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書房夜話 68:馬馬虎虎,哩哩囉囉

  近代華語稱「差不多、不太仔細計較」為「馬馬虎虎」或「馬虎」,原因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台灣人和華人前往日本留學漸多,於是日常口語會仿照日語說「ma... ma...差不多、還好」,白話文流行之後,於是增加「虎虎」以成「謔語」,年深月久,遂不知其來源。類似的還有 bank,日語率先翻譯成「金庫」,後又翻譯為「銀行」。不知道的人以為台灣「合作金庫」的名字太過「封建」,其實「金庫」和「銀行」為同一時期的翻譯,沒有誰好誰壞的問題;硬是要分出高下,「金庫」的「金本位」要比老式「銀行」的「銀本位」來得「摩登」一些。
  新竹市有一家台菜餐廳「竹樂食堂」,有外省朋友譏嫌他們保留「食堂」這一日本名字。我說「食堂」是一道地的漢人詞彙,千萬不要像「圍棋、茶道、香道」一樣送給日本人。例如:

《雜阿含271經》卷10:「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CBETA, T02, no. 99, p. 71, a5-6)

--------------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1〈母陀羅尼真言序品 1〉:「(凡羅字口傍作者皆上聲,『彈舌呼之』為正)」(CBETA, T20, no. 1092, p. 229, b13)

  從《玉篇》這本南北朝時顧野王(姓顧,名「野王」)的解釋,「呼」是出氣息的意思,在這裏是「吹氣,同時發聲」的意思。
  另一本宋代(韻書類)字典《集韻》,則解釋作「發聲」。
  我的理解是「囉」字,應該作「羅」的嘴型,舌頭上捲,輕彈而下時,同時送氣發「羅」 的聲音。一般佛教書籍將此字標作「」。
  「哩」字也是如此,應該作「里」的嘴型,舌頭上捲,輕彈而下時,同時送氣發「里」 的聲音。一般佛教書籍將此字標作「」。
  古代漢地對真言咒語之中的「r, l, ṛ, ḷ」的發音,吃盡苦頭。因為擔心發音不準會讓真言咒語的功效打折,老師弟子之間反反覆覆做此音的教學,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片為明《嘉興藏》的《續傳燈錄》卷23:「十八子,知不知?哩哩囉,囉囉哩。」(CBETA, T51, no. 2077, p. 626, b26-27)
近代華語和台語都有「哩哩囉囉」的用語,如台灣國立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說話含糊不清。例句『他哩哩囉囉的,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fj6Ix8&o=e0&sec1=1&op=sid=%22Z00000013931%22.&v=-2

台語,台灣國立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語言不清楚。例:你講甲哩哩囉囉,我聽攏無!Lí kóng kah li-li-lo-lo, guá thiann lóng bô! (你講得不清不楚,我都聽不懂!)」(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5855&curpage=1&sample=%EF%BC%9F%EF%BC%9F%EF%BC%9F%EF%BC%9F&radiobutton=1&querytarget=1&limit=100000&pagenum=1&rowcount=513)

台語和華語的「囉哩囉嗦」和「囉哩八嗦」也同樣是從佛經衍申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