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14:兩位當代佛學大師的對話

「兩位當代佛學大師」,我指的是「漢傳佛教現代研究」的啟蒙者印順導師,和「巴利佛教文獻現代學術研究」學者菩提比丘。他們兩位見過面,如果我的理解沒錯的話,菩提比丘因事離開斯里蘭卡回到本籍美國,仁俊長老敦請他擔任美國同淨蘭若的住持;約在西元2003年左右,菩提比丘陪同仁俊長老到花蓮慈濟醫院探視印順導師,三人並且在病榻前留下珍貴的照片。
此篇貼文所謂的「對話」,是指兩人不約而同地對同一篇經文作了不同的詮釋。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1985)敘述了他對《雜阿含351經》的見解,此一段文字在《印度佛教思想史》(1988)又一字不改地引述。
菩提比丘則在不知前述著作之下,寫了一篇〈 再訪茂師羅與那羅陀:探尋詮釋的鑰匙〉(2003),主要是對貢布理奇(Richard F. Gombrich) 的 How Buddhism Began: The Conditioned Genesis of the Early Teachings(《佛教如何起源:早期佛法的創始》,1996)書中,有專章討論《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探討在「重義解」與「重禪定」兩群性向不同的弟子之間的假設性的「古代辯論」。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正是《雜阿含351經》的對應經典。雖然,兩位並未實際上就此一對經典作法義的對話,但是在虛擬的情況下,可以視同一次「對話」。
以下是相關的引文。
---------------
開仁法師(Kairen Shi)在他的書《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菩薩觀之抉擇探源》中,190頁,引印順導師的話:「我對於《雜阿含788經》是取之『不墮惡趣』之正見特色,而《雜阿含351經》則用其『如見井水之忍而不證』的觀點。」並引《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所)說之彌勒「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以為「初期大乘菩薩」知滅而不入的源頭。(惟有另一類人(絕少數),正知見「有滅涅槃」而不證得阿羅漢的;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正是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空之探究》p.152 ~ p.153)
《空之探究》(p.152 ~ p.153) 的相關論述為:

「這樣,菩薩有二階位:一、凡夫;二、得正性決定的聖者。菩薩的分為二階,與大乘所說的菩薩是一致的。大眾部系中,法性不二思想的開展,「本生」又廣泛的流傳;菩薩道受到佛弟子的讚仰,有聖位菩薩的安立。如有人發心修學,求成佛道,依佛法說,這是可能而值得讚歎的。在佛教界,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俱解脫者有涅槃智,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惟有另一類人(絕少數),正知見「有滅涅槃」而不證得阿羅漢的;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正是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大乘法中,菩薩觀空而不證實際,當然是由於智慧深,悲願切(還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見解,還有「不深攝心繫於緣中」;不深入禪定,因為入深定是要墮二乘、證實際的。所以『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說:彌勒Maitreya「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被稱為菩薩的持經譬喻師法救Dharamatrāta也說:「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羅若故,於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有斷有礙」。正見甚深法的菩薩,從這樣的情況下出現。悲願力所持,自知「此是學時,非是證時」。所以不盡煩惱,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為觀空而不證空的菩薩。最深徹的,名為無生法忍 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阿毘達磨中,忍是無間道;稱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

--------
帖主按語,漢譯經文並未提及「忍而不證」,印順導師的詮釋是「阿毘達磨中,忍是無間道;稱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
《雜阿含351經》的經文為:「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CBETA, T02, no. 99, p. 98, c28-p. 99, a2)
-------
菩提比丘在《相應部12.68經》對相當的經文所作的詮釋是「見而未證」,而不是「忍而不證」:

尊者殊勝的問題不僅僅討論緣起,也涵蓋涅槃。尊者茂師羅與尊者那羅陀都說如實知、如實見「有滅即是涅槃」,雖然尊者茂師羅默認自己是阿羅漢,而尊者那羅陀否認;尊者那羅陀的「井水喻」說明證阿羅漢果不僅僅是如實知見涅槃;但是阿羅漢果所必需的,卻只是以譬喻暗示而未明確地說明。...。

在我的了解,對此經典作如此的解說來自使用錯誤的詮釋鑰匙。正確的經義不是解脫道的兩種不同見解的爭論,而是在有學與阿羅漢之間的差異;這樣的經文解讀可以在一致的佛教見解下詮釋兩位尊者的立場。在我的解讀,尊者茂師羅與尊者那羅陀並不是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見解,再強調一次,論點是尊者殊勝作了一個錯誤的結論,或者更合適地說,尊者殊勝在錯誤的假設下對尊者茂師羅作了正確的結論。在意圖澄清尊者殊勝的誤解之下,如我們在上文所描述的,尊者那羅陀的回答在說明「有學」與「阿羅漢」之間的差異。尊者那羅陀在陳述他自己已經「如實知見有滅即是涅槃」,他是在表明自己至少為「有學」,他是訴諸深刻的經典詮釋的基本原則:「有學已經成就現觀涅槃」。在否認自己是阿羅漢時,他已經巧妙地暗指阿羅漢不僅是現觀涅槃,而且是能入甚深禪定就像是能以身觸一樣。

https://www.academia.edu/7227273/%E8%8F%A9%E6%8F%90%E6%AF%94%E4%B8%98_%E5%86%8D%E8%A8%AA_%E4%BA%95%E6%B0%B4%E5%96%BB_--%E6%8E%A2%E7%B4%A2_SN_12.68_%E7%9A%84%E8%A9%AE%E9%87%8B_2006_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