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書房夜話 188:巴利《相應部》〈有偈品〉和《雜阿含經》〈八眾誦〉的意義


過去台灣曾有數個「《雜阿含經》讀書會」,有些讀書會以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為底本反覆讀了好幾遍。但是,大多數導讀者總是跳過約當《相應部》〈有偈品〉和《雜阿含經》〈八眾誦〉的篇章,因為不知如何解說各部經的意趣。
這次阿根廷會議,封興伯以「〈有偈品〉與吠陀的關連」為題作了精彩的開幕主題演講;正在期待明年《論文集》出版(西元2020年),可以仔細閱讀他的講說。
關於巴利《相應部》〈有偈品〉和《雜阿含經》〈八眾誦〉,淺見者每每譏嫌其教理淺近,而諸天與天子問法又近於無稽。其實只要閱讀了《經集》的〈義品〉與〈彼岸道品〉,就可依稀感受這可能是世尊早期的教誨。早期的出家或在家弟子以此為入道初階,反覆念誦;有不少內容是佛陀的啟示之綱要,為各大弟子用以自課的修行。
我猜測:「阿難大約在佛成道20年後擔任佛陀的侍者,這時佛陀已經55歲了。現存的經典大部分是佛在舍衛城留下的說法,其原因可能有二:1. 佛經在佛到了舍衛城之後,才較有心地作經典結集背誦的工作。2. 早期經典結集時,長老們儘可能敘述『問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說法的地點』,可是有些世尊早期的教法(或是長老、長老尼的教導)年代久遠,大家雖然耳熟能詳,卻無法確切地指明『問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說法的地點』,就編派成在舍衛城所說。」
佛陀的教導當中,其中有一部份的內容就單純只有偈頌;在巴利經文有時僅就原貌呈現,並未附註前言後語,也未附註說偈頌者的身份、姓名。
漢譯所呈現的北傳佛教就堅持維持一致的經典型式:或者附加一些簡單的敘述,或者加上說法地點,無法成為較完整的說法陳述時,就用「天子問」來把孤立的偈頌串成為有頭有尾的經文。
巴利《相應部》〈有偈品〉和《雜阿含經》〈八眾誦〉不可因『教理淺近』、『事近無稽』而予以忽視,應該視為世尊早期的教誨,與諸長老課徒、自課的綱目,而珍惜這些經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