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書房夜話 55:單數、雙數、多數


  漢語和漢字沒有單數、雙數、多數之分,古代文字語詞要表達多數,是採用「爾曹、卿輩、人眾(眾人)、諸生」的複合字,漢語學家可以從「複數」或「被動語態」的表達方式作「文獻的年代判定」。較著名的是以此方法鑑定「樂府詩」〈木蘭詞〉和〈孔雀東南飛〉的創作年代。
  漢字沒有所謂「單數、雙數、多數」的型態,例如「木、林、森」,並不代表「一棵樹、兩棵樹、多棵樹」,也就是說,「木」字不是單數。
  勉強來說,「孖」是「雙生子」,代表雙數,但是,這是十萬分之一(或者說是百萬分之一)的特例。
  我們此處要討論的是印度語系的佛教經典語言,如巴利、犍陀羅語、吠陀梵語、中古梵語(佛經中所稱的「雅語 chanda」)、近古梵語(梵文佛經的梵語,它與現代梵語的關係猶如當代英語和莎士比亞戲劇中古英語的差別)。
  辛島靜志老師在台灣講學時跟我提起,他自己的著作指出某些出土梵語寫本呈現「偈頌用語比長行用語古老」的現象。這是從字詞拼寫、各種詞格(主格、受格、從格、與格、呼格、具格、屬格、處格等等拼寫變化)與「單數、雙數、多數」的拼寫來判定。這些「年代層」和「地域別」的特徵經過漢譯後,就無法辨識。
--------------
  Dipak Kumar Barua 教授在書中說,吠陀梵語中名詞具有「單數、雙數、多數」的型態,而巴利僅有「單數、多數」的型態,巴利的名詞不具「雙數」型態;因此,當巴利將名詞的雙數拼寫成吠陀梵語的「雙數字尾」時,就稱之為「吠陀梵語殘餘」,代表此處與吠陀梵語有些淵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