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書房夜話 291:《圓覺藏》、《資福藏》與《思溪藏》

群組法友李周渊貼了一則貼文:

〈藏经配补有多复杂?——以《碛砂藏》的《大般若经》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Q4OTQ0Ng%3D%3D&mid=2247485008&idx=1&sn=ce2f37d952c4948c042a37b9a4c89cc4&chksm=90918359a7e60a4fe1269d8f08bd3bb89462b1dfeeac58927a16ad14f86c69ca41a6e55c71d9&token=90734454&lang=zh_CN&fbclid=IwAR2RteRHLeEQnYLQlea8UONlZV0nm-SDx0l6joFlVytsjagwEtmWy8-SVMQ#rd
我跟周淵提了兩個問題:
  1. 《中華大藏經》的版號代碼「南」字,代表的是《洪武南藏》還是《永樂南藏》?
  2. 宋《思溪藏》,中華書局這套書是用什麼「藏經代碼」?「溪」?還是「思」?
-------
答案是:
  1. 《中華大藏經》的版號代碼「南」字,代表的是《永樂南藏》。這就有一個疑問,當年校勘時,在明藏當中,為何不選取年代稍早的《洪武南藏》?為何選用的是《永樂南藏》?我未親見實物,不知道《洪武南藏》、《永樂北藏》、《永樂南藏》之間的差別。不過聽說《永樂北藏》是將《洪武南藏》挖版改掉「洪武」兩字而成。據龍達瑞教授說(有可能我的記憶不完全正確),《永樂北藏》、《永樂南藏》也各自有數個版本,其間還是有一些差異。不過,據我校勘所及,印象中《洪武南藏》常有令人意外的異讀,頗為值得參考。
  2. 浙江省湖州市歸安縣松亭鄉思溪村的「圓覺禪院」被「升等」成為「資福禪院」,原先「圓覺禪院」的《圓覺藏》被「資福禪院」增版五十一函之後成為《資福藏》。由於都在「思溪村」,所以《圓覺藏》被稱為《前思溪藏》,《資福藏》被稱為《後思溪藏》。
這就衍生一個新問題:《大正藏》校本的南宋《思溪藏》是《資福藏》呢?還是《圓覺藏》呢?
額外一提,李周淵的另一篇貼文也提到:
《高麗藏》(再雕版)有兩種影印本。一種是在韓國的“東國本”,另一種是流傳到日本的“東洋本”。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Q4OTQ0Ng%3D%3D&mid=2247484154&idx=1&sn=eb84ec3809eb2b319a91e57475c94909&chksm=909187f3a7e60ee5b202cf84ef0c392a69a138c33bbc6762717a59a2adbae143652b5b5fae07&scene=126&sessionid=1586056877&key=23a0dc129d6a6024291ce477fb9524cb5a6fb60ad69e27f74b082550b7bdea00c66c7dcd7b47cb774433ead0458315050273d9ccd9b88609749fd93fd32b5111ba367474f9440b556f484455010737c1&ascene=1&uin=MTkxNTExMTMw&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80079&lang=zh_CN&exportkey=ApN%2FbPApyPWQcoTcNNK3P%2F4%3D&pass_ticket=sn12cGV2yxIZLTjy%2FZwuZaOvTmbKkx90td0gGKE1mTc%3D&fbclid=IwAR01vG7_9GEiKZV5vzlSU9x5DUhvB0oZORFjD9lyW-dwXcccW9n7zk2D4Dg
-------
以下引自: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75063516.html
----
南宋版《圓覺藏》和《資福藏》   第一節《圓覺藏》、《資福藏》見存本的情況   《圓覺藏》因刊板於南宋兩浙道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歸安縣松亭鄉思溪的圓覺禪院而得名;《資福藏》的由來則是在圓覺禪院升格為資福禪寺後,曾對《圓覺藏》的殘損經板進行補刻後並繼續印刷流通而獲名。因此《圓覺藏》和《資福藏》又稱《前思溪藏》、《後思溪藏》或《湖州藏》、《浙本大藏經》等。   一、《圓覺藏》本   如今《圓覺藏》本國內已很少見。此本在每册經卷的首尾兩頁的板框線上端有一長方形墨印,印文作「圓覺藏司自紙板」,四周單線邊框,長7公分,寬不足1.5公分。   二、 國內存《資福藏》本 1.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資福藏》本,國內所知,除零星經本外,唯國家圖書館保存有此藏本四千餘卷,總計428函,4647册,1千字文編號依次作:菜至渭(61—422)、涇至街(424—458)、疑至英(463—480)、隸至書(484—486)、將至俠(491—494)、戶至家(497—501)、奄(537)。此部《資福藏》本於每册首均有一折頁刊有四行記文,文云:   元祿九年丙子二月日重修   皇圖鞏固 帝衟 昌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   山城州天安寺法金剛院置   《資福藏》本曾有數部於日本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即我國南宋時期)傳至日本。數百年後,《資福藏》本又是怎樣回歸祖國的呢?我們不應忘記清末楊守敬先生的功績。先生曾記有此段因緣,文云:   宋安吉州資福寺大藏經,全部缺六百餘卷,間有鈔補,亦據宋拓本。舊藏日本山城國天安寺。餘在日本,有書估為言,欲求售之。狀適黎星使,方購佛書,即囑余與議之。價三千元,以七百元作定金,立約期三月付書。及逾期而書不至,星使不能待,以千元購定日本翻明本。久之書至,星使以過期不受,欲索還定金。書估狡賴,不肯退書,難以口舌爭。星使又不欲以購書事起公牘,囑余受之,而先支薪俸以償。   余以此書宋刻,中土久無傳本,明刊南、北藏本,兵燹後亦十不存一,況明本魯魚豕亥不可枚舉,得此以訂訛鉏謬,不可謂非鴻寶,乃忍痛受之。缺卷非無别本鈔補,以費繁而止,且此書之可貴,以宋刻故也。書至六七千卷,時至六七百年,安能保其毫無殘闕。此在真知篤好者,固不必狥(按:狥疑作徇)俗人之見,以不全為恨也。光緒癸未(光緒九年,1883)二月宜都楊守敬記。2   此部《資福藏》本有「星吾東瀛訪古記」的朱印,雙行,陽文。印記單線邊框,長2.5公分,寬3.5公分。 2.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1999年夏,筆者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考察刻本大藏經時,在「宋刻本」經卷中意外地發現了鈐有「一切經南都善光院」紅印的十餘册經本,就是《資福藏》本。印記單線邊框,長2公分,寬9.5公分,見於册首或册尾。折裝經本的封皮呈粉黄色。封面題籤雙線邊框,墨書經題及千字文函號。千字文在方形邊框內,但封面所注千字文函號與經本中的不一致,如:《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三和《中阿含經》卷四,分别在慕字和薄字函,但封面却記作必字與作字函。經查,封面的千字文函號與明《北藏》、《徑山藏》及清《龍藏》相同,可見這批《資福藏》本在明清時被重新裝幀過。此外,部分經本在卷末經題及千字文函號下還有一墨書的「松」字。上海圖書館也存有此種《資福藏》本。印記中的「南都」是日本南都奈良。3   三、 日本存《資福藏》本   日本東京三緣山增上寺藏「宋版大藏經」,是目前保存較完整的一部《資福藏》本。   據延享五年(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隨天《緣山三大藏經緣起》記載:   其宋本者,湖州路思溪法寶寺雕刻,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版也。蓋是二十餘副隨一者。日本後宇多院建治元年(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近州管山寺僧傳曉入宋將來,藏於其寺。4   管山寺的《資福藏》本後奉命移藏於緣山增上寺。值得一提的是,增上寺整理出《宋版大藏經目錄》,詳細記錄了《資福藏》的「函號、帖次、書名、卷數(卷次)、譯著者名、序跋等、紙數、音釋、刻工名、現狀」,成為我們了解《資福藏》全貌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此外,日光輪王寺、埼玉喜多院、愛知岩屋寺、岐阜長瀧寺、京都大谷大學、奈良唐招提寺、大和長谷寺等處,亦存有此藏零本。   第二節 學術界對《圓覺藏》、《資福藏》的研究概述   一、《圓覺藏》的刊板時間   關於《圓覺藏》的開雕及竣工年月,學者們一般認為當始自北宋末年,而終於南宋初年。因目前僅見有紹興二年之刻板題記,故日本學者有的認為:「紹興二年應為大藏著手開板之年月,而經典個别雕造,則在其後。」5我國學者有的認為:圓覺院經板於「紹興二年(1132)刻成,550函。」6另有學者認為:「紹興二年基本刻完。」7   二、 《圓覺藏》、《資福藏》的版式   關於《圓覺藏》、《資福藏》的版式,日、中學者一致認為「思溪藏的前後兩版,與福州版的二藏同為每行十七字,每面三十行的折貼本」8。此外,思溪藏「各貼末尾皆附有字音釋,這與福州東禪等覺院版在每字函添加字音釋一貼,為最大的不同點。」9   有關福州東禪等覺院版和開元寺版的字音册問題,本書第五章第節已有闡述。若言《思溪藏》在每册末尾附有字音釋,應該說與福州二藏初期的作法相同,不過《思溪藏》始終如一,未曾改變。   三、 《圓覺藏》與《資福藏》的關係   學術界對《圓覺藏》與《資福藏》的關係的研究,尚存異議,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 1. 楊守敬著有《日本訪書志》,此書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付梓時,作者已將其撰於光緒九年的《宋版思溪藏經目錄》中之記文作了修訂,依據了日本人隨天之說,文云:   大藏經五千七百四十卷,宋槧本。宋理宗嘉熙三年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所刊。是經日本有兩部,一藏近江國管山寺,一藏山城國天安寺。此即天安寺本也,自天字起至最字止,凡五千七百四十卷。間有鈔補,係元祿九年(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以管山寺本照祿(按:疑作錄字)重修。10   以上隨天和楊守敬的觀點可視為第一類,即認為《資福藏》是南宋嘉熙三年刊刻的,全藏599函。他們都未提及《圓覺藏》。 2. 1936年日本學者小野玄妙在《佛教經典總論》一書中,以大和長谷寺本之宋版大藏經和散亂於世間的舊鹿島神宫之宋版一切經,「其各紙接縫均蓋有「全藏」之墨印,及「法寶大藏經」之朱印」,又京都法然院所藏舊三聖寺藏本之《大般若經》卷四百六十七,有「圓覺藏司自紙板」之墨印,作為判定資福、圓覺二藏「應個别有板木嚴存」的佐證。此外小野玄妙推測,《資福藏》是南宋的官版大藏經,在「南宋三種大藏中,亦應屬此本最古」,「於官版開版前後,同時雕造私版圓覺禪院本。」11 1988年童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中提出:《圓覺藏》「約在北宋末年開雕,南宋紹興二年基本刻完。全藏548函,……經版後在南宋淳祐以後移藏於資福禪寺。」又《資福藏》「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全藏599函」。12   以上提法可看作第二類,即認為《圓覺藏》和《資福藏》是在南宋不同時期雕就的兩部大藏經。《圓覺藏》總548函,《資福藏》總599函。 3. 民國十一年(1922)王國維在《兩浙古刊本考》卷下中云:   宜都楊惺吾舍人舊藏全部,中佚數百卷,舍人曾著之《日本訪書志》稱:嘉熙三年刊,末附目錄二卷。余疑此藏即就思溪王氏所刊加以增補,未必别有一刻也。13   昭和三十九年(1964)日本學者小川貫弌在《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一書中提出:   安吉州的地名,是在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由湖州吳興之地而改名的。由於圓覺禪院升格為法寶資福禪寺屬實,這兩種目錄不過是表明思溪藏印經活動的先後而已。此即:法寶資福禪寺的大藏經,從天字函的大般若經至第五百四十八合字函的南本涅槃經為「前思溪藏」的圓覺禪院本。從濟字函的《宗鏡錄》至最字函的大藏經目錄,計五十函(按:應作五十一函),二十四部四百五十卷係後來追雕補刻者,為「後思溪藏」法寶資福禪寺本。14   上述觀點可視為第三類,即認為《資福藏》是在《圓覺藏》原有刊本548函的基礎上增刻51函,使全藏達到599函,而非别有一藏。   分析上述觀點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圓覺藏》和《資福藏》的題記甚少,僅發現六條題記;另一方面是兩藏存本在國內外已是罕見之珍本,一般學者很難拜見全藏。因此筆者認為,只有進一步就經卷之實物本身作全面而細致的研查,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第三節《圓覺藏》、《資福藏》刊刻始末   一、圓覺禪院的創建   據南宋談鑰於嘉泰元年(1201)撰成的《吳興志》卷十三記載:   圓覺禪院在思溪,宣和中士人密州觀察使王永從與弟崇信軍承宣使永錫創建,賜額為慈愛(按:愛字應作受字)和尚道場。寺有塔十一層,及有藏經五千四百八十卷,印板作印經坊。15   由此可知,圓覺禪院是在北宋末宣和年間(1119—1125)由王永從和弟永錫創建的。關於建寺造塔之緣由,據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卷下記載:   《黄學士文集》:思溪圓覺法寶寺舍利塔記宋崇信軍承宣使王公永從,宣和間仕於朝。慈受深禪師時住慧林,永從暇日數與之游而咨決心要,閒語及有為因果,禪師 言:起塔之功最勝,蓋舍利所在,則為有佛也。永從既謝事而歸,則捨家造寺建塔,迎禪師為之開山。16   由此得知,東京開封府慧林禪寺住持慈受禪師懷深不僅是建寺造塔的倡始者,而且應王氏之请成為圓覺禪院的第一任住持,圓覺禪院亦因此獲賜「慈受和尚道場」之匾額。   二、 《圓覺藏》的刊刻 1.書寫經文 圓覺禪院建成後,緊接著於北宋末年,即靖康元年,便開始了大藏經的書寫及開板的偉大事業。日本增上寺藏本背字函(417)《解脱道論》卷一卷末有刊記,云:   丙午靖康元年(1126)二月旦,修武郎、閤門祗候王冲允親書此經開板,結大藏之因緣。17   又槐字函(495)《菩提行經》卷一卷末有發願偈頌,文云:   崇敬三寶 我王永從 志誠書寫 菩提行經 此第一卷 所褒妙利 上報四恩   下資三有 願與法界 一切含識 速證菩提 如諸佛等 時大宗號 靖康元年 七月望日 謹立斯誌。18   《圓覺藏》的開雕是在福州東禪等覺院鐫刻《崇寧萬壽大藏》竣工後不久,又福州開元寺刊《毘盧藏》正在大規模進行中,由寺院發起刊板的第三部大藏經。王永從一族人雖「崇敬三寶」,但畢竟對佛教大藏經的編刊知之甚少。從王冲允書寫小乘論典《解脱道論》和王永從書寫宋代新譯經典《菩提行經》,已可看出在靖康元年時,《圓覺藏》的收經規模已經確定,同時可以想見,此時尚在慧林禪寺任住持的懷深禪師,不僅是建寺造塔的倡始者,還是《圓覺藏》刊刻的策劃者。 2.資金來源及組織機構
日本南禪寺存命字函(256)《觀所緣緣論》之尾題云:   大宋國兩浙道湖州歸安縣松亭鄉思溪居住左武大夫密州觀   察使致仕王永從,同妻恭人嚴氏,弟忠翊郎永錫,妻顧氏,   侄武功郎冲允,妻卜氏,從義郎冲彦,妻陳氏,男迪功郎冲元,   妻莫氏,保義郎冲和,妻呂氏並家眷等,捐捨家財,命工開   鏤大藏經板五百五十函,永遠印造流通。所鳩   善利恭為祝延   今上皇帝聖躬萬歲,利及一切有情。紹興二年四月日謹題。   雕經作頭李孜、李敏, 印經作頭金紹,   掌經沙門覺清, 幹雕經沙門法祖,   對經沙門仲謙、行堅,   對經沙門靜仁、慧覺大師道融、賜紫修敏,   都對證湖州覺悟教院住(按:住字後脱持字)傳天台教真悟大師宗鑒,   勸緣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內掌法傳教說法大師淨梵,   都勸緣住持圓覺禪院傳法慈受禪師懷深。19   另有履字函(259)《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之卷首經題前亦有題記,文云:   大宋國兩浙路湖州歸安縣松亭鄉思溪村居住左武大夫密州觀   察使致仕王永從,同妻恭人嚴氏,弟忠翊郎永錫,妻顧氏,   侄武功郎冲允,妻卜氏,從義郎冲彦,妻陳氏,男迪功郎冲元,   妻莫氏,保義郎冲和,妻呂氏與家眷等,恭為祝延   今上皇帝聖躬萬歲,利樂法界一切有情。謹發誠心,   捐捨家財,開鏤大藏經板總五百五十函,永遠印造流通。紹興二年四月 日謹題。   雕經作頭李孜、李敏, 印經作頭密榮,   掌經沙門法己,   對經沙門仲謙、行堅, 幹雕經沙門法祖,   對經慈覺大師靜仁、慧覺大師道融、賜紫修敏,   都對證湖州覺悟教院住持傳天台祖教真悟大師宗鑒,   勸緣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內掌法傳天台教說法大師淨梵,   勸緣住持圓覺禪院傳法沙門懷深。20   以上二則題記是目前僅見的記載《圓覺藏》雕印情況的原始資料。從題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下幾個方面的事實:   (1)《圓覺藏》是王永從一族人施資鐫刻的私版大藏經。王氏家中多人在朝為官,王永從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縣)觀察使」,是正五品之武官,並已得「致仕」,表明王永從為官一生,已年逾七十。此部大藏經與歷代私版藏經的不同處,在於全藏五百餘函經卷,乃獨依王氏家族喜捨資財刊刻的,這在大藏經雕刻史上可謂空前絕後之壯舉。   (2) 《圓覺藏》的雕印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體制,從題記中各種職務的排列順序,不僅可以看出不同職務間的相互關係,而且可以了解所有職務又分成三個級别。職級低的,題名的抬頭亦低一至二字。首先是低級職務者,即「雕經作頭」及「印經作頭」,他們是管理雕板工和印刷工的工頭,一般由非出家僧人任職。其次是中級的,分别有「掌經」、「幹雕經」、「對經」沙門。掌經者是掌管所有經本的人,經本大體應包括對經者參照的底本、刻工依據的修訂本及《圓覺藏》的成品本,此人同時掌握著各道工序的進度。幹雕經者是雕經全盤工作的日常事務管理人員。對經者的任務,當包括向刻工提供經過勘誤修正後的經本,以及對刻板經文的校對。再次是高級職務者,即「都對證」、「勸緣」大師和「都勸緣」禪師。都對證者是對各項工作負總責的人。此外,從《大般若經》部分經卷有「圓覺藏司自紙板」的印記可知,上述全套班子的總稱是圓覺藏司。   《圓覺藏》本錄有刻工姓名,今據《增上寺史料集·别卷·宋版大藏經目錄》記載的刻工姓名,以漢語拼音音節為序排列,共錄得四百六十餘名如下: (C)常秀、陳達、陳法、陳庚、陳高、陳杲、陳亨、陳景、陳具、............、林宏、林濟、劉祥、芦典、盧廣、芦王、盧興、芦震、(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