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201:「無間道」與「無間等」


------------------
印順導師《空之探究》(153頁) 提到:「 阿毘達磨中,忍是無間道;稱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現觀者,謂無間道所作」(CBETA, T27, no. 1545, p. 16, c3)
-------------
水野弘元《パーリ語辭典》:abhisamaya :m. ① [abhi-samaya] 現観, 領解, 理論的理解. ② [<abhi-śam =abhisama-ya] 止滅, 止息. màna~ 慢の止滅, phassa~ 觸の止滅.
此本日文巴利辭典,並未提到「abhisamaya」就是「無間等」。
「abhisamaya 無間等」有兩個意思:
  1. 現證、親證,
  2. 體認、親身感受。
例如:
  1. 《雜阿含92經》卷4:「得無間等。」(CBETA, T02, no. 99, p. 24, b4),此處「無間等」為現觀、親證。
  2. 《雜阿含105經》卷5:「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CBETA, T02, no. 99, p. 32, b6-8)。此處「無間等 abhisamaya」則只是「當『慢』升起時,不能體認到『慢』」,而與「現觀、親證」無關。
至於「無間地獄」的無間,則是「avīci」,「vīci」是「間隔、間斷」,「avīci」是「沒有間隔、沒有間斷」,指在此地獄的眾生會「沒有間斷」地受苦,雖然譯詞近似,但是兩者毫無瓜葛。
-----------------
abhisamaya 與 「samaya 時」無關,前者是來自「sameti」,此字有「止息」與「認知」兩種意思。作「止息」解釋時, abhisamaya 就成為「完全止息」,有「現觀」的意涵,而引申為「證悟」。如果作「認知」解釋時, abhisamaya 就成為「全面認知」,而有「自身經驗、體認」的意涵。
----------------------
例如「正受」一詞,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解釋作:

正受: (術語)梵語三昧Samaya,一譯正受。三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異名。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大乘義章十三曰:「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探玄記三曰:「納法在心名為正受。」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同序分義曰:「因前思想漸微,微細覺想俱亡,唯有定心與前境合,名為正受。」

正受三昧

(術語)三昧一譯正受。正受三昧者,梵漢雙舉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稱「三為正,昧為受」,《佛光大辭典》稱「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並無梵語、巴利的語源學根據,是一種「想當然爾」的杜撰、胡謅,不是學者所應做的解釋。
《佛光大辭典》釋文:
梵語 samāpatti,巴利語同。音譯作三摩鉢底、三摩拔提、三摩地。意譯等至、正定現前。遠離邪想而領受正所緣之境的狀態。亦即入定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或謂正受為三昧、三摩地(梵 samādhi)或禪定之異名。蓋正受新譯「等至」,據大毘婆沙論卷一六二載,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異,以等持僅通於有心定,等至則廣通有心、無心定。俱舍論卷二十八,以四禪、四無色定為等至。大乘義章卷十三,以滅盡定、無想定之無心定為等至。又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及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等,就觀無量壽經中所說「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語有所論述,謂散善之三福業為思惟,定善之十六觀為正受。〔雜阿含經卷十七、舊華嚴經卷十一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菩薩地持經卷九、解脫道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七、雜阿毘曇心論卷七〕(參閱「三昧」580、「三摩鉢底」673、「定」3171)p1989 ,
《漢譯パーリ語辭典》
samāpatti :f. [BSk. 〃<samāpajjati] ① 定, 等至, 三摩鉢底, 正受, 入定. ② 定犯, 入罪. -kusala 等至善巧, 入定善巧. -citta 定心. -ñāṇa 等至智, 定智. -nānatta 定種々. -vuññhāna-kusala 出定善巧, 等至を出るに善巧.。
這些辭典,或者不能盡合阿含經文的經意,或者全引「大乘經論」作詮釋,有時可以說是全無干涉。
下列三處經文:
  1. 《雜阿含1082經》:時有異比丘亦復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畢,還精舍,洗足已,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是比丘入晝正受時,有惡不善覺起,依貪嗜心。
  2. 《雜阿含109經》: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
  3. 《別譯雜阿含127經》:佛復告聚落主:「若有集於財寶,如法而聚,[3]而為殘害,以如法故,不造殘惡故,修自己身,正受其樂」。
第三例「正受其樂」,詞彙不是「正受」,而是「正『受其樂』」,第二例「地一切入處正受」,詞彙「正受」可作「禪定」解釋。
但是,第一例「入晝正受」,詞彙「正受」不是「禪定」,顯而易見地,「入定」不應「起惡不善覺」,
從巴利對應經文是「 divāvihāra 」,菩提比丘譯為「for the day’s abiding」,「住於日間修行」。
所以,專用於「阿含、尼柯耶」範圍的《阿含字典》,仍有待編輯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