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書房夜話 128:「sāsana 佛陀教法的傳承」與「口誦傳承」 --- (3)


-----------
根據印度考古資料,印度五河區域早在釋迦牟尼的年代之前就有文字,但是沒有確切資料提到有任何宗教傳統在西元前二世紀之前,就以文字記錄「口誦傳承」的內容。
雖然,佛教各部派一致敘述,在世尊入滅後的第一次結夏安居舉辦了第一結集,但這是所謂的「集誦 saṅgīti」,並未以文字記錄下來。
我個人推測,佛教並未採用文字書寫來傳播「sāsana 佛陀教法」,可能有下列原因:
  1. 遵古與順應俗世:古代吠陀經典以口誦傳承,與世尊並存於世的婆羅門「吠陀傳統」與「耆那教的教義」也是「口誦傳承」。如果佛教與眾不同付諸文字書寫來傳播教義,可能會招來譏嫌。
  2. 後代要學習婆吠陀教義、佛教教義、耆那教教義或基督教教義,只要取得經本閱讀,雖然不見得完全確實地掌握其中的義理,但是一些基本的名相、科目、綱要,可以透過閱讀知其概要。但是,口誦時期外教要取得他教的核心教導,近乎不可能。首先要聽講、要參加集誦,一部分教義熟練之後,才有可能學另一部。這樣至少要花個六到七年才能粗通教義。也就是說,「口誦傳承」會造成「盜法」的極大障礙。
  3. 就古代資源短缺的情況,在世尊入滅後不久的年代,即使召集書寫人員,製造貝頁,準備筆墨,書寫與保藏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4. 古代步行到遠地弘化,客觀條件不允許攜帶大量寫本隨身。
  5. 如要搜尋資料,在電腦未出現之前,以記憶快速搜尋,是既快速又簡便的方式。
但是,佛教的口誦傳承所遭遇的困難和吠陀傳統不一樣。
婆羅門的吠陀經典的背誦訓練,是從五到十歲開始,背誦時「只記音聲不記字義」。如所附 Youtube 影片顯示,幼童藉手勢、頭的擺動與偈頌的韻律來協助背誦。
但是,佛教僧侶背誦經文有不少人是已經「具足戒」,在超過二十歲出家之後,才開始背誦經文,其記憶能力遠遠不如幼童。由於所誦經典,或則用來教化俗眾,或者用以自修;不能「只記音聲不記字義」。
也因為如此,佛教的背誦傳統發展出幾個不同的策略來協助背誦,例如:
  1. 重複的內容
  2. 類似的敘述架構
  3. 定型句
  4. 攝頌
  5. 偏重的要素
  6. 法數的編輯
以下分別說明上列六點:
--------
https://youtu.be/zl7E00fIHb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