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書房夜話 253:長老班智達(Thera Pandita)"The Authorship of the Vinaya and Abhidhamma Commentaries: A Response to von Hinüber" 〈《毘奈耶註》與《阿毘達摩註》的作者:對封興伯的回應〉


書房夜話 253:長老班智達(Thera Pandita)"The Authorship of the Vinaya and Abhidhamma Commentaries: A Response to von Hinüber" 〈《毘奈耶註》與《阿毘達摩註》的作者:對封興伯的回應〉
----------------
封興伯在《Brill 佛教百科全書》的詞條「初期佛教典籍的註 Early Scripture Commentary」主張:「只有四部尼柯耶的註是覺音論師的著作,此外各註釋的作者不能算是覺音論師」。長老班智達對此持不同的意見。
長老班智達認為第一層註釋可能不出以下三種情形:
  1. 在「前言」及註解本文自稱為「我」。
  2. 在「前言」及註解本文自稱為「我們」。
  3. 在「前言」或「序」自稱為「我」,在註解本文自稱為「我們」。
第一種類型的註釋,可能是由作者本人單獨完成。第二種類型的註釋,可能是由一組團隊共同完成。第三種類型的註釋,可能是由一組團隊共同完成,但是由寫「前言」或「序」的人擔任總編輯,仲裁不同意見以及決定材料的取捨。
Vaṇṇasirī 的論文指出,覺音論師的註解屬於「第三種類型」。
------------
同時,從無著比丘、溫宗堃與帖主的論文顯示,有一些尼柯耶註釋的內容,在漢譯對應經典是出現在經文裡面,這代表著「於漢譯,這是註釋書混入經典正文」,「於巴利註釋書,這是『古註』,而非『註釋書編輯團隊』的創見」。
------------
在覺音論師的「註釋書」當中,可以分為三種資料::
  1. 部派分裂之前的古註,這是通於阿含與尼柯耶的資料,只不過,其他部派的註釋未留傳下來,只能靠比較研究來辨認。
  2. 錫蘭古代長老對經文的註釋。
  3. 覺音論師的見解或詮釋。
這三種資料的釐清,仍然是有待解決的議題。
------------
溫宗堃,(2006),〈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福嚴佛學研究》第一期,1-31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無著比丘,(2009),〈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蘇錦坤譯,《正觀》第48期,1-48 頁,南投縣,台灣。
Anālayo, Bhikkhu, (2010), “The Influence of Commentarial Exegesi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Āgama Literature”, in Translating Buddhist Chines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East Asia Intercultural Studies 3), pp. 1-20, K. Meisig (ed.), Wies­baden: Harrassowitz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