況 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T99《雜阿含經》等等,「宋、元、明藏」與《高麗藏》之間的差異,也不能如此解釋。
應該順從當代學者將藏經系統分為「北方系、中原系、南方系」去探索,較為近情入理。
------------
歐陽竟無(1871年—1943年)去世過後,1943年九月,內學院辦理為期五周的講習會,第一周的第一科目就是「《法句經》講要」。
呂大師解釋 T210 《法句經》三十九品的次序(〈解析品次〉)說,「略本(指巴利《法句經》)依心立教,此則依法立教(指支謙本)」,所以首增〈無常品〉。「入道必賴師資授受,故先有〈教學品〉,以示入道之綱領」,「教學始於聞,故次之以〈多聞品〉。聞為清淨法本,故於聞須淨信。而由信守戒,故次之以〈篤信品〉與〈戒慎品〉。守戒則須淨觀,故次之以〈惟念品〉。...故依次而有〈慈仁品〉(猶四攝之布施)、〈言語品〉(猶四攝之愛語)。」
他在此稍前也解說了巴利26品的品次,所謂「經中最初〈雙要品〉....,何以知淨本、塵客耶?謂惡由放逸所致,非心性之本然,故次之以〈放逸品〉。如欲迴心向善,貴在攝護其心,故次之以〈心意品〉。護攝之要,在於學法,學不外戒定慧三,故次之以〈華香〉、〈闇愚〉、〈明哲〉三品,以別顯三學。學之極致,塵染既去,本淨圓成,故終之以〈羅漢品〉。.....」
在我看來,這是將漢巴《法句經》的品名依照次序排列在桌上,對著品名看圖說話,自由聯想。既沒有巴利文獻為根據,巴利註釋書也無類似的講話。
這有一點像天台「五時判教」,經不起文獻考證。今日看來,現存法句經文獻呈多文本面貌,擧凡波特那《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和巴利《法句經》都不是這種品次,這樣子講述品次,對初學並無任何幫助。
至於呂大師「略本(指巴利《法句經》)依心立教,此則依法立教」之說,這是出於自負的武斷。
《論語集解義疏》為曹魏何晏註、梁皇侃疏;皇侃曾在每品之下解釋品次的緣由。這是一己的猜測。皇侃疏:「政既由學,學而為政,則如北辰;不學而為政,則如季氏之惡,故次為學也。」又說「惡由不近仁,今亦避惡從善,宜居仁里,故以〈里仁〉次於〈季氏〉也。 」
這樣的作文比賽,也可以在詹初的《寒松閣集》看到。詹初(《宋元學案》卷63 登錄「勉齋學案」,黃榦,字勉齋,為朱熹弟子。詹初是黃榦的「講友」。)
「君子之學,天徳王道而已矣。〈學而〉天徳也,〈為政〉,王道也。故〈學而〉第一,而〈為政〉次之。為政之道莫先於禮樂,大夫僭,禮樂之道壞,故〈八佾〉次之。〈里仁〉所以救僭亂之風也,故《里仁》次之。仁之為道,困而不失其所亨,故〈公冶長〉次之,雖在縲絏之中,無損於其心也。」
這樣的自由發揮,其實對儒經、佛經都無所裨益。
--------
相較之下,印順導師的著作可能較經得起風霜考驗。印順導師:
  1. 《雜阿含經論會編》即使編了七誦、56相應、13,412經。縱然數量、名目或可商量,總是一大創舉。
  2. 「四《阿含經》宗旨」,未必盡符「吉祥悅意」、「破斥猶豫」、「顯揚真義」、「滿足希求」;以及四悉檀,但仍是彌足珍貴。
  3. 《雜阿含經論會編》主張,《雜阿含經》的結構出於「修多羅、祇夜、記說」三支,此一「三支說」應該在近期可以見到正反兩方更多的論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