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古代犍陀羅佛教文獻》60頁-2


在同一頁(60頁),邵瑞祺指出,現存的佛教文獻,不管是巴利,梵語,犍陀羅語或其他俗語,吐火羅語,粟特語,漢語或藏語,基本上是源自佛陀語言的翻譯,這一所謂的 '佛陀語言' 可能是摩竭陀語,或當時佛陀所說的多種多樣語言之一。
大家都是來自翻譯,有的可能只翻譯了一次,有的是多次多層的輾轉翻譯。
本文要談的是佛典翻譯。
翻譯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轉寫 transliteration,第二類是譯寫 translation,第三類是前兩者的混合。
例如,英語譯為德語,可以當成
This book is red. 這本書是紅色的。
德文是:
Dieses Buch ist rot.
這是一個字換一個字,甚至每個字的拼寫都很類似。
如果句子是 "我昨天買了一本書。"
英文是 "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德文譯成 "Ich habe gesten ein Buch gekauft."
就不是一個字兌換一個字,而是要考量德語的過去式句型與英文的差異。
即使如此,仍然在某一程度上有字的拼寫對應。
如果和漢語比較,不僅字的拼寫是完全不同的構造,在文法也不同,這樣子是稱為譯寫的。
邵瑞祺下結論說:"This means that all the Buddhist texts we now have are in some sense translations of the originals, and this includes not only versions in non-Indian languages such as Tibetan and Chinese but also those in lndian languages like Pali, Sanskrit, and now Gandhari. 這個意涵是,所有我們現在擁有的佛教經律在某種意味來說都是原典的翻譯,不僅藏語和漢語這種非印度語系的經律如此,連諸如巴利,梵語和犍陀羅語的印度語系經律也是如此。"
早期西方佛教學者推崇藏譯為一對一的精準轉寫 transliteration,幾乎可以完全不費力氣地套入公式還原成梵語,這可謂誇大其詞,好像移民到美國的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百萬富翁一樣。
經過中國學者范慕尤和英國學者布臘夫 John Brough 的努力,也呈現出真實的一面,藏文也有跳譯,誤譯,譯得粗糙失敗的地方。也就是說,凡是翻譯都會出錯,只有錯得多或少的狀況而已,沒有人會是完美無缺,就像我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