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佛教文獻學十講》第七講 (2)


(2) 諾曼《佛教文獻學十講》第七講〈佛教與阿育王〉
從「阿育王碑銘」的內容來看,諾曼博士認為「碑銘」內容提到的「法」並非指「佛法」,而是指阿育王要「法使」到各地去宣揚的「阿育王想自己強調的『法』」,這樣的「法」,內容是「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敬重年老的人,善待窮人與僕人,供給沙門、婆羅門食物及必需品」以及「不殺 ahiṃsa」,這些內容除了是一般道德規範之外,沒提及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涅槃、解脫、無我等等佛教獨有的教義。諾曼認為,碑銘重複的這些條目與其說是佛教教義,不如說是更接近耆那教義。
「阿育王碑銘」中有十幾次提到「沙門-婆羅門」,只有兩次提到「婆羅門-沙門」,有一處銘文甚至同時各提到一處「沙門-婆羅門」與「婆羅門-沙門」。這兩字的誰先誰後,似乎沒有特別的意義,而且,「沙門」泛指與婆羅門不同的出家人,並不是單單代表佛教僧侶。
從「阿育王碑銘」來看,阿育王雖鼓勵不殺,但未推行素食主義;他不只廣泛供養各類出家人,在銘文也鼓勵其民眾布施各類出家人,並沒有唯獨「崇信佛教」,而只對佛教僧侶布施的情況。
諾曼認為《島史》的故事為巴利「阿育王故事」五個版本之中的較早的版本。
------------
整個第七講〈佛教與阿育王〉,最大的缺點是他完全迴避了對《阿育王刻文》小摩崖石刻 Nb3(Minor Rock Edict Nb3)的討論。全文只在120頁如此敘述:
「The strongest indication of his connection with Buddhism is the edict at Bairat, which I have already mentioned, and we should note that the one place where he actually refers to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in this edict addressed to the sangha. In it he says that everything said by the Buddha was well said, and he comments seven texts by name to the sangha. ...... There is the problem that we cannot be certain of the identity of some of the texts, but since we sometimes find that the commentaries, e. g, that on the Sutta-nipata, know of some texts under other names, it is perhaps not altogether surprising that we cannot recognise all of Aśoka's choices.
位於白拉德 Bairat 的銘文是阿育王與佛教連結的最強有力的顯示,此一銘文我已經在前文提到過了。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他確實提及佛陀的教導的是這塊對佛教僧侶談話的碑銘。在此他說佛陀所說的均是善說,然後他對僧伽提到七部經名。 ...... 這裡出現的問題是我們無法確認某些經名是指哪些經文,由於有時註釋書對同一部經稱以不同的經名(例如《經集》中的某些經),所以我們無法認出阿育王所建議的經典也就不足為奇了。」
諾曼在此章敘述阿育王僅是一位「初步的、對佛教認識不多的、對他境內各宗教幾乎平等對待而無特別偏好的」國王,如果此一描述是正確無誤的話,應該是佛教僧伽對阿育王提示國王應越讀哪些經典,而不是在銘文顯示的,阿育王提醒僧伽應閱讀這七部經典。
對這樣的主題(〈佛教與阿育王〉)而對此一小摩崖石刻 Nb3 必而不予深談,不僅難以令人信服,而且相當令人引以為憾。
=========
《阿育王刻文》小摩崖石刻 Nb3(Minor Rock Edict Nb3):
以下為「刻文、銘文」:
-------
摩竭陀國之天愛王敬禮於僧伽,問候其少病時之樂住。諸大德,諸師知朕既對佛法僧有恭敬與信心,諸大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說,而且諸大德,今朕思惟:「如此正法得久住」而得指示如下:諸大德,此等之法門
1. Vinayasamukase 毗奈耶的最勝法教,有學者認為是『轉法輪經(《雜阿含379經》)』,而不是『毗奈耶(戒律)』。
  2. Ariyavasani 聖居經,增一阿含46.2經,AN 10.20,參考《雜阿含71經》
 3. Anagata-bhayani 當來怖畏經,AN 5.78, (增支AN 5.77~79),《T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 。
  4. Muni-gatha 牟尼偈,《小部,經集》第一品〈蛇品〉第12章牟尼經(207~221頌)
 5. Moneyasute 寂默行經, 《小部,經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羅迦經(679~723頌)
 6. Upatisa-pasine 優婆帝沙問經, 《小部,經集》第四品〈義品〉第16章舍利弗經(955~975頌)
 7. Rahulovada 教羅睺羅經,《中部61經》,《中阿含14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