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319:阿摩勒果





《一切經音義》卷25:「阿摩勒(此云無垢。南本《經》作『呵黎勒』,誤也,此方其識。(義)淨三藏云:『菴摩勒迦,此云苦澁藥,形如小柰。若云「菴摩羅、菴沒羅」,狀如木苽,大如鵞子,甘美。』或生如熟、或熟如生,故《經》云『生熟難分』者也。」(CBETA, T54, no. 2128, p. 468, b18-19)
此則《一切經音義》詞條,解釋兩種水果,一種是「阿摩勒、菴摩勒迦」(āmalaka),台灣又稱作「餘甘子」、「油甘」。這是如照片所示,比一般人手掌還小,味帶酸或澀,熟果和生果不易從外觀辨別,這在諸部戒律是當「藥」來食用。《中阿含56經》:「見地平正,名好㮈林」(CBETA, T01, no. 26, p. 491, a19-20),「㮈」即芒果,音譯為「菴婆」,《長阿含2經》:「名[16]菴婆婆梨」(CBETA, T01, no. 1, p. 13, b20),[16]Ambapālī.。
此一詞條還解釋「菴摩羅、菴沒羅」(amba 巴利, āmra 梵文),這是今日的「芒果」,義淨法師說,這是大如木瓜、鵝蛋,味甘美。這可以用來充飢。
有些現代字典稱「山楂」為「阿摩勒」,「山楂」為「鳥梨仔」,這不是綠點所記載的藥品。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復有薰香洗浴之物,浮甎、澡豆、芬馥、餘甘(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洛迦果也),持用揩身并將塗髮,能令髮白更黑。」(CBETA, T24, no. 1451, p. 207, b3-5)。
《雜阿含842經》卷30:「以胡麻屑、菴羅摩羅屑沐浴身體」(CBETA, T02, no. 99, p. 215, b5)。
《雜阿含1039經》卷37:「以胡麻屑、菴摩羅屑以澡其髮,修行齋法」(CBETA, T02, no. 99, p. 271, b7-8)
《善見律毘婆沙》卷17〈舍利弗品〉:「藥犍度。拘跋...[8]阿摩勒者,此是餘甘子也,廣州土地有,其形如蕤子大。」(CBETA, T24, no. 1462, p. 795, a16-23)。[8]Āmalaka.。
-----
以下為出自李時珍《本草綱目》,此書似乎將「阿摩勒 Āmalaka」和「芒果、㮈、林檎(蘋果)」混淆了。

庵羅果

(宋《開寶》)
【釋名】
庵摩羅迦果(出佛書)、香蓋。
時珍曰︰庵羅,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羅,梵音三合者也。華言清淨是也。
【集解】
志曰︰庵羅果,樹生,若林檎而極大。
宗奭曰︰西洛甚多,梨之類也。其狀似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松軟,入藥亦希。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庵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種出西域,亦柰類也。葉似茶葉,實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無害。今安南諸地亦有之。
【氣味】
甘,溫,無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動風疾。凡天行病及食飽後,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主治】
食之止渴(《開寶》)。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飢(士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