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64:於「有疑處」不疑


帖主自己帶領過佛經讀書會,也參加過一些佛教團體的讀書會,發現「讀書會」經常發生的問題是,

於「有疑處」不疑。

也就是說,明明經文出現了「狀況」或「矛盾」,顯示經文的字句可能出現了下述情況之一:
  1. 經文沒錯,但是對「經文漢字」的詮釋有問題。
  2. 經文的翻譯沒錯,但是在傳鈔過程出現訛誤,也就是說,現存的經文是錯別字。
  3. 經文在翻譯過程出錯,把梵字、巴利用字的字義翻譯錯了。
有不少「自學、自修」的讀經人或「讀書會」班長、學長、導讀師兄採取硬凹(硬抝)的策略,硬是把錯字解釋成「正確的」義理。勉強呼應了古德所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轉成邪」,這種危險類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第一類「經文沒錯,但是對『經文漢字』的詮釋有問題。」

我舉兩個例子:
  1. 《雜阿含57經》:「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臥具,持衣鉢,出至西方人間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守護林中。」(CBETA, T02, no. 99, p. 13, c25-28)。
  2. 《中阿含14經》:「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CBETA, T01, no. 26, p. 436, c11-16)

第一例,《雜阿含57經》中,尊者阿難去西方人間遊行,並未舉著臥具、持衣鉢。經文的「舉」字,是「收藏、安置」的古義。
第二例,《中阿含14經》中,世尊教誡羅云(Rāhula 羅雲、羅睺羅),當將有所行動時,應當預觀此一行動:
  1. 是淨,將導致不善與苦果,將受於苦報。此時應放棄此一行動。
  2. 是不淨,將導致善與樂果,將受於樂報。此時應進行此一行動。
可是,怎麼樣的行動(身業)會是「淨」,卻會導致「不善與苦果」呢?佛教精神,難道不是「只要是淨,會導致苦果也該去做」嗎?
可是,怎麼樣的行動(身業)會是「不淨」,卻會導致「善與樂果」呢?佛教精神,難道不是「只要是不淨,即使會導致樂果也不該去做」嗎?
世尊對羅云的教導怎會與上述精神相反呢?
學者有兩種意見:
  1. 「淨」是kalpa, kalpika 的對譯,這是意指「容許的、合適的」。如《十誦律》卷60:「一者鹽淨;二者指淨;三者近聚落淨」(CBETA, T23, no. 1435, p. 450, b3)。這是說,雖世俗、王法容許,仍不應做。如王法禁堂兄妹結婚,但不禁表兄妹結婚。以基因的角度來看,兩者是相符。
  2. 《中阿含14經》的巴利對應經典為《中部61經》,《中部61經》無此敘述。可能是抄寫訛誤,誤將「淨」、「不淨」抄反。
------------------

第二類「經文的翻譯沒錯,但是在傳鈔過程出現訛誤,也就是說,現存的經文是錯別字。」

我舉兩個例子:
  1. 《法句經》卷1〈惟念品 6〉:「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8]勝,始得終必勝,[9]逝不覩生死。」(CBETA, T04, no. 210, p. 561, a22-24)
  2. 《法苑珠林》:「昔有王子兄弟二人被驅出國,到曠路中,糧食都盡。弟即殺婦,分肉與其兄嫂,嫂便食之。兄得此肉藏[7]棄不敢食之。自割脚肉,夫婦共食。弟婦肉盡,欲得殺嫂。兄言:『莫殺。』以先藏肉,還與弟食。」(CBETA, T53, no. 2122, p. 776, b28-c3)[7]棄=舉【宋】【元】【明】【宮】。
第一例,《出曜經》卷17〈惟念品 16〉:「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好,始得終必勝,誓不覩生死。」(CBETA, T04, no. 212, p. 698, c15-16),從上述經文來看,第二句似乎是「宋、元、明」藏經的「前利後則好」,而不至於「勝」字用了兩次。第四句也是一樣,似乎是「誓不覩生死」,而不是「逝不覩生死」。這首偈頌無巴利法句對應偈頌,梵文對應偈頌為 Uādna 15.2頌。
sthitena kāyena tathaiva cetasā sthito niṣaṇṇo ’py athavā śayānaḥ | nityaṃ smṛto bhikṣur adhiṣṭhamāno labheta pūrvāparato viśeṣam | labdhvā ca pūrvāparato viśeṣam adarśanaṃ mṛtyu rājasya gacchet.
英譯為:
He who, standing, sitting, and sleeping, keeps both body and mind under control,
such a thoughtful and well-controlled Bhixu will find the above-mentioned and other blessings;
and if he has obtained the above-mentioned and the other blessings,
he will not go to where is the lord of death.
以安定的身,同樣的以安定的心,不論住、坐、臥,安住於正念,
這樣的比丘能得前後勝,已得前後勝,能超越死王的視線。
也就是說,最後一句為「he will not go to where is the lord of death. 能超越死王的視線。」
最初的翻譯可能是「逝不覩死王」,"死後不被「mṛtyu rājasya 死王 the lord of death」看見",一錯成為「逝不覩死生」,再錯為「逝不覩生死」,最後成為「誓不覩生死」。
第二例,《法苑珠林》:「兄得此肉藏[7]棄不敢食之」,如果是「棄」字,已經丟棄,後文就無法說「以先藏肉,還與弟食」。所以,「藏棄」,在「宋、元、明」藏經作「藏舉」,其實應為「藏弆」,「弆」、「舉」兩字都是「收拾、安置」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